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翠
【中图分类号】R45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1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典型特征是沿单侧感觉神经分布的相应皮肤出现带状成簇水泡,并伴明显神经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发病风险与年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史、免疫功能降低和其他疾病有关。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而愈。但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仍有持续性疼痛,可延续1个月及以上,又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更为顽固难缠[1]。
临床护理中,我们根据患者不同发病期的病情特点,采取不同的综合护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体会如下。
1 带状疱疹的综合护理
带状疱疹早期的护理以疱疹局部护理为主。
1.1 基础护理
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室内消毒60min,并用1:400的消毒灵溶液拖地、擦拭各种设施。嘱患者穿干净、宽松的内衣裤,及时更换床单、被套,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嘱患者躺卧时尽量取健侧卧位,避免压破水疱。伤口愈合时会有瘙痒的感觉,嘱患者勤剪指甲,勿抓破皮肤,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摩擦及外界的刺激。
1.2 局部皮损部位护理
带状疱疹从出现皮疹至结痂属于急性期,应注意皮损部位的护理。
疱疹发生面积较小、水疱未溃破时,患处皮肤可予炉甘石洗剂清洗,每日2次。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避免弄破水疱。若水疱过大,可用注射器抽取泡液,以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
水疱溃破时,可用呋喃西林清洗。如果伤口较小,或分泌物少,可以用呋喃西林棉球轻轻地抹洗。对于伤口较大、分泌物较多,一般用1/5000呋喃西林直接冲洗伤口,一边冲洗,一边用止血钳夹住棉球轻轻地擦洗。
清洗伤口后,即用TDP灯照射患处,每天2次,每次30~60min,渗液较多的伤口,可增加照射的次数,以减少渗出物,并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照射时应及时调整灯与皮肤的距离,防止烫伤。
TDP灯照射结束后,可用阿昔洛韦软膏和百多邦软膏外涂伤口,每天涂3~4次。可向患者及家属演示外用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外用药。涂药后尽量继续暴露患处,或用单层灭菌纱块覆盖伤口,用胶布固定在正常皮肤。
1.3 饮食护理
嘱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刺激性、发酵的食物,不宜饮酒。
1.4 心理护理
皮肤损伤会影响面容外观,带状疱疹患者往往有很大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说明疱疹引发的面容外观受损会完好如初,有效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由于皮肤疼痛,患者初期多存在恐惧、紧张、自怨自艾的心理。责任护士要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为其讲解带状疱疹的发病原因、治疗原则、用药常识,并向患者说明本病的自限性,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应鼓励患者坚持进行适宜的锻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增强其抵抗力。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持续数月至数年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痛苦。长期疼痛多伴有焦躁不安、睡眠质量差、焦虑、抑郁、疲乏、厌食、缺乏活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等[2]。护理以疼痛及心理护理为主。
2.1 基础护理
由于日常行为都可能加剧疼痛,故在日常护理中,应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嘱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因摩擦加剧其疼痛感。
2.2 饮食护理
飲食护理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适当配以清热解毒、除湿、清肝胆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薏仁粥等。
2.3 疼痛及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患者,给予体贴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消除患者的忧虑。要鼓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及舒畅心情,注意休息。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导患者了解疼痛的发作规律,增强对疼痛的忍耐力。可通过看书、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也可以指导患者练习放松功,改善情绪并有效减轻疼痛。
护理人员还应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疼痛程度,以及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反应,以配合医生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法。同时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有效防止患者私自用药或加大药物剂量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总之,对于带状疱疹的早期护理以疱疹局部护理为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疼痛护理为主,但综合护理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加速疱疹的康复及疼痛的缓解,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俞良,李秀秀,李庆华,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变化。浙江医学,2016,38(15):12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