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记忆
——穿心鼓楼往事

2017-10-27 12:54陈学明
云南档案 2017年9期
关键词:鼓楼昆明

■陈学明

老昆明记忆
——穿心鼓楼往事

■陈学明

穿心鼓楼——昆明市民耳熟能详的地方,一个被公交车和地铁列车频频呼叫的站点。然而,很多人不禁要问:穿心鼓楼究竟在哪里?60多年以前,穿心楼巍然耸立于现今北京路与穿金路、圆通大桥东口交汇处。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建筑,下部基座为砖砌的城门瓮洞,四方均开有拱券门,内设十字对穿甬道,供车马行人通过。上部为传统土木结构庙堂式建筑,厅堂内早年悬置大鼓,以击鼓为号,用于传报军情、灾情,或报送时辰,故而得名“穿心鼓楼”,因年代久远又称“穿心古楼”。

历史上,穿心鼓楼向为省城东北道路要冲。上世纪三十年代,昆明修通环城道路,位于环城路东段与北段节点的穿心鼓楼片区,成为市区东北的交通枢纽。从抗战时期到解放初期,穿心鼓楼周边,工交企业林立,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极为繁盛。旧时,穿心鼓楼古朴典雅,引人入胜,以“月照四门穿梭”景观而著称,堪称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穿心鼓楼荡然无存,此地成为通衢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过往人流熙熙攘攘,周边酒店、银行、商厦、车站林立,全然一派繁华闹市。

历史悠久的地标建筑

据有关史料记载,穿心鼓楼始建于元代,系中庆城以及明、清府城通京驿站滇阳驿(今穿金路波罗村),入城要道上的地标建筑。1935年,文史学者夏光南先生在他的《元代云南史地丛考》专著中指出:“穿心鼓楼耸峙于薛尔望街头 (薛家巷),为砖之方型堡垒,(基座)高两丈余,长宽倍之。堡间洞门相交,作十字形,建筑精巧罕见。”夏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元初营建的穿心鼓楼,其建筑形制与中庆城东南的万庆寺白塔 (今北塔路真庆观附近)别无二致,同为过街穿心塔。他说:穿心鼓楼“以其旁无阶梯,知其初,高峙台上者,必仍如万庆寺元人所造之塔也。盖元人有所谓过街塔者,尝于街中建立,以便行人崇仰。”

元朝大兴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建造形似宝瓶或葫芦状,塔身呈白色的藏式喇嘛塔。白塔顶上装嵌宝盖、宝顶,并装饰日、月及火焰花纹,表示佛法如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普照大地。然而,这座与万庆寺白塔相毗美的穿心塔,究竟何时、何故演变成为穿心鼓楼?因史上无记载,无从知晓。实际上,民国年间穿心鼓楼基座上的庙堂,已非元代所建,而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元明清三代战乱频仍,穿心塔屡毁屡建,在所难免。后人迭加修葺,形制改变,以致由穿心塔演变成为穿心鼓楼,也属应有之义。好在穿心鼓楼,历经元明清7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矗立省城东北,古色古香。民国《新纂云南通志》指出:“大东门外稍北有楼曰穿心鼓楼,或以为元代此楼在城中心,惟以至正桥(溥润桥)在城东证之,穿心鼓楼不应在城内,盖因楼下四面可通行,名曰穿心,非城中十字街的鼓楼也。”在清道光《昆明县志》城外街巷图中,清末昆明街道分布图上,穿心鼓楼作为古迹和地名,均有明晰记载。

民国初始,穿心鼓楼仍处于小东门外城乡结合部,周边老街村落交错,古寺庙宇萦绕,农田与水塘、阡陌与沟渠纵横交织,一派田园乡野风貌。1934年,昆明市政当局在拓修环城道路时,特将穿心鼓楼布局在道路中间,双向车道分别修筑于鼓楼东、西两侧,鼓楼基座甬道不再通行车马,行人仍可穿越留连。这样一来,城市道路得以拓展,文物古迹得以保留,真可谓两全其美。稍后,又对鼓楼庙堂加以彩绘,对鼓楼基座进行粉刷,并在南、北两面添建椭圆形绿地,培植草坪树木,形成环岛花园,景观簇然一新,游人纷至沓来。

