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如何应对新高考?

2017-10-27 22:58黄晓玲
中国教师 2017年18期
关键词:选择性学科改革

黄晓玲

继2014年浙江、上海首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第二批进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改革内容进一步深化。此次高考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这对高中学校课程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包括课程结构的完善、学校资源的配置、治理机制的健全及对学生发展的指导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对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功能和高中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审视。结合2004年以来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和经验,面对新高考“选择性”的要求,学校课程建设还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一、课程整体建设和结构优化:学生自主选择的基本前提

选择性是2004年以来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高中学校在必修课程分层、选修课程分类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此次新高考不分文理,学生选考选科选课对学校课程的选择性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学校课程须进一步整体设计和优化结构,以“让学生有课程

可选”。

1.增强学校课程整体设计的选择性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减少必修、增大选修,突出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选择性学习,将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各类课程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学校应在现行领域、学科、模块课程的基础上,从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出发,协调课程在科学与人文、学术与职业、民族与国际、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个性、共性与特色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同时,明确课程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主题,着力突出整体设计布局下阶段推进的路径,从学校课程体系的角度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2.增强学科(领域)课程的选择性

在多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应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对学科(领域)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梳理学科(领域)课程的内容、形态、实施方式和支持资源,明确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价值功能和主要内容,突出学科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学科前沿;另一方面,融入本校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和理念、学生特点及需求、学校传统及优势、教师风格与特色,逐步形成基于学校的学科(领域)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完成初步的分类分级设计,为学生在学科(领域)课程内容、层次、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可选择奠定基础。

3.增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选择性

针对新高考中学生选考选科选课的需求,新高中课程方案赋予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除选修Ⅱ课程的学习要求更为明确及学分增加外,进一步突出学校的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势在必行。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学习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学校传统及优势、课程资源配置等角度出发,不断丰富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建设可供选择的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突出选择性课程的多样性。同时,突出多学科、多形态课程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不断提升课程品质。

二、资源配置及协同治理完善:学生选择实现的重要保障

此次高考改革对学校规划与盘活课程资源、围绕学生课程选择和个性化学习进行制度重建、学校内外多主体之间及借助信息技术的协同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和选择性课程相配套的资源结构性调整、多样化制度建设及机制有效运行等方面,应加大建设力度,以“保障学生选择的实现”。

1.规划与盘活学校课程资源

针对新高考要求和学校学生特点,通过模拟选课、实际调研和学生学习追踪等方式,对学生选课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预判,在梳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增量范围、幅度以及解决路径。特别是从各类资源的结构性调整、赋予资源开放性功能、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等方面,对已有资源的结构性调配及功能优化、新增资源的可行性补充、内外资源的综合利用及贡献等进行周期性规划,同时针对各年度学生的特殊性需求对资源配置建立初步的动态调节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的利用价值,突破资源限制对学生多样性选择的影响。

2.创新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

高考改革本身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制度改革,势必带动学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系列制度重建。围绕学生的自主选课和个性化学习,学校要对课程制度(课程设置与多样化安排)、教学制度(選科、选课、学程设计)、班级制度(行政班、教学班及学生管理)、学生指导制度(学业、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评价制度(学生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薪酬制度(工作量、教学效果、学生导师价值体现等)、资源管理制度(校内资源统筹使用,校外资源共建共享)等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序运行。

3.统筹协调完善内外部治理

新高考带动的选择性教育,将进一步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层级式的科层管理难以适应多主体协同共商、快速应对多样化需求的挑战,扁平化的分布式协同治理逐步被更多的学校所采用。协同治理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核心,依托一系列制度建设、机构调整及相应的功能赋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尊重各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学校内外部机构,年级及教学班、行政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各种支持资源之间实现协调,以达到有序管理和管理育人的目的。

三、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选择有目标、有方法

课程选择需要学生综合衡量自己的兴趣爱好、已有优势、潜能发展和对未来的规划,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学习选择、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的助推器。学校在相关主题课程开设、健全指导系统建立和个性化指导方面,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以“让学生的选择有目标、有方法”。

1.开设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专门课程

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优势及未来发展需求,分析学校课程特点及学科优势、大学专业报考及职业分布、社会发展需求与趋势,通过学习发展与生涯规划专题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相应的体验和掌握较为系统的方法势在必行。新高中课程方案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北京市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建议将学习发展与生涯规划作为校本课程选择内容,足见学生发展指导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学校要将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研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适宜性和基本的教学时间、人员配置,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规划的能力,以便面对选择时能选择、会选择。endprint

2.建立和完善全时空的学生发展指导系统

结合学校已有的选课指导、职业体验、德育活动、班级管理等,建立包含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导师、学长、辅导员等多重角色,学生指导中心、课程管理中心、学生社团等多个机构,学生指导及相关制度、学生班级管理规范、学校资源利用要求等多项制度在内的,覆盖学校各种活动空间及专门网络平台的学生发展指导系统,为学生提供学校环境下的全时空的学习及发展指导,随时获取自我认识、选课、选考、专业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帮助,科学合理地解决各种选择难题、选择困难、选择偏差,整体规划和安排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在选择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选择。

3.激发学生课程选择与自主发展的动力

高考改革看似是学生的选课选考,实则涉及学科、课程、专业、职业,学生、学习、家长、社会等各个维度的博弈与协同,需要统筹考虑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间的关系。目前,学生选择主要是依据个人兴趣、学科优势与高考分数之间的取舍,兴趣—课程—学业—专业—职业—生涯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学校要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校生活,引导他们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认识来自同伴、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尊重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特点,激发选择的动力,学会理性选择,并在选择中学会自我负责。

四、高中教育及学校发展审视: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向

高考改革折射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功能及高中学校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作为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及社会生活的衔接阶段,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基本任务,以引领高中学校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重点,并规划未来的发展。

1.凸显高中教育的衔接作用及改革重点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纵向看,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它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完成此阶段的基本任务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基;从横向看,衔接学术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准定向分化的特点。为此,改革的重点应突出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选择,持续巩固和提升、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的选科定向(不同能力因素上潜在的发展倾向),通过“选择”实现“扬长”,促进“发展倾向”的显现。

2.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

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将逐步引导高中学校从纵向的分层发展走向横向多类型的生态发展,多样化、特色化是高中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生的发展性选择是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应深入思考学生主体选择和学校特色发展间的關系,将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学校的办学追求融汇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中。通过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学校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引领学生的发展性选择,以学生选择的倾向性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动态互促。

3.培育优势学科并彰显教师风格

实践调查显示,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大学专业报考与学校学科优势、教师风格密切相关。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程选择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特色课程领域、优势学科和教师团队力量的支撑。在指导学生选择的过程中,应与多样化课程供给和有效的方法指导相配合,依靠培育优势学科和彰显教师风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浸润中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价值,认同学校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兴趣,依据兴趣选择课程学习,在兴趣爱好、发展优势及未来发展间建立关联,进而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理想。

高考改革带动的选择性教育,对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和要求。因此,学校要在前期改革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课程整体建设和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及协同治理完善、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指导、高中教育及学校发展审视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引导和指导学生的选考、选科和选课,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并实现改革预期。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

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择性学科改革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选择性听力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超学科”来啦
选择性××
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形成生物学概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