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俐
[摘要]“听说读写,读最重要。”为了应试的分数,教师容易限制学生的奇思妙想,消解生命个性的表达,消解作品存在的可能性。为此,呼唤在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给学生创设“有我之境”阅读空间,让思想流淌,让学生体验自己灵魂在场的阅读发现的乐趣,让阅读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选修课;有我之境;个性表达
九岁的女儿在四年级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国学界名师揭晓兮老师的班上,从此每周三都与揭老相聚于教室。也不知揭老使用了什么魔法,每节课下来,在我抽问孩子所学内容时,孩子基本都能将其文字疏通,说出大意。所学内容既有《论语》《诗经》,又有词、曲,甚至还有不少初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如《前出师表》《归去来兮辞》《陈情表》等。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不到十岁的小孩也能将如此深奥难懂的文字大意说出来,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究竟担负着怎样的使命?
一、有我之境。审视国学之现状
所谓“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而“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它包括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阅读经典,可以跨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代先贤对话;阅读经典,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阅读经典,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因此,儿童时期就有不少的孩子接触国学经典,但进入高中阶段,大多数同学对伟大的书和人却只是略懂一二,更无从提及读出诸多层次见解,构建多向的维度空间。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难度大
由于经典作品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文言文阅读理解难度大。
(二)让人退避三舍
在价值追求多元的今天,要年轻的学生攻读先贤经典,聆听先贤圣人提倡的仁义礼德和道德说教,会让人退避三舍。
(三)学习任务重,难以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学生学习任务重,难以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就更谈不上融人自我,学生未曾体验到“有我之境”的阅读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让他们尝到读书之乐,体会到“观我者,意余于境”的妙处,那你还担心他不愿读吗?
二、有我之境。初探《论语》之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人教版)把《论语》列入名著导读板块,要求学生阅读《论语》,品读经典。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厚积薄发,在读书中成长,我班在高一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结合必修一名著导读对《论语》的要求及选修教材《<论语>选读》,我决定专时专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的《论语》,更全面了解孑L子思想、儒家文化,开启精神寻根之旅。这也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指导思想一致。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主體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关注主观情绪状态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作为阅读主体,我们不仅是习得知识,更是为了关照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把学习过程与“我”的现实思考、自我修养相结合,活化文本,塑造自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验自己灵魂在场的阅读发现乐趣,真正发现《论语》的魅力,让它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之前的种种思考,我最后决定循着“文字、文学、文化”的台阶走进文本,走近圣人,确定了三层目标:
(一)疏通文字,了解要义;
(二)尊重文本,认识圣人;
(三)关照现实,唤醒自我。
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平心静气地阅读,让他们查阅工具书,圈点勾画,捕捉要义;领悟思想精神;融入自我,发现自我,关注社会,体验“有我之境”的阅读乐趣。
在提倡大量阅读的同时适当练笔。坚持在阅读积淀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也不忘在形成文字中历练提升自己思想,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有我之境。阅读《论语》之点滴
(一)有我之境,丰满圣人形象
在名著导读中,介绍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学生们在阅读《论语》的实践中,具体真切感受到了他对圣贤王道的憧憬、对仁道的执着追求、对弟子的谆谆教诲、对小人的痛恨、对君子的崇尚,看到了他的直率、豁达、谦逊、坚韧,体会到他的大爱大恨、大悲大喜。这位神坛圣人一下子下凡人间,不仅“神于天”,而且“圣于地”,具有了立体化形象特点。下面是学生在阅读《论语》后对孔子其人的认识。
孔子的形象太高大了,使我对他只有敬畏之情——他就是一个不可触摸的圣人。不料在《论语》阅读中我发现他也是一个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爱恨交织的普通人。平日里随和达观,也有气急败坏之时。曾骂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在颜回去世时,他肝肠寸断,疾呼“天丧予!天丧予!”。他也直言喜欢富贵的生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班同学陈悦娇)
之前,我一直认为孔子只不过是刻板、无趣的老学究。但殊不知他是快乐哲学的创始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对颜回的称赞,足以看到他的快乐是多么简单,多么心安。(2班同学薛苗)
孔子被后人们尊称为“万世师表”。在赞美和掌声中,孔子也有一颗悲哀的心。从小发奋读书,刻苦好学,品学兼优,但才能并未发挥。55岁踏上周游列国的生涯。14年里,东奔西走,奔波劳累,曾经沦为如“丧家犬”般,一无所有。尽其毕生精力,发扬儒家思想,而国君们无动于衷,常人只知其皮毛,孔子内心的悲哀几人知之?当得意门生颜回不幸逝世,孑L子不仅失去一位优秀弟子,更丢失一个听他心声的朋友,孔子悲痛万分,发出“天丧予!”的悲嚎。尽管在把孔子尊奉为“至圣”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会耐心研读《论语》,多少人能理解先生的苦衷,更有多少人会愿意身体力行,行君子之道?(2班同学郭雨彤)endprint
如果没有对国学经典的平心静气的阅读,学生们怎么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二)有我之境,活化文本理解
孔子是个政治人物,他没有一天不在关心政治。看到礼崩乐坏,王室日衰,他忧心如焚,寝食不安,终其一生,为“兴灭国,继绝世”(《论语·尧日》)而奔走呼号。孔子是个思想家,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孔子是个教育家,提出“因材施教”。但除了这些,学生在阅读中还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个性化的解读。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常人都容易被外物所左右而变化无常,但有两种极端的人不易受到外物影响——智者与愚者,表面上都是不受改变但本质大有不同。对于智者来说,他们有双锐利、长远的眼光,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坚定本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对于愚者,他们犹如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不善思索,自以为坚持不懈,却往往找错了方向。(2班同学宋维健)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我感动于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怀揣复礼梦想的圣人,一心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等待了整整十五年,终于做到了鲁国的司寇。孔子尽其才华,施其仁政,鲁国大治。然而当权者昏庸无道,无奈之下,孔子带着满腔热情与期望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他多么希望能有一片让自己施展抱负的屋檐啊!在周而复始的游说行走中四处碰壁,他却丝毫不放弃,在被一盆盆冷水浇灭的火焰中他仍努力地燃烧着自己的火苗。他让我们明白了——坚守与追寻。(2班同学陈佳芮)
国学经典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有“我”在场的阅读,才会激发生命个体真实的体验,也才能有各不相同的真实表达。每一个“我”,才点燃不同的思维火花。
(三)有我之境,关注自我塑造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豪猪们既要避免尖利的刺扎着彼此的身体,又要保持群体的温暖,需要找到恰如其分的距离。其实君臣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所谓“远香近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吧。我们以此来审视一下自己吧!(2班同学刘欣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呢?即使在灵堂前哭得昏天黑地,服丧期间茶饭不思,葬礼办的多么隆重豪华,即使相信在天有灵,那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安慰。不如在有生之年,多一个亲呢的拥抱,多一句贴心的话语,多说一次“我爱你”,把爱的芬芳回报给他们。(2班同学吴正豪)
在阅读国学经典中,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与经典对话,走进广博的思想空间;用先贤的思想,启迪智慧与性灵,塑造自我。
温儒敏教授曾提出:听说读写,读最重要。应当把读放在首位。但在我们现行的教学中,学生少有时间读书,更少有时间读国学经典。更多时候为了应试分数,我们限制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消解了生命个性的表达,也消解了作品存在的可能性。为此,我们更呼唤国学经典阅读要“有我之境”,在读中活化文本,塑造自我,让读不再成为任务,而是乐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