昆明和平解放后,穿心鼓楼风貌依旧。笔者记得,斯楼坐北朝南,雄伟壮观,高约16米,足有四层楼房一般高,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下部基座墙面呈鹅黄色,四道拱券门各高4米、宽6米,南北向与东西向甬道各长20余米。基座之上的鼓楼,系单檐、斗拱、歇山翼角、大屋顶庙堂建筑,土红色的斗拱、梁柱、格子门,铅灰色的屋顶。鼓楼内设三开间大堂,四围留有回廊,基座垛口即是凭栏。原先的大鼓和供奉的神像,早已不存。鼓楼北面基座旁,有一道不知建于何时的砖砌磴道,人们可由此登楼,俯瞰四围景观。鼓楼南北的椭圆形街心花园长约60多米,外围竖着木栅栏。花园东西两侧道路各宽10余米。街心花园里,草坪、灌木丛郁郁葱葱,松柏苍翠挺拔,绿意盎然。穿心鼓楼古建筑及街心花园,为城北街道景观平添几多风采,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景轮廓线。

正值新中国建立初期,古老的穿心鼓楼上,设立起居民委员会,厅堂正中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成为周边居民参与各项政治运动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每逢活动日的晚间,附近居民纷纷登临鼓楼,宽敞的厅堂里灯火通明,各式标语、横幅十分醒目。高高的鼓楼上,不时传来会议主讲人铿锵顿挫的宣讲声,还有参会人员群情激昂的口号声、欢呼声,有时则飞扬着高亢欢快的群众歌曲。当年,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意气风发、欢欣鼓舞,踊跃投身党和人民政府所开展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抗美援朝、“镇反肃反”、“减租退押”、“三反五反”运动……学习贯彻新《婚姻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宪法》,投入扫除文盲运动,迎接即将到来的经济、文化建设新高潮。

城北交通枢纽、工业走廊

古时,位于盘龙江东岸的穿心鼓楼地带,地势开阔,驿道纵横,位置显要。元代,在穿心鼓楼东北面4公里处设滇阳驿(今波罗村),开辟经龙头街、大波村、出兔儿关、嵩明至贵州、湖南、中原、江南一带的通京驿路,明清两代沿袭这条迤东驿道。进入民国,官办驿运即行废止,但民间驿运依旧活跃。抗战前夕竣工的昆明环城道路,使西站、塘子巷、东站、穿心鼓楼成为沿线交通枢纽,并开启周边交通近代化建设的征程。1936年,由穿心鼓楼沿迤东驿道开建全长7公里的穿金公路。1938年,从圆通山北麓乌龟碑改建龙泉公路,经大涵洞(今下马村)直通黑龙潭。1942年,随着火车北站、川滇铁路(昆明至曲靖段)开通运营,遂添建穿心鼓楼经大鼓楼至火车北站联络线,以便公路铁路联运。从此,昆明形成南有滇越铁道总站(南站),北有川滇铁道总站(北站)的铁路枢纽格局。

“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滇缅公路交通大动脉的打通,昆明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和国际交通枢纽,公路运输业迅猛发展。穿心鼓楼地段,作为城北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分布着众多汽车销售、修理和配件厂商,以及汽车运输、物资仓储、转运站等机构,各项经营颇为兴盛。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西南运输处直属仓库,布局在穿金路、福德街一带。位于穿心鼓楼西南面和东北面,分别开设有福特公司、雪佛兰公司,这两家美国公司,专营福特、雪佛兰汽车销售、维修、配件供应。一大批私营汽车修理、配件厂商,诸多商车行、停车场、仓库货栈,扎堆于福德街、穿金路、大厂村地段,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开业。这些商户大多来自上海、江浙和两广沿海地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抗战胜利后,许多商家和车辆返回内地、沿海,汽车运输及相关产业有所衰退。

