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庆+王纪忠+任旭琴+陈新红+陈伯清
摘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总结出本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以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通过校内、校外两大平台融合,围绕植物生产类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践、创新应用性实践”三个层次,依据“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践、生产实训、创新训练”四个模块,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027-02
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在本校具有32年的发展历史,是江苏农垦系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办学30多年来,建设了先进的校内实践中心和一大批优秀校外实践基地,拥有一个较为庞大的优秀校友群体,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产生了一系列产学研的合作成果。现就本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内容和特色介绍如下。
一、本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本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1.教学理念。坚持“培养与需求”对接的理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重层次、四个模块”的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校内中心+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农林人才。
2.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创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确立了“共享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方法、开放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以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为关键,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共享资源:依托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省重点专业类、学校作物学重点学科,整合农学、园艺等各专业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企业的基地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改革。(2)优化课程:完善实验课程设置,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吸收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使实践内容更加紧密联系学科前沿,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生产需要。(3)创新方法: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改进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推行中心基地联动,采用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科教融合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4)开放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学校的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保障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过程管理、实验软件的综合调用、实验教学的多样化和实验设备的合理使用。
(二)本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校内、校外两大平台融合,围绕植物生产类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践、创新应用性实践”三个层次,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践、生产实训、创新训练”四个模块(含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一条主线”是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以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农林人才为主线,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遵循“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实体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生产实践四年不断线,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实践教学环节,螺旋式递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上岗实习、动手操作,認真完成课程实习与毕业论文实习,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协调发展。
2.“两大平台”是指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实践教育中心侧重于实验、实习教学,通过开展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应用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侧重于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经过两大平台地融合,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动,实现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结合。
3.“三重层次”是指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过程中按基础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应用性实践逐步提升的三重层次。
4.“四个模块”是指支撑三重层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践、生产实训模块、创新训练模块四大模块实践项目。
二、本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特色
1.面向需求、强化能力、产学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江苏农垦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重层次、四个模块”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心打破各专业实验教学彼此独立、各自为阵的界限壁垒,打通学科、专业基础实验,按产业链设置专业模块实验,实现了各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围绕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生产技术、贮藏保鲜与加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等全过程,为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发展需求,从基础到创新、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园艺、农学或农产品加工到现代农业综合应用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服务。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按照“全方位、立体化”培养要求系统设计实验项目,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打造优质课程资源,主编、参编和出版了17部“十二五规划”等教材、自编22本讲义,这些教材和讲义被多所高校采用和参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案例“四双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获2013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2014年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论文在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交流并收录,得到了校内外广泛的好评。endprint
2.四维联动、汇聚资源、开放共享,搭建了“多元化、全路径”合作育人平台。充分利用淮安市为农业大市和江苏农垦的行业背景,强化“校政、校企、校所、校校”四維协同互动,与江苏农垦、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省市农科院等搭建协同培养与创新平台,集成多元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人员互通、设备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学生实践四年不断线、实践与创新培养路径全覆盖的教学科研平台,有效保证了中心良性互动、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实践教学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需要,近三年,中心采取自制和与厂家联合研制的形式设计制作实验装置、仪器设备32台套。其中自制无土栽培装置、蔬菜根结线虫数虫装置、植物种子自动数粒仪等小型装置、仪器设备21台套,联合研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水分快速测定仪等仪器设备11台套;学生利用中心各平台,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1项,获省优秀毕业论文奖、团队奖4项,参与学科竞赛获奖达150人次,相关专业毕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毕业生年均士研究生录取率达2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生以能力强、能吃苦、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引培并举、注重融合、协同创新,打造了“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以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以产学研项目为纽带,深入推进教师工程实训,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训、挂职锻炼,加强了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多元融合,聘任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补充实践师资数量、改善实践师资结构,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产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与协同攻关。近几年,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120多项,1名教师获科技部龙虾产业链首席科技特派员,18名教师为科技特派员、科技镇长团、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每年开展技术咨询100余次,获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奖20余项,1名教师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4名教师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李保云,李志兰,周彦明,等.构建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8(8):56-58.
[2]樊东,张艳菊,邹德堂.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建设体系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4,78(1):35-37.
[3]秦亚平,张长.植物生产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7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