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十多年,我一直把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起早贪黑,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然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无悔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学生反而越来越害怕语文,越来越厌恶语文,成绩一般般。十余年来,我就像一个摆渡人,送走一届届的毕业生,自己却仍在原点与终点之间重复,重复着同样的路程,重复着自己一成不变的风景和没有前途的人生。
灰暗的天空终于在2013年的初夏绽放出光彩。那年的5月,我校在《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始了课程改革,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者,心中颇觉喜悦。考察、培训、反思、聆听,生活再次忙碌起来,我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早已习惯的传统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我是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学生们是我的士兵,听凭我的调遣,无条件地服从我的指挥。这样的课堂是否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呢?是不是我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的热爱呢?是不是我用自己的“爱心”理所当然地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呢?
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后,我决定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探求高效课堂的灵魂与主旨。我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他们的个性,努力创设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形成一种灵性化、情感化的课堂。我要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让学生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
我改变了以往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枯燥乏味地学的状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想展示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我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言辞的同学可进行辩论;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心得体会;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
从此,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时而疾步如飞,时而徐徐前行,时而驻足细品,时而静坐回顾……孩子们正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会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甚至会让思维和情感向文字的更深处漫溯。师生间彼此引导,彼此发现,彼此合作,彼此分享,彼此悦纳,彼此感动,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师生同行的课改史啊!何乐而不为呢?
記得《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如今,当我以近两三年的课改经历品味这句话时,才顿悟古人那穿越时空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甫田学校)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26457@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