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情形象来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它给予学生的是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一个多方面的活生生的整体,即形象的整体显现。在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文章里,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品读,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描写再造,都需要积极地展开形象思维活动,否则就不可把握人物的形象、场面的气氛、环境的特点,也就无法理解作品的生动之处和感人之情。在“森林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唐山一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
一、形象复原法
文字阅读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脑海中转变为可感的形象,转化为条理,转化为思维,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关键。如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中“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段祺瑞政府虐杀学生的暴行,“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肩比胸要高且“偏右出”,也就是说是近距离的俯射,“其一是手枪”也就是说这场屠杀是有指挥的,这些作者没有明说出来,需要學生复原形象,展开联想,体味感情,形象体味充分了,也就明白了作者前前后后的议论如“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等是真正地有感而发了。
二、思维模式法
有研究表明,作家有认识世界和表现认识的“图式”。比如,同样是面对“气温骤降,深秋霜冻”,妈妈自然想到的是该给孩子加衣服了,医生自然想到的是得感冒的人要多了,而中国古代作家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秋雨秋煞人”,想到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清辉玉臂寒”,后来又有了新的思路就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自动化、习惯化,也就是思维模式化。
形象思维的主要认知图式就是关于人、物、场景的形象。每当在文章中遇到这类对象时,就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模式的训练,并分析其结构化的内容,让学生体味并掌握。比如,学习《祝福》分析祥林嫂的肖像、动作,肖像里又有长相和衣着,长相又包括脸色、头发、眼睛等,这样用结构化的东西,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了阅读其他文章的思维武器,同时也有了写作时的思路。这样一次次地把结构化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也就是给了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和纷繁复杂的文学形象的慧眼,学生带着这双慧眼,可以自己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思考生活中的形象,也可以创作出自己作品中的形象。
三、语言节奏法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文的课文,特别是诗歌,都是有音乐美的。所谓音乐美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训练语言的节奏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推动思维形象性的发展。
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
节奏。
四、情感激活法
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不断激活原有积淀的过程。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如《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对自己的书房的介绍,那么学生的自己的书房和宿舍呢?学生天天生活在其中,但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却不能到位,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是无目的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书房,特别是介绍发生在自己书房与亲人之间的故事,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习文章时,也就了解了作者介绍的人事、人情。
2.设置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亲身获得体验,使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讲授《故都的秋》时,教师首先展示几幅北就秋日图,有树、有小房、有秋蝉、有训鸽等,又如,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向学生展示荷塘故地的现有情景,再展示前人的照片。这种真切的感受,使学生用眼睛获得了视觉图象,紧接着一曲轻缓、柔和的乐曲响起,教师进行课文范读,让学生在音乐中自己默读,从而营造了一种美的氛围。(下转第9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