有效追问,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7-10-27 10:38梁瑜虹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个球姚明合唱团

梁瑜虹

课堂追问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锁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抛砖引玉,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当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那么,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追问,演绎课堂精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粗浅处追问——深化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教师适当的深层次地追问,能够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二、在矛盾处追问——催化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冲突及时追问,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比的认识》教学片段中,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比的例子,有的学生举出了足球比赛中的比的例子。如两队足球比赛中甲国家和乙国家的比分是2:4。其实比分2:4,这是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很容易误导学生。通常,我们的理解是2分和4分的关系,与数学中的比是不同的;但有时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它表示两队的比分有2倍关系。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在本课中理清,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于是,我接着学生的话题举出了一个特殊的例子如果甲国家和乙国家的比分是2:0,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肯定它是比时,我就请他们说出比的意义,并将比写成除法形式。此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矛盾:比是两个数相除,而这个“比”无法写成除法形式?由此发现了问题,总结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比赛中的比分只是一种记分方式。

【启迪】

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情绪,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对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样学生对既有的课本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由质疑进而求异,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在错误处追问——点化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错,就堵住学生的嘴巴,或者直接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直对错误,解剖错误,在错误处适当地进行暗示性追问。这样既抓住了纠错的合理时机,又给了学生纠错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效地为教学增添了一些美丽。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之后的一节练习课中,有一道题:学校童声合唱团员36人,其中六年级学生占25℅,五年级学生占50℅.合唱团中五、六年級学生各有多少人?

大部分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6×25℅=9(人) 36×50℅=18(人)

个别的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列出算式36÷25℅=144(人) 36÷50℅=72(人)

这时,教室里一片笑声。

师追问:“为什么笑啊?谁能说说你的观点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

生:根据题意,学校童声合唱团员36人,而第二种解法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五年级合唱团的人数都比全校合唱团的总人数还要多,不符合常理,因此,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第二种解法是不对。

这时,做错的学生惭愧地說:“噢!明白了,没有认真审题,采取错误的计算方法了。”听了大家的争论,通过仔细审题,可以知道。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占全校合唱团人数的25℅,所以求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就是求全校合唱团人数的25℅是多少,也就是求36人的25℅是多少,当然用乘法计算,同理可求五年级合唱团的人数也应该用乘法计算。

【启迪】

教师要有一只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适当地进行暗示性追问。这样点化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错误。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牢固。这样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实现在错误处追问的价值,从而使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四、在意外处追问——激化

叶澜教授针对课堂教学的特性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其实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通道”是学生独立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的个性的最佳途径。教师不仅要保护这类意外事件,而且还要在此处紧追不放,让学生的智慧得以激发。

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的一个片断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并尝试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有一个学生汇报他在网上收集到信息: 姚明在一场比赛中投球的命中率为63.9%。

师顺势追问:这个63.9%表示什么意思?

孩子回答:63.9%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63.9个球。

教室里一片哗然。

教师笑了笑,没有评价,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

底下的同学开始议论了:没有0.9个球。

有个小手高高地举起说: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64个球……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陷入困惑。

教师又追问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63.9%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639个球。孩子们似乎觉得解决了0.9个球的问题。

教师追问刚才举手的那个孩子:你用了一个词“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姚明这场比赛中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

学生非常肯定地说:不是!

教师追问:那么命中率63.9%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充满自信地说:命中率63.9%这个数是姚明在这场比赛中,用投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63.9个球……

【思考】

想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不言而喻,教师正是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因势利导,适时追问,才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也呈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有效的课堂追问是能够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它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的意识,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猜你喜欢
个球姚明合唱团
接住10个球
青蛙合唱团
取球游戏妙招
我的取胜策略
像姚明那样诚实
让三角形倒立
好戏正上演
姚明受伤让08奥运蒙上阴影
姚明也要练跳绳
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