从昆明和平解放到公私合营前后,穿心鼓楼周边的交通运输业、工商业获得恢复发展,工厂、商店鳞次栉比,一派兴旺景象。记得路边桉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绿荫覆盖,鼓楼东北边开设有修理坊、配件行、翻胎厂、饮食店、土杂店。鼓楼西北边分布着多家停车场、汽修厂、机械厂,路旁铺面开设有茶铺、烟酒店、饮食摊点。其中的通用机械厂,曾先后改设为昆明水泵厂、福利碾粉厂。穿金路原交通部仓库,分别设立为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厅招待所。鼓楼东南一家转运站,改建为省粮油机械厂。原雪佛兰公司地块,修建成粮店、百货店、职工宿舍,并新修了公厕。原福特公司及停车场,重组为市食品公司车队。原福德街一处仓库,设立起省供销社车队。

穿心鼓楼南北两端的环城道路,于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时更名为北京路。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与贵昆线接轨于昆明站。此后,北京路成为昆明重点开发建设的交通干道和景观大街。经过多轮改建,这条南起昆明站、北至火车北站的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于1990年全部拓宽,崭露新姿。1992年,作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重点市政配套工程,昆明首座极富现代气息的高架斜拉桥——圆通大桥落成,从圆通街口往东飞跨盘龙江、薛家巷,直抵穿心鼓楼路口。1999年,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特将穿金路打造成为花园式通衢大道。殊为可惜的是,位于北京路、穿金路、圆通大桥交汇处的穿心鼓楼,于1956年12月被拆除,从此荡然无存。可以设想,如果穿心鼓楼得以保留,必将成为这三条交通干道节点上,充满浓郁古韵的坐标,引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迹。

1955年,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 (今公交公司),收购通用机械厂南侧停车场地块,成立穿心鼓楼调度站(后改称公共汽车北站)。公司先后开通3路(穿心鼓楼至云纺),9路(穿心鼓楼至黑龙潭),10路(穿心鼓楼至金殿)。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随即开行23路,由穿心鼓楼至南窑火车站(昆明站)。1984年,为适应城市规划建设布局,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市政府作出规划,将公共汽车北站迁往火车北站东南地块。至此,在穿心鼓楼运转了将近30年的公交调度站场,最终谢幕迁往火车北站,只留下公交停靠站点。该站场旧址先后改建为公司职工宿舍、招待所,直到2014年被拆除,辟为地铁2号线穿心鼓楼站(A出入口)。然而,正因为公交站场、站点长期以来设于穿心鼓楼,所以才为昆明保留了这一富有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地名,尽管此楼早已不复存在。从公交时代到地铁世纪,穿心鼓楼一直未曾失去交通要道枢纽地位。

穿心鼓楼周围,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企业云集,到新世纪之初酒店、银行、商住楼林立,呈现“退二进三”的嬗变,即第二产业(工业企业)逐步退出,着力振兴第三产业(服务业),以利于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位于穿心鼓楼东南面的省粮油机械厂搬迁后,在其地块上崛起云粮金泉大酒店。鼓楼东北原雪佛兰公司及商业网点经拆除改造,如今耸立起民生银行大厦。再往北,早先的翻胎厂蝶变为锦江之星酒店和交通银行,傍依长城宾馆。鼓楼西南,原福特公司及食品公司车队所在地,由开发商兴建的摩玛高层商住楼拔地而起。原省供销社车队地块,由自来水公司业务大楼取而代之。公交调度场隔壁的水泵厂及福利碾粉厂原址,改建成春福楼酒店(今云上四季商务酒店),与蓝天宾馆相毗邻。实际上,从交三桥至穿心鼓楼,这条发轫于抗战年代的工业走廊,均发生了类似的变迁。

穿心鼓楼究竟何时拆除?

