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珍+罗世昌
摘要:近年来我国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仍然是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体,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相对偏低,企业认可度不高。本文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提出改革方案,改进学分及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详细的企业硕导选拔与考核标准确保企业导师的质量,完善研究生管理方式,等等。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机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106-02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指在校期间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定位要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偏低,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能力不强,企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包括改进学分学时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提出双导师制,并给出企业导师的聘任选拔条件、考核标准;细化学生在学习阶段校内校外的管理方式。预计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上受到良好的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学习内容,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培养出的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成长为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
一、新型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
目前国内的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学分体系上大多沿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偏重理论,缺乏实践。课程与学分设置存在不太合理的现象,公共课学时过长、学分过多且教学效果不明显,专业选修课程可选种类和要求修读学分偏少。新的培养方案主要在学分设置、课程设置上较之前做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具体表现为缩减公共必修课的学时学分,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与可选课程种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课的同时能学习与接触更多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
1.学分设置。研究生阶段学分修读应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21学分,实践学分为6学分,文科类选修课4学分,其他环节为3学分,具体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本文提出的学分与课程设置较之前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进,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改进后公共必修课的学分学时明显减少了(5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增加了(9学分),课程更加丰富了(9门),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改进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研究专业方向的课程上,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减少自学花费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二、企业导师的选拔聘任与考核标准
基于双导师制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其内涵就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较弱的校内导师与理论基础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任,校内导师主要是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而企业导师以培养技能指导实践为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改善专业型研究生所面临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差的现状。当然,企业导师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能取得的效果,因此要严格把控企业导师的质量,制定相应的应聘条件和考核标准。
1.企业硕导应聘条件。企业导师必须要严格选拔,需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参与应聘,比如可以通过软、硬指标的设定来遴选。硬指标:具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企业期间有负责三个及以上的项目,有三个及以上的发明专利,在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至少两篇及以上的论文,具有高级工程师及以上的职称。软指标:为人品行端正,熟悉研究生毕业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威望。
2.企业硕导考核标准。企业硕导考核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包括:(1)给学生提供的指导时间要求至少每两周一次;(2)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
(3)学生对其的认可度。
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管理方式改革
将机械工程專业型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时间为0.5—1年;第二阶段学生在实习基地或企业实践,时间为1—1.5年;第三阶段为论文阶段。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阶段。由校内导师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内容主要应包括学习成绩、考勤、参与学术活动讲座、文献阅读,每两周安排一次PPT形式的汇报。考核设置一定的标准,在课程成绩上规定要达到70分及以上。在第一学期不设置每周考勤小时数,第二学期按照课程情况设置相应的上班打卡小时总数,不应低于40小时;规定学生每学年阅读中英文文献不低于60篇,每2—3周做一次文献阅读报告,由导师评估是否合格。导师根据学生考核内容的完成情况来具体予以奖罚,以增加生活补贴、表扬和扣发生活补贴、批评等形式执行。
第二阶段:企业实践阶段。由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进行管理。这一阶段学生在企业或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导师负责给学生提供项目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技术上提供指导与支持,定期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避免走弯路。校内导师每两个星期到基地或企业去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
第三阶段:论文阶段。论文的主体内容必须由校内导师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课题,与企业导师共同商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足够的工作量,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研究生必须定期向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汇报,以便导师们及时检查论文进度。
四、结语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差,缺乏工程经验的现状,文章提出改革方案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改进学分、课程设置,健全企业导师选拔与考核机制,制定严格、明确的研究生管理方式,等等。在这样的改革方案下,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分别在科研、工程技术上提供支持,使培养出来的机械专业型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对行业技术动态有着清晰的认知,具备较强的钻研、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盛楠.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J].大学教育,2016:2095-3437.
[2]刘秀清,谭德荣,高松,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初探[J].教育教学论,2012,(30):20-21.
[3]奥顿,雷飞,白英良.关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3.
[4]赵婷婷,王文,谢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培养方案初步总结[J].中国校外教育,2013,(3):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