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京津冀力量,推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2017-10-27 17:03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25期
关键词:王刚精神疾病京津冀

潘锋

“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口腔卫生保健协作中心成立大会”7月12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京津冀三地卫生计生委领导、疾控处处长、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中心成员单位领导等出席会议。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中心的成立,是京津冀三地卫生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中央及三地党委、政府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将有效促进京津冀精神卫生的事业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这次会议闭幕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中心主任王刚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满足三地患者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王刚教授首先介绍说,京津冀地区同属经济重地,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2014年2月26日,习总書记提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依,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特别是今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

由于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发展不均衡,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当地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辗转到大城市或进京求医。目前北京安定医院25%至30%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来自河北和天津。患者到北京治病,不管是常住北京,还是看完病后回到河北或天津,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患者在北京的大医院解决了精神疾病的急性期问题,巩固期和维持期的康复治疗谁来负责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没有自制力,不配合治疗,家属带着患者辗转就医十分不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优质精神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如果京津冀三地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数据来源,就无法实现精神疾病的全病程管理,因此影响到疾病干预的总体有效性,影响到疾病治疗的远期疗效。与此同时,由于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要定期复诊,异地就诊的不便,同样不利于维持期的康复治疗,这便大大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王刚教授介绍说,京津冀三地的主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如创建于1914年的北京安定医院,是北京市属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医院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年门诊量达到46万人次,年出院患者近万人次。北京安定医院是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建院于1946年的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天津市卫生计生委直属的唯一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成立于1953年的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系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直属的一所省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现为河北省精神卫生防治、科研、教学、康复和专业人员培训的基地和中心。

王刚教授同时表示,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京津冀三地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管理、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中心的成立,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落实国家提出的高效配置整体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分级诊疗的要求,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在加强精神疾病联防联控,拓展和深化精神卫生服务区域合作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4月22日,在京津冀三地政府的主导下,三地卫生计生委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精神卫生合作协议》,由北京安定医院、天津安定医院和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京津冀精神专科联盟,联盟的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市区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天津市区县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以及河北省地市级和区县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等。联盟将有助解决京津冀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满足京津冀三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和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期盼。

信息化助力三地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王刚教授继续介绍说,今明两年联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通过制定数据标准,建设统一、规范的专科电子病案系统,实现三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线上、线下精神卫生服务奠定信息化基础。他表示,数据互联互通并不是简单地接通物联网,还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规范。不论患者住在三地的哪个地方,不管他在三地哪个医院就诊和治疗,联盟成员都能够连续地、不间断地获得患者疾病治疗、管理的有关数据,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全病程管理。如果能把线上服务构建起来,打通纵向横向的联系,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舟车劳顿。虽然患者在基层,也能在当地享受到三地专家的医疗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工作目标。

王刚教授认为,信息化除了给患者带来好处以外,还有助于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当前,精神卫生人才缺口很大,全国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7000人,预计到2020年精神科医生人数有望达到4至5万人。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只有4万多精神科医生确实太少了。可是,人力资源总是存在配多少人也不够用的情况,怎么办呢?我们应当把人力资源的投入跟信息技术的开发、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开发主要体现在线上服务的开发,如围绕互联网医疗开发的一系列线上技术和远程医疗平台,不仅提升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效率,还达到了提高精神疾病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采访中王刚教授强调,联盟将探索“互联网+精神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依托三地大量诊疗数据,推进互联网+新技术精神(心理)健康大数据的惠民应用;建设专科电子病案系统,实现三地数据信息标准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强三地精神卫生防治、医疗、心理等健康数据开放、共享和利用,提高信息化效能,辅助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为三地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王刚教授特别介绍说,在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联盟下设的六个专业工作组中,有一个心理健康专业工作组,由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李洁任组长。这个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大众科普,普及精神卫生科学知识。

王刚教授认为,当前条件下,一方面,精神卫生专家和医生投入到科普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精神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等相比,在科普知识的传递上有它的特殊性。例如,提到精神病这三个字,许多人的概念中一定是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症只是400多种精神疾病之一,其他的精神疾病还有很多种。如何向公众传递好精神卫生科普知识,的确需要反思,并不是把一条条信息放到网上大家就能理解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做科普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满足受众的需求很重要。把科普知识融入到动人的故事中,可能更贴近人心、更容易被人理解,而照本宣科,枯燥地描述,大家没兴趣看,即使看完了也不明白。endprint

