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兰君
有高热,就该用抗生素吗
文/黄兰君
35岁的吴先生,既往身体健康。近日,发热39.5℃、咳嗽、头痛、全身酸痛,吃东西没胃口,感觉很难过。在医院,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做了全面体检和有关化验后,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医生说:“……只是烧得高些,留院观察一下吧,你还能吃东西,不一定要用什么药。”吴先生不想住院,医生开出一种中药感冒冲剂后说:好好休息,卧床休息,多喝水,一两天就会好得多。
可是吴先生,尤其他那愁容满面的妻子看到医生“无所谓”的样子,只勉强地开出一种口服冲剂,面带不悦地对医生说:“病得这么重,烧这么高,怎么不打针,不打点头孢之类的消炎抗菌药呢?让它发烧,岂不要烧出肺炎、烧坏脑子?”
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在普通门诊,病毒性感冒患者占多数。感冒时稍微有点发烧、咳嗽等症状,医生如果只开出点口服药时,不少患者都不太容易接受,希望打针,认为打针好得快;如果发烧高些,39℃以上,即使全身症状不严重,咳嗽不剧烈,饭也能吃,要求打退热针、打抗生素的人也并非少数。
医生在一番解释无效后,也只有投其所好,把不急于打的退热针用上,把不该打的抗生素针也打了,造成滥用。
发热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多见症状。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有多种且效果良好的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可供选用,针对病因治疗很有必要,病因消除发热等症状亦自然消失;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等也有较好疗效的药物进行病因治疗,宜及时病因用药。但是,病毒感染性疾病至今尚无可靠疗效的病因治疗药物,在众多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感冒病程短,能很快自愈,强调的是休息,不是用药。即使是高热也并不常规使用抗生素,降温处理也应首选非药物方法。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乙脑、出血热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多有高热,体温在39~40℃以上常见。尤其乙脑和出血热病情严重、危险。但治疗、抢救的关键是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有效对症治疗用药,努力让患者度过危险期,恢复健康。高热时并不常规使用抗生素,尤其在疾病早期不用抗生素。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积极反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
当然,如果麻疹病患者并发肺炎,或是乙脑患者昏迷时间长或是出血热患者在休克期、少尿期卧床久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细菌继发感染并发症,显然必须适当用抗生素。
滥用药物有害,尤其滥用抗生素危害更大。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不用于抗病毒,也不用于针对发热、高热。有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即使病初浸有发热也应及时用上抗生素,甚至还得联合用药。比如,结核病在一定阶段可能没有发热,诊断无误就得及时用药,用链霉素和其他抗结核菌药;支气管炎也可能不发热,但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应予包括抗生素、平喘、祛痰等在内的药物综合治疗;老年人肺炎,有的只有低热,甚至没有发热,但病情反而更严重,必须尽快、联合、静脉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尤其上尿路感染的肾盂肾炎,有的可能也不发热,但尿路感染症状严重、尿化验有炎症异常,应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之类病因治疗药物,而且要用足剂量,用足疗程,甚至联合用药,以求彻底治愈。
一有发热,尤其高热时,有些人,包括有的医生就认为要用消炎抗菌药,要打抗生素针,这固然与对抗生素缺乏全面了解、凭既往狭隘经验有关,也可能与医生的迁就和“保险”心理有关。
总之,使用抗生素要看有没有细菌等感染的病因,而不是看有没有发热、有没有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