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业
摘 要 费不确定性作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行为具有显著性作用。文章在分析消费不确定对消费的影响基础上,借鉴前景理论和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知识,通过引入心理感知虚拟变量的方式,考察基于消费不确定性基础上的心理感知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消费不确定性会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心理感知缓和会刺激当期消费支出,心理感知加强会抑制当期消费支出。因此,合理的消费引导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稳定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费不确定性;心理感知;前景理论;农村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10-0032-06
一、引 言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居民消费支出规模、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因此,如何提升社会消费支出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微观层面上看,消费作为行为人的一种经济行为,会受到内部条件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也构成了研究消费行为的不同维度。消费行为研究的内部条件是指把消费看作是一种确定性条件下的支出行为,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支出行为。早期的消费理论都是建立在确定性条件基础上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Keynes,1936)、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Duesenberry,1949)、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Friedman,1957)以及莫迪里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Modigliani,1936)等经典的消费理论都是在消费者完全理性的确定性条件下分析消费行为。对于消费的外部影响因素,已有的理论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会受到收入、政府支出、利率、流动性约束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的存在会推进或制约居民的消费支出行为(宋铮,1999;朱信凯,2011;臧旭恒,2004;徐绿敏,2013;朱庆,2006等)。
在确定性理论基础上,消费行为研究普遍存在研究结果过于理想化,对实际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度不足,以及实践指导性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消费行为研究开始向不确定性条件转变,向消费者有限理性假设转变。最先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消费模型的是Leland(1968)提出的预防储蓄假说,随后Sandamo(1970)的两期资本风险模型、Hall(1978)的随机游走模型、Flavin(1981)的过度敏感理论以及Lusardi(1998)的最佳财富收入比模型等理论都将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理论分析中,认为消费行为作为行为人的一种有限理性的支出行动,会受到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左右,从而提高了现有消费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度。
国内对不确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收入不确定性的测量及影响显著性方面,采用预防储蓄、流动性约束等理论,结合我国居民消费的数据分析消费过程中的收入不确定性问题(孙凤,2002;龙志和,2000;臧旭恒,2007;徐会奇,2010等)。但是,已有的研究都倾向于将不确定性“等同于”收入不确定性,忽略消费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万广华,2001),从而高估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力。[1]对于消费不确定性在消费中的作用,汪浩涵(2006)研究了支出不确定性对储蓄强度的负相关关系;[2]田青、高铁梅(2009)分析发现预期支出不确定性会降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3]刘灵芝等(2011)通过对湖北省农民的实证检验发现,消费不确定性同样会制约消费支出,但作用力要小于收入不确定性;[4]王克稳(2013)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消费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5]
现有的消费不确定性的理论研究较少,并且要集中于研究消费不确定性的显著性水平,以及对消费或储蓄的作用,并没有回答消费不确定性到底如何对消费产生影响的问题,并且对于不确定因素背后所反映的消费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也没有触及。因此,本文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利用科学方法对消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统一计量,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着重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及心理状态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而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理论分析与消费不确定性测算
(一)理论分析
消费不确定性是指居民对未来消费的不确定,不能准确预期未来消费变化趋势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医疗、教育等制度的转轨,未来居民身体状况的改变以及家庭子女教育情况的变化导致居民未来消费支出发生变化(刘灵芝,2011)。从实际消费现象出发,消费不确定性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未预期到或者预期到的因素会导致当期消费支出的增加或者减少,使得当期消费水平异于期望消费水平。也就是说,消费不确定性的存在会同收入不确定性一样引起当期消费的波动,偏离期望水平。
上述基于现实的分析过程,反映到理论上体现为传统消费理论的延伸,即通过引入消费不确定性因素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假说认为消费者为实现一生效用的最大化,会刻意地抹平消费波动,平滑消费路径。消费者在年轻时会减少消费,适当多储蓄,以保障年老后的消费效用水平。面对消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该假说简单地认为消费者具有风险中性特征。但是,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往往会表现为一种高储蓄、低消费状况,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出风险规避特征。因此,本文尝试将消费不确定性因素引入消费效用分析中,研究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影响居民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感知状态,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受消费短视特征的影响,可以认为农村居民追求的不是各期的消费支出均等而是各期消费效用均等。
(二)消费不确定性测算
对于收入不确定性变量的测量,学者采用了大量方法各异的测量方法,一是直接采用代理变量:收入增长率、消费支出预期变量等表示收入不确定性(杭斌,2009;田青,2009等),但是单一的代理变量容易产生计量偏误;二是采用收入的标准差或者方差表示收入不确定性(Skinner,1988;孙凤,2002等),但是标准差或方差计算过于简单、反映不全面;三是采用实际值与预期值差额或者比率表示收入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并没有消除预期内的因素,容易导致收入不确定性变量放大(臧训恒,2004等)。对于消费不确定性的测量最早的是Dynan(1993)直接通过计算数据的方差代表消费不确定性;国内学者罗楚亮(2004),田青、高鐵梅(2009),刘灵芝(2011)等利用医疗保健支出不确定性、教育支出不确定性等代理变量;王克稳、徐会奇(2012)通过计算消费者的心理偏差或心理偏差率表示收入不确定性。endprint
