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
后作文教学有三个发力点:(1)作后的发表;(2)作后的指导;(3)后读写结合。对应第一点,我们在班上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作文变“作业”为“投稿”,变“分数”为“发表”,从而产生真实的读者群,获得写作的自信与光荣。对应第二点,我们提出了“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文教学理念,学生写出作文后,老师认真研读,才会真正明白学生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对应第三点,我们推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培养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才是语文课上的阅读和其他课上的阅读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一,永远相信写作动力第一
一个人真喜欢上了写作,他就会从很多不是作文的渠道,学到表达的奥秘。看书能学到,看电影能学到,看广告词能学到,听广播能学到,听人聊天也能学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迟早有一天会转化成工作能力,同样的,一个人想写好、愿写好的态度,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他的写作能力。
“后作文教学”认为,激活、保持学生的写作动力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叫“发表”。发表了,学生才明白写作是“用笔说话”;发表了,读者才能看到作文,作文才有读者。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的,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也是死的。18年来,每周我都会出版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学生写作—投稿—发表—阅读,阅读—写作—投稿—发表,形成良性的写作循环。每一个学生都是读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作者。发表激励着小作者,读者激励着小作者。小作者刺激着小读者,发表也刺激着小读者。
第二个叫“表扬”。写作的辛苦远胜于阅读。你要让学生愿意去做辛苦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多表扬。我们的“作后指导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表扬”,表扬学生写得好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作后指导,第一要加的不是作文技术的“油”,而是作文热情、作文动力的“油”。第二个环节“挑刺”、第三个环节“训练或指导”,都要在欣赏学生好的地方,再引出学生做得不够的地方,总之,欣赏既是“作后指导课”的第一环节,同时也是贯穿整节课的红线。
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也注意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动力。后作文教学在这一點上,得天独厚,学生作文已经写出来了,所夸的,所赞的,所肯定的,有了眼见为实的句子、作文在。
第二,永远相信文心技巧的价值
一线老师说的技巧是“文字技巧”,作家说的无技巧是“文心技巧”。作文技巧应该“三分文字技巧,七分文心技巧”。文心技巧有六大内容: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学生经常在《班级作文周报》发表作文,就会有真真切切的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有了《周报》,有了发表,作文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个读者既是阅读者,也是评判者、监督者,学生作文就不会说假话,说了也很容易解决。“作品意识”本质上是对学生作文的欣赏。不要以小学生的“习作”来看待孩子的作文,10岁的孩子有10岁的作品,20岁的年轻人有20岁的作品,40岁的中年人有40岁的作品。只要是他当时最好的,那就是他当时的作品。
后作文教学认为,比外部观察更重要的是心灵敏感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比外在的世界更为广阔、更为波澜起伏的世界。训练学生去捕捉内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是后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象思辨力也是内在的。敏感力更多地偏向于内在的情绪、情感,思辨力则有意透过纷杂的表象“看”事物的内在。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训练过或没训练过,他看事物的角度、深度、广度很不一样。作文写到最后,看的就是这个。
十多年前,我没有作文训练系统,没有确立“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后指导课”,也没有什么文字技巧的训练,老老实实地办《班级作文周报》。班上42个农村学生,在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了200篇作文,人人在正式报刊发表作文,拿到稿费。现在我当然明白了,那是学生有了“文心技巧”。
第三,永远相信学生有母语潜能
作文教学首要做的不是积累语言,而是激活语言。母语学习不是从文字开始的,而是从声音开始的。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用耳朵学习了10年的母语。每个学生在动笔写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在这个方言要抢救的时代,学生积累的都是普通话,学生内在想心思的也是普通话。写作对学生而言,不过是有不会写的字而已。
糟糕在于,学生用耳朵积累了10年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些用耳朵在无意中接受、无意中消化的语言,是真正的儿童自己的话——学生不知道这些自己用得很溜的语言是可以用来写作文的。他们只知道要像书上的话那样写,要像范文上的话那样写,要像老师示范的话那样写。他们发现,这些话是完全不同于自己平时说的话的,作文的语言是有另一个样子的。于是,一到写作文,学生把自己用得最溜的话丢一边,愁眉苦脸、挖空心思地整出几句像老师、像范文、像课文的那样的话。