王刚教授举例说,患有抑郁症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制力,但是就诊情况却不容乐观,北京地区的就诊率还不到10%。大多数精神疾病都跟遗传有关,如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概率是70%~80%,双相障碍也是70%~80%,抑郁症遗传的贡献度占40%~50%。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压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家人同事在鼓励患者、帮助患者的同时,要寻找专业医疗机构、专业的医生给予治疗,这是最重要的。北京占据丰富的医疗资源,疾病知识宣传普及较为广泛,居民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开放包容,即便如此,仍有90%的抑郁症患者不能及时就医。这说明在整个精神卫生服务当中,科普是一个短板,是个大问题。患者知晓率低下,就不会主动就诊,就诊率自然很低。那么,靠什么才能提高大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度?就是要靠科普。所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王刚教授说,当前,科普工作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重视。近期,北京安定医院正在进行官网的重新搭建工作,作为医院对外的窗口和宣传平台,围绕医疗服务专家团队进行宣传。如挂靠在北京安定医院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国内抑郁症研究领域搞得很好;还有全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推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新治疗模式——全病程量化治疗,实现了对抑郁症患者的全病程、多手段及远程综合治疗。安定医院运用国内外先进设备仪器,开展了包括眼动检查、睡眠监测、生物反馈治疗等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通过实施快速综合治疗,充分发挥MECT治疗作用,近3年来年均治疗患者25000例次,平均住院天数大幅度下降到30多天。北京安定医院的官网将加强对抑郁治疗中心专家团队等的宣传,利用科普来引导患者正确就诊,同时通过对医院优势学科的充分展示和介绍,让大众不仅了解疾病知识,还能了解医院特色;此外,医院还将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精神卫生的科普知识传播,把更多的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推广出去。

多层次协作,

提高区域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王刚教授认为,京津冀合作从前期传统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扩展到了精神卫生、口腔卫生的防治,这很好地体现了疾病控制工作在京津冀合作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随后,他介绍了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联盟工作章程、工作机制和三地协作的主要内容。联盟的工作目标是,建立完善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调联动新机制,创建区域化精神卫生防治服务协作体系,探索区域性精神卫生资源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精神卫生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提高区域精神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百姓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水平和服务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防治结合,合作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

在组织管理方面,一是设立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联盟管理委员会,采用主任委员负责制,由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天津市安定医院)和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的院长轮流担任,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盟管理委员会下设信息化、医疗服务、护理康复、心理健康、社区防治、科研与学术交流六个专业工作组,委员原则上不超过27人。联盟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订联盟章程,制定联盟发展规划,研讨三地精神卫生发展工作,研究决定联盟机构设置,研究决定合作协议的签署、变更、终止等事项,研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神心理工作方案以及涉及联盟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二是设立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联盟管理办公室(防治协作中心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组织起草联盟综合性章程制度,相关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综合性文件;督办与落实管理委员会议定事项和工作部署;组织协调联盟内部协作关系;协调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推动各地工作有序开展,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核批准新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工作建议;处理其他日常事务。三是建立沟通议事制度。建立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管理委员会主任例会制度,管理办公室例会制度和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

同时,联盟还将开展以下多个方面的协作。一是加强京津冀精神卫生发展智库建设。二是加强精神卫生优势学科和高层次人才的合作与交流。三是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推动精神卫生防治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强区域严重精神障碍筛查与报告联动,探索常住人口防治新举措。五是逐步推进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工作,研究筛查、干预和康复管理服务的新途径,探索精神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六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探索研究心理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七是健全区域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共享防治工作信息。

王刚教授说,京津冀精神卫生防治协作联盟由北京市的37家医疗机构、天津市的17家医疗机构和河北省的75家医疗机构等共同组成。这种联合即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此外,北京、天津、河北都在各自所在的省市搭建完成了纵向医联体,如北京16个区县的医院和精神卫生保健。河北、天津都分别搭建了各自的纵向医联体,可以说是包含京津冀地区的大联盟。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有50多家医院与河北省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对接合作。河北省来京的患者比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有更多的河北患者在省内完成了医疗活动。王刚教授强调,这一布局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在当地完成全病程诊疗,在家门口就能把全病程的治疗问题解决,而不是北京解决急性期问题,巩固期、维持期再回到河北天津去解决。这既方便了患者,提高了疗效,同时通过联盟还可以帮助基层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王刚教授最后表示,联盟将充分利用和发挥京津冀三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紧密结合各地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实际,通过联盟搭建更加便捷的技术指导、科研合作、培训进修平台,有效促进各地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将精神卫生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拓展,不断提高京津冀地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百姓对精神健康水平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感。

专家简介

王刚,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兼任国际双相障碍协会(ISBD) 全球理事/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专业方向為临床精神药理学和心境障碍的诊疗,主要研究领域是抑郁症早期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型和抑郁症的全程量化治疗研究。在多项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或分中心负责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教材和专著编写6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项。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刚精神疾病京津冀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