昔日昆明小东门外,也有传统八景之说。此八景是:鱼吐蜃楼,珍珠泉涌,雾锁青门,瑞气灵光,吹箫引凤,凤凰展翅,月照四门,四门穿梭。其中令老昆明津津乐道的“月照四门,四门穿梭”,指的就是早年穿心鼓楼所营造的独特景观。传说每当皓月当空之夜,皎洁的月光同时映照在穿心鼓楼的四道拱券门上,而在城门瓮洞中的十字对穿甬道里,银色的月光宛若清流,从东西南北四道门流淌进来,喷涌穿梭,交相辉映,景致甚为幽美。

解放初期,由于有关部门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欠缺,未能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致使昆明市区的许多古建古迹遭到拆除,例如著名的近日楼、状元楼,还有穿心鼓楼等等。长期以来,关于这些古建筑被拆毁的具体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史志、资料,要么语焉不详,说是“解放后拆除”或“建国初期拆除”;要么笼笼统统,认为这三座古建筑均在1953年拆除。例如,《盘龙区地名志》(1986年版)载:“1953年拆除近日楼,拓修东风西路。”《盘龙区文物志》(1988年版)载:“解放后,因昆明市建设飞跃发展,为拓宽拓东路,1953年将状元楼拆除。”《昆明市地名志》(1987年版)载:“穿心鼓楼在北京路与穿金路交叉口处,建于元代,已于1953年拆除。”其实,上述记载牵强附会,均不准确。笔者记得,1953年昆明市举行五·一节、国庆节群众集会游行时,检阅台仍设于近日楼上。1954年春,我所在小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游览儿童公园(即古幢公园),即由状元楼下通过。记得1955年公共汽车公司设立穿心鼓楼调度站场时,鼓楼尚在。笔者的姨爹黄镇奎,彼时曾担任该调度站站长,我与表弟常去穿心鼓楼玩耍。另据《盘龙区志》(1998年版)“大事记”载:“1955年1月,拆除拓东路东段状元楼。2月,拆除近日楼。”这里未给出穿心鼓楼的拆除日期。那么,穿心鼓楼究竟何时拆除呢?

据昆明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市人委卷(1956年)记载,1956年4月和6月,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先后上报市人委(市政府),认为穿心鼓楼“位于马路中间,妨碍交通安全”,且“年久失修,墙壁驳蚀,有碍市容观瞻”,提请市人委批准拆除。接函后,市人委批复“拟第三季度拆除,由市建设局、市房管处组织实施。”同时批示,拟向市政协征求意见。7月,市政协将此事提交第八次常委会议,经讨论同意拆除,并建议届时请文史馆派员至拆除现场,以便发现文物妥加保护。不料此事一波三折。8月9日,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暂不拆除”穿心鼓楼。11月30日,市人委办公室先后接到市建设局、市房管处口头反映,说是正在拆除穿心鼓楼。为此,12月8日市长办公会作出决定,“既然已经拆除,无法挽回,故同意拆。拆除后,必须就地修花园。房管处不按(8月9日)会议决定执行,应作检查。”(详见图二)记得时值1956年岁末,穿心鼓楼消失于城北街头,原先的椭圆形花园被改建成环状街心花园,空留地名到如今,整整60年矣。

关于穿心鼓楼的老照片

1956年12月1日市人委批复件

1956年7月25日市政协函复件

元过街塔遗迹(穿心鼓楼)旧照

由于穿心鼓楼已经拆除60多年,存世至今的穿心鼓楼老照片极为稀少,显得弥足珍贵。迄今为止,笔者所收集的穿心鼓楼老照片只有三幅,可聊解乡愁。其中最古老的一幅,刊登在1935年出版的《元代云南史地丛考》(夏光南著)一书中,题为“元过街塔遗迹(穿心鼓楼)”(图三)。这帧老照片,估计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拍摄者是夏先生本人抑或是其他人士,不得而知。这是一幅在穿心鼓楼北面仰拍的近景照片,整体建筑气宇轩昂,基座上的庙堂建筑庄严雄伟,大屋顶开阔,檐角高翘。当时穿心鼓楼两端的环城马路尚未建成,位于基座北侧及西侧的拱券门洞开,车马仍可穿行。修葺于北门旁边的磴道依稀可见,欲登临鼓楼,顺磴道拾级而上便可。照片上的穿心鼓楼历尽沧桑,坐拥旷野,周边田园阔绰,人烟稀疏,一派苍凉之景象。

