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
依靠马克思实践哲学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开展“潜成”教育,全面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九大教育生态系统工程。
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潜成”教育思考实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以师生生动活泼主动成长为宗旨,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实施“潜成”教育,走向卓越的致思路径。
一、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
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与学习型社会。面对时代,对教育做认真的反思,最大失误是没有把教育作为学习。长期以来,学校被当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场所。如今,这种含混的二元概念将在教育的词典中最后消失。人所共知,教育受哲学思想统率。纵观哲学史,围绕着“构成”还是“生成”形成了三种力量的两军对峙——生成性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建主义同构成性的理性整体结构主义和感性碎片化解构主义错综复杂的斗争。
马克思实践哲学以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同理性整体结构主义和感性碎片化解构主义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在实践中尤其是在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实践中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以其生成性的重建主义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今,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被界定为“每日每时同同僚教师、学生和课堂持续地学习的存在”。这就是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在“学”。
站在学习生态的视域看,学生和教师是学习的主体,而学校则是学习的生境,教育实践则是学习的中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话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是创新的实践,创新是实践的创新。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和组织机构的学校,已经变为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可见,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的根本需求。
二、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实施的是“潜成”教育
就“教育的价值”而论,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而学习的根本在于学习者的潜质、潜能、潜力。就教育过程而言是对“三潜”的生成,就教育阶段终结而言是对“三潜”的成就。所以,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实施的是“潜成”教育。“潜成”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范型。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将其三个方面校本化为“文化基础启智向真,自主发展创艺向美,社会参与明德向善”,将六大素养的18个要素校本化为“六会”“六爱”“六好”,如图所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层面校本化,与国家要求高度一致,并使国家要求得到具体落实。
三、建造创新型生态学园暨实施“潜成”教育九大生態系统工程
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实施“潜成”教育,通过顶层设计提出九大系统工程。
(一)教育思想转变
建造创新型教育生态学园,开展“潜成”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即由农业思维和工业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由整体的或碎片化的构成性转变为整体生成性。
(二)实施领导者系统工程
校长的重要职责是带出一个好的领导者集体。“学园”形成“4321”管理与协作模型。“4”是集团行政四个区域划分;“3”是学生、教师、服务;“2”是党政统筹协调;“1”是统一办学目标和机制。
(三)建设研究型园丁队伍
“学园”首先是校本教研基地。教育者团队建设以“以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目标。为此,“学园”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全面实施名师骨干的领航工程、中年教师的远航工程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启航工程。
(四)建造“潜成”教育课程体系
“学园”主要在课堂。为此,“潜成”教育课程是拾级而上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体系。“学园”实施课程生态重建,即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要求多层化,课程实践多型化,课堂形式多样化,课程项目菜单化。教育者引导每一位学习者形成自我独特的“课程图谱”。
(五)“潜成”智趣课堂
智趣教学是通过感性认识之趣,突变(飞跃)为智能(智力)与智慧。对此,“学园”实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开发出长课和微课相结合及混合课程的教学形式,创设翻转课堂,通过“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以“自主提问—合作解问—自主追问—多方反馈”为特点,开展“问题教学”,以“善”的途径和“美”的形式表现“真”的内容;全面实施“关心教学”,为泛在学习引路。
(六)大兴“学园”与“潜成”文化
“学园”以“八一精神”为引领,运用课程内在的精神文化和“学园”物质设施的外在文化,凝聚起个人文化特质。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在工作与学习的细节之处见精神、见品质、见文化。以“人文、科学、民主、和谐”的校训,“宽厚、谦和、简约、卓越”的校风等提供精神激励,并演绎为不同年级的班风、班训,内化为每一位学习者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建造数字化、智能化“学园”
数字平台是完善课程体系,实施高效教学的必要配套工具,教育教学与数字化应用的深度融合。全面开发“云”资源为泛在学习与优质教育和高效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八)建造国际视野下的教育交流平台
利用互访与“云”平台等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通过多边研讨,使“学园”汲取更多的合理因素,并由此跻身于世界前列。
(九)完善“学园”与“潜成”教育评估体系
教育评估是在教育实践中检验教育思想创新的思想方法与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评估包括对“学园”的课程、教学、学校文化、学生、教师、领导者等的自评与他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开展预测性、过程性和阶段终结性的配套评估。
九大教育生态系统工程,已初步展现沈阳市一二六中学全体师生共同奋力拼搏的美丽景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法]安德烈·焦尔当著.裴新宁译.变构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鲁品越.从构成论到生成论——系统思想的历史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