鉴于以上不同的测量方法,本文采用王健宇(2010)、[6]张振(2011)[7]调整离差率的计量方法,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3年)的预期收入增长率来计算出预期收入值,将实际收入水平与预期收入相减就确定了调整离差水平从而确定收入不确定性。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就是调整离差率,可以用来表示收入不确定性。这种测量方式有效地剔除了预期到的收入波动,反映了未预期到的收入水平,也符合奈特(2005)对不确定性的定义即区分预期到的收入和未预期到的收入。因此,在借鉴调整离差率的测算方式的理论基础上,来测量消费不确定性变量的大小,用实际消费减去预期消费来剔除预期消费支出从而确定消费不确定性。
三、消费不确定性模型构建
弗里德曼(1956)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将收入预期纳入到理论分析框架中,认为消费并不是由短期收入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如果预期当期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影响未来的持久收入,那么当期的消费行为就不会由于当期收支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不同。[8]持久收入假说将短期的未预期到的收入波动排除在理论模型分析之外,但是并没有排除消费波动,即依然存在消费不确定性的可能。因此,本文建立以持久收入假说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将持久消费纳入到模型中,认为持久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这样,在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消费不确定性变量的持久收入模型。
首先研究消费不确定性变量的大小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进一步要研究消费不确定性变动所引起的农村居民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消费所造成的影响。因为,当消费波动发生即消费不确定性发生变化后,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动,心理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行为。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提出了以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模型为基础的前景理论,并把价值函数定义为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9]参考点作为一种“价值基准”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的心理偏差,体现对价值的不同心理感知状态。价值函数呈现S型,面对收益时呈现一种凹函数特征,面对损失时呈现凸函数特征。也就是说决策者总是倾向于规避风险爱好收益,降低风险规避损失。同时,函数的斜率并不相同,收益部分的斜率要小于损失部分的斜率。因此,相对于收益而言消费者会对损失更加敏感,损失的边际效用水平要大于收益的边际效用,会引起更大的负效用。
塞勒(1988)提出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首次引入了行为学变量“心理定格”,同样认为消费者决策的时候要受到参考点的影响。[10]“参考水平”的差异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应该从消费习惯和消费习性方面考察消费行为。农村居民根据自己对消费不确定性的感知,会调整自身的心理感知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尝试考察消费不确定性变化引起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不同的心理感知状态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借鉴贺京同(2009)[11]和陈冲(2014)[12]在安全心理测度的方法,由于居民消费的短视性和惯性行为,消费者总将上期的不确定性水平作为心理参考基准,引入虚拟变量来考察消费不确定性心理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状况。
四、数据说明及计量检验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86~2013年全国及29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以及利用调整离差率计算的不确定性指标和以3年收入的平均值计算的持久收入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由于重庆和海南数据统计开始于1997年和1988年,故剔除两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了指数化处理,以1986年为100,消除价格变化因素对数据带来的影响。
因此,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得到了包含消費、持久收入和消费不确定性的面板数据,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为表1所示。
在进行回归统计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和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主要采用相同根单位根检验方法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方法,本文在结合数据和检验效果的基础上,采用LLC单位根检验、Fisher-ADF单位根检验、Fisher-PP单位根检验、Hardi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检验消费、持久收入和消费不确定性的数据平稳性。数据检验发现居民消费支出、持久收入和消费不确定性的一阶差分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具有较显著的平稳性(见表2)。
随后,对一阶差分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得到的T值为3.305403、P值为0.0005,P值明显小于0.01的显著水平,可以认为99%的置信水平下变量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数据间的回归检验。
(二)计量检验
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有3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结构变化的变系数模型、无结构变化的变截距模型和无结构变化的混合回归模型。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检验时,要检验所用面板数据适合采取哪种形式的回归模型。
模型选择的计算过程如下。H1:各截距各系数均相等;H2:各系数相等。接受H2,则为混合模型;拒绝H2,则检验假设H1。如接受H1,则为变截距模型;若拒绝H1,则为变参数模型。通过计算得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2.044541;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2.377782;混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为14.02321。F2=59.53,大于5%F分布的显著性临界值1.286137;F1=1.71,大于5%F分布的显著性临界值1.25199。由于59.53>1.286137,所以拒绝H2,且1.71>1.25199, 所以拒绝H1,因此,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选定为变系数模型。
由于本文所用数据数量相对较大接近全样本,因此本文在回归检验过程中采用固定效应非随机效应的分析方法,以提高模型的显著性和可靠性。于是,面板数据回归检验将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进行计量回归。通过,计量回归显示,R2=0.98825,F=445.3618(P=0.0000),DW=0.8526,因此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并且模型的F检验也较显著,但是存在一定的自回归现象,所以文章加入AR(1)进行修正,并得到了表3所示的具体回归结果。endprint