我教过一个所谓的“很笨”的学生。我辅导她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辅导到最后,示范的时候我自己也错了。我绝望了。直到有一天路过她家门口,她正跟妈妈吵架,用了一连排的反问句,句句都有杀伤力。由此我明白,使用母语的能力不在于知不知道这个语言知识。即便她没有这个所谓的“语言知识”,照样可以有这个语言能力;知识和能力不是唯一的先后关系。语言的表达最关键的是学生的表达情绪。有了充足的表达情绪、情感,就能激活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前指导”大多要求学生要这么写、那么写,学生往往不是顺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流淌自然写作,而是想着老师的这个要求、那个要求。多年前,巴金先生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我以为先生矫情,现在我明白了,只要忠实于自己内心最真的情感,写作中有了饱满的情绪,语言的问题往往不再是什么问题,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完整、完满的自己的话。
第四,永远要教在“学”的起点上
“作后指导”要依据学生的作文来备课。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写同一题目,作文问题不一样;同一题目不同学校同一年级学生写,作文问题也不一样。一切只有在学生写出作文后,语文老师认真地批阅作文后,才会像擦干了水迹的玻璃那样,清楚地映照在你的面前。endprint
作文写出来之前,老师凭借的不是学生状况,而是自身经验。经验当然有用。然而医生的经验要在病人来到他的面前后才发生作用。没见到病人就想当然地开处方,即使是最好的医生,病人心里也会打鼓。何况,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没有多少经验可言。有没有经验,不是看你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你有没有作文知识系统、作文训练系统和作文实践系统。
语文老师们最怕批改学生作文。不认真批改学生作文,注意,是“认真批改”,不“研读学生作文”,注意,是“研读”,也就无法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学情,教在“学”的起点上也就无从谈起。很多语文老师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作文课只能大而空、空而泛地说上几句,不能深入到具体的一个又一个的细小的问题,也不能如数家珍般地一个又一个地举出作文教学的故事来。这就充分暴露了他们的作文教学不是教在“学”的起点上。
不用去查看老师的批改,很多批改都是大话、空话、套话,只有去听老师的作后讲评课——我更愿意称之为“作后指导课”,你就知道老师有没有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有没有准备把握住学生作文的学情了。一个班50个学生,批改学生作文真是一个苦差事、一个笨法子。然而,真功夫往往都是苦功夫,好办法往往都是笨办法。
第五,永远要控制“教”的欲望
我请老师批阅15篇作文,圈出可以欣赏的句子,圈出小问题、小毛病,圈出要训练的“点”。30分钟,老师们圈出了好多的教学内容,三节、五节课也完不成。认真批改学生作文,学生作文里的毛病、问题多了去了,这些都能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课上不是没有内容,而是内容太多,不知选哪些好。
老师常有“好为人师”的病,看到不好的就想给学生指出来,不指出来就是不负责任。人的脑子就像你的肚子,也会有吃饱的那一刻。肚子已经吃饱了,还要你吃、吃、吃,这个时候,你没有吃的兴趣了,有的是吃的恐惧。一个四年级学生,作文只有50分。上了一节课,你希望学生进步到几分。有的说60分,有的说65分,有的说75分。其实,一节作文课学生能进步0.5分就可以了,一学期有七八分,一学年有十五六分,两学年有三十来分,多了不起。一节课,学生作文得到“飞速”发展,那个“进步”往往不是真的,而是“拔”出来的。“拔”后的“苗”是活不长久的。宁要学生真实的、自己走出来的0.5分,也不要“拔”出来的5分、10分。老师一定要控制教的欲望。控制了,学生觉得没吃饱,那也挺好,有点馋,盼望著下次再吃,不也挺好?就怕吃完了,直嚷撑死了,下次再不想吃了。过犹不及。作文教学要十分慎重地对待“高效课堂”这一说法。
第六,永远要相信学生能读懂写什么
我的阿弟中考640的总分只考了239分。阿弟说,我的数学好,考了110。这么一算,语文及其他五门,阿弟考了不到130分。现在的阿弟有空看看报纸,那报纸上讲了什么,他十有八九都能看懂。我无比相信,课文写了什么学生是读得懂的。即便是后进生,当他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看着看着他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事实上,还有几个后进生的语文,比我阿弟更后进呢。
今天,我们说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其实不是学生读不懂课文,而是学生不会回答《练习册》、考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今天,我们在说学生读懂、读不懂的时候,我们不自然地会以“题目”来衡量,而不是学生的阅读感受、精神感受。只要你相信学生的阅读有自己的感受,那就要相信在“写什么”上,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只不过这个理解跟你想要的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已。在这个多元社会里,我们连这一点都无法接受,那么一切的教育都将可能是虚伪的。
无限相信学生读得懂课文写了什么,课上就能多出不少的时间,用来探讨课文是怎么写的。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挺喜欢看课外书的,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大家依然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多读书了,作文自然就会写了。其实并非如此。一个喜欢看电视剧的人不大可能会成为一名演员,往往是成为一名老观众;同样的,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不大可能成为一名作者,往往是成为一名老读者。
冯小刚看电影跟我们看电影,视角很不一样;莫言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也很不一样。对他们而言,内容是什么只是基础,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什么这么拍、为什么这么写。“写什么”的阅读很重要,语文学习要,数学学习要,历史学习要,地理学习要,因为它是普适性阅读。
我们要培养读懂写什么的一般读者,然而不够。套用马云的话:“电子商务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追求的不是电子商务。”我说,“后读写结合”当然也要内容,内容理解是我们的基础,然而我们追求的不是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最终目的,它的背后,站着“为什么写”“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本部校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