2013年12月,时值“春城第一大道”北京路恢复提升工程即将竣工,《都市时报》适时推出“百人眼中的北京路”系列主题活动,与广大读者共叙北京路的前世今生。12月13日,该报A15 版“城事”专栏,以“60年前穿心鼓楼还在”为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老昆明陈琨先生(时年69岁)所讲述的北京路及穿心鼓楼往事。同时还刊发了一帧由陈琨提供的穿心鼓楼老照片。“陈琨说,当年这个地方确实有一座鼓楼,地名也因鼓楼而得。这座鼓楼昔日在昆明小有名气,故常有人来此游览。即使在照相机还不普及的年代,也有人在楼前楼后摄影留念。”……1938年,陈琨的母亲就在此处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正是陈老先生父母二人喜结连理的一年。这是一张远景正面照片,拍摄地点距穿心鼓楼大约100多米处,画面中的穿心鼓楼巍峨矗立,基座垛口齐整,楼畔树木葱笼。陈老先生说:“那年春天,父母出城踏青,来到楼前,母亲携女伴由北往南行走时,父亲按下了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景。那位穿白色长袖、位于图右的女士就是我母亲。”《都市时报》记者朱绍平写道:“从照片上看,立于陈琨母亲一侧的女伴脱下了外套,看上去气候已经有所回暖,但行人不多,鼓楼周边环境偏僻,没有任何建筑,楼北隐约可见远处的长虫山……相片中两人身后的鼓楼气势不凡,楼门南北洞穿,也许就是'穿心'的由来。”

穿心鼓楼老照片(陈琨供图)

穿心鼓楼旧照(介狐供图)

笔者搜集到的第三帧穿心鼓楼老照片 (图五),原载1998年10月21日《云南日报》“大众消费”专刊第7版,由署名“介狐”的作者提供。“介狐”在题为“岁月的书签”短文里说:“搬家时,偶然翻看了父亲的一本旧相册,其中一组发黄的老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父亲告诉我,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祖父拍摄的风光照片。于是,我挑出几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昆明老照片,仔细端详从前的昆明,印证现在的市容,不禁令人萌生出恍若隔世、沧桑多变的巨大感慨来。看当时的穿心鼓楼,俨然有北京大前门的气势,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今已由交通要道所取代……”该照片的拍摄角度,位于穿心鼓楼西南侧约四五十米处的环城路旁,将整体建筑及南面的街心花园尽收眼底。笔者认为,透过相片上所呈现的情景来看,穿心鼓楼南面,椭圆形花园里树木掩映,鼓楼西侧环城路上树影婆娑,彼时距1934年环城马路开通,前人种下行道树,修葺街心花园,时光已经逝去十几个年头……俗话说十年树木,因此这张老照片当摄于40年代后期。

笔者尝想,不知抗日战争后期,莅临昆明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朋友,是否拍摄过穿心鼓楼的影像资料或彩色照片?不知1956年拆除穿心鼓楼时,有关部门是否为这座古建筑留下几张拆除前后的场景照片?如是,将给老昆明人带来更多的旧时记忆,重拾缱绻的乡愁;将使子孙后代、外来游客眼前一亮,浮想联翩……

文章部分照片来源于《元代云南史地丛书》和《都市时报》。

[1](民国)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中华书局.1935年版.

[2](民国)新攥云南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石玉顺.穿心鼓楼.盘龙文史资料.第27辑.2012年.

[4]昆明市档案馆藏.市人委卷(1956年).

作者单位:昆明交通运输集团公司

猜你喜欢
鼓楼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试析侗族鼓楼的美学意蕴
——以高增鼓楼为个案的分析
鼓楼颂
鼓楼颂
昆明美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