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嗜酸性肉芽肿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分析

2017-10-26 20:22蔡彬江铸姚本波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酸性肿块

蔡彬+江铸+姚本波

【中图分类号】R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01

骨嗜酸性肉芽肿(EGB)多见于颅骨、长骨、脊柱、骨盆等区域,不同发病区域以及病理分期的临床表现、医学影像存在一定差异性,为诊断带来困难[1]。基于此,为进一步明确EGB患者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次研究就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33例骨嗜酸性肉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不同发病区域患者的CT及MRI医学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特征等,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收治于我院的33例骨嗜酸性肉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4~42岁,平均(10.26±1.24)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或压痛,20例可见局部区域软组织肿胀及肿块,6例脊柱局部疼痛且活动受限,14例肢体运动障碍。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双源CT扫描仪进行CT检查,层厚设置为1.25mm,螺距设为1.375,重建间隔为0.625mm,根据骨算法进行重建,并进行MPR、VR图像处理,7例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欧苏,剂量为1.5mmol/kg,流量设置为每秒3-3.5ml。MRI扫描采用飞利浦Achieva3.0T多源磁共振扫描仪。扫描一常规SE序列T1WI、TW2I,分别进行横轴、矢状以及冠状三个面扫面,13例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马根维显,使用剂量为0.1mmol/kg,流量设置为2.0ml/s。

1.3 观察指标

对3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分析CT及MRI下骨嗜酸性肉芽的医学影像表现以及病理基础特征等。

2 结果

3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中单发31例,多发2例。其中单发者中颅骨11例,长骨14例,骨盆6例,脊柱6例,多发型患者累及胸椎、锁骨以及脊柱等区域。

2.1 颅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发病位于颅骨的患者CT检查可见直径为1.0-4.4cm的病灶,CT值约为40-55HU,可见偏圆形的骨质溶骨性病变。8例患者CT影响可见以板障为中心,向周边侵蚀,且边界模糊,未见硬化以及骨膜反应。2例患者病灶可见小片状、纽扣状的死骨。8例出现稍高密度结节同时,其中4例伴有周围软组织增厚。

MRI检查显示10例的骨质破坏区域颅骨内外可见软组织肿块,同时病灶主要以T1WI序列的等信号及低信号和T2WI序列的高信号与等信号为主,增强后边缘强化。1名颞窝区发病患者的肿块波及周边的脑膜组织,局部脑膜可见线性强化,但没有对脑实质造成影响。

2.2 长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长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者病变均位于骨髓腔内,CT检查显示,患者骨质破坏区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且边缘清晰。2例可见边缘轻度硬化。2例骨皮质发生小型钻孔形态破坏,2例病灶出现小斑块装死骨,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

MRI检查显示患者病灶在T1WI主要為等信号、第信号,在T2WI主要为高信号,骨质破坏区域以及周围附近的髓腔可见骨髓水肿,4例冰灶周边区域软组织出现了较为对称的薄层环状的T1、T2长信号,波及范围延伸到骨质破坏区以外,并以环抱病灶,形态类似套袖状,增强后能够看到显著的强化。

2.3 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脊柱病变主要为压缩变扁临床表现,经CT检查可见密度增高,前后径边长,而上下经缩短,椎间隙增强,2例局部软组织出现梭形肿块。MRI检查显示的T2WI信号较为复杂,呈现以高信号略多的混杂形式。

2.4 骨盆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骨盆病变患者都出现在髂骨,经CT检查可见病变骨质区域出现溶骨性破坏,且边缘不规则,周边区域有硬化边,2例患者病灶见小斑块装死骨,2例出现较为清晰的层状骨膜反应,同时可见软组织内出现肿块。MRI检查显示,有4例出现稍长的T1与T2信号,2例的边缘可见完整的环状T2信号,信号段,且周围骨髓及软组织存在程度不一的水肿。

3 讨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因尚不明确,最初是由Jaffe以及Lichtentein于1940年首先发现,当时认定EGB为特殊类型的炎性病变,但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否认了此种判定,目前普遍趋向于是一种免疫调控异常类疾病[2]。从病理的组织学角度来看,该病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可见炎性改变,存在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病灶出血、坏死,具有炎症及肿瘤的特征。该病的发病、进展以及消退都很快,根据疾病发展病理分期可分为三期,分别是朗格汉斯组织增生期、肉芽肿形成期以及修复期[3]。发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同时周围伴有软组织或肿块。在修复期则以组织修复为主,同时骨质破坏程度减轻,但可见骨质增生以及硬化增多等,从以上病理变化来看,该病具有自限自愈的典型特征。该病的发病率较低,约占骨肿瘤患者总数的2%左右,患者呈低龄化,因EGB可能与免疫调控异常有关,人年龄越大,机体的免疫系统越为成熟,因此也越容易控制,对患者影响更小。基于此,本次研究就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33例骨嗜酸性肉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不同发病区域患者的CT及MRI医学影像表现病理基础特征等,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3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中单发31例,多发2例。其中单发者中颅骨11例,长骨8例,骨盆6例,脊柱6例,多发型患者累及胸椎、锁骨以及脊柱等区域。医学影像表现主要为骨质破坏、骨膜增生以及临近骨皮质病变,并可见软组织的肿块及肿胀等。在病理学上主要为局限性肉芽肿、多种类型的炎症细胞以及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的浸润,病变的同时伴有炎症、肿瘤的临床特征。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的医学影像表现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虽然EGB在临床表现上与骨髓瘤、骨髓炎存在一定相似性,但通过CT、MRI可以看出EGB同时具备炎症与肿瘤的临床特征,医学影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易变性,有助于与这些疾病加以区分,因此通过综合分析结合患者临床治疗有助于提高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但仍存在个别不典型病例,还可结合X线与病理活检,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质量。

参考文献

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3):249-252.

李鹤,宋继安,薛鹏,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X线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77-80.

侯文忠,王琳琳,程敬亮,等.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2):311-3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酸性肿块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研究腹部超声在临床诊断盆腔肿块中的价值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大寒
AI医学影像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