通過计量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茁2>0,消费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正向影响,虽然有的省份计量结果显示为负向影响,但是结果并不显著,所以可以认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正向的作用,即消费不确定性会增加居民消费当期的消费支出。之所以会呈现正向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消费不确定性作为一种预期之外的行为,属于未预期到的消费支出,这些未预期到的消费更倾向于非理性行为(抢购、囤积等),当期意外的消费支出的增加一定会导致当期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二是从计量方法来看,消费不确定性是通过计算消费之外的波动而得到的,因此会与消费存在一定正向相关性(王克稳,2013),也就意味着消费不确定性和当期消费之间存在着同向的变动趋势。第二,心理感知系数?茁11和?茁12分别表现为正向和负向,经过计算得到?茁11和?茁11+?茁12的系数大小(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心理感知变化会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农村居民心理感知缓和与否都会对当期消费产生正向影响;但是相比而言,当农村居民处于心理感知缓和状态时,其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处于心理感知未缓和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农村居民心理感知缓和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当期消费,心理感知未缓和则一定程度上抑制当期消费。这与前景理论中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对损失更加敏感的行为特征相符。心理感知缓和意味着农村居民对当期消费不确定性的感知减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消费支出具有良好的预期,会对当期消费支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相反,心理感知未缓和意味着农村居民面对消费不确定感知的增强,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保守,避免不确定的损失,从而相对降低当期消费支出。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统计数据,通过理论证明消费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之后,在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引入虚拟变量的方式构建了反映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变化的心理感知系数,以此来考察消费与消费不确定性和心理感知间的实证关系。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消费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正向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仅包括收入不确定性一个方面,消费的不确定性同样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第二,农村居民心理感知的变化同样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乐观时(不确定心理感知缓和)当期消费行为会更加积极,相反对未来消费支出预期悲观时(不确定心理感知加强)当期消费行为会相对的缓和。这说明农村居民面对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预期,更倾向于采用降低当期消费支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引导农村居民建立合理的消费观,采取理性的消费行为,消费不确定性行为虽然会正向影响农村居民当期的消费支出,但是这种未预期的消费支出往往是非理性行为,因此要综合采用市场、制度、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积极可持续的消费理念,鼓励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不确定性心理感知增强或者面对更大的消费不确定性预期时,可以利用完善的保障体系、信贷制度等方式,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稳定消费支出过程。
[参考文献]
[1]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 经济研究,2001(11):35-44,94.
[2] 汪浩瀚. 转型期中国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田青,高铁梅. 转轨时期我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兼谈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和不确定性[J]. 南开经济研究,2009(5):124-134.
[4] 刘灵芝,潘瑶,王雅鹏. 不确定性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兼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的实证检验[J]. 农业技术经济,2011(12):61-69.
[5] 王克稳,李敬强,徐会奇. 不确定性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消费不确定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双重视角[J]. 经济科学,2013(5):88-96.
[6] 王健宇. 收入不确定性的测算方法研究[J]. 统计研究,2010(9):58-64.
[7] 张振,乔娟. 收入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财贸研究,2011(6):1-9.
[8] FRIEDMAN, 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9]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263-291.
[10] SHEFRIN H M, THALER R H. The 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J]. Economic inquiry, 1988, 26(4):609-643.
[11] 贺京同,那艺. 调整政府支出结构 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一个财政政策视角的分析[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4-101,108.
[12] 陈冲. 收入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 经济科学,2014(3):46-6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uncert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consumption uncertain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onsumption uncertain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dummy variables of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by using prospect theory and life cycle theor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due to psych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consumption uncertainty.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sumption uncertainty positively affects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relaxation stimulates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whil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intensification depresses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Therefore, reasonable consumption guidance and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are the effective ways of stabiliz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Key words: consumption uncertainty;psychological perception;prospect theory;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