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需求的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究

2017-10-26 21:25张光亚,范伶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0期
关键词:调查人才培养

摘 要:文章依据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分析了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学生科研能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进专业认证,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等,以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关键词:大气科学;调查;行业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72-05

一、研究背景

广东地处季风气候区,且地形复杂,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相互作用强烈,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及其次生灾害连年不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气象灾害已成为广东经济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广东省气象局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为契机,正在加快建设以珠三角为中心,辐射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和港澳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1]。

中国气象局正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达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四个能力[2]。完善气象学科建设、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基本保障。故,气象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气象工作科学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

无论是为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还是满足气象行业建设的需求,大气科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核心的问题。习总书记在谈及教育发展时强调,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2015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补齐我省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贡献聪明才智”[4]。这对广东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发展转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重中之重。

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高水平应用型气象人才。全面了解广东省经济发展对大气科学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本调研的主要内容。为深化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我们设计了关于《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发放45份调查问卷,收回30份有效问卷。样本涵盖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所在的气象部门,样本代表性、样本容量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采样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其目的是了解大气科学类专业用人单位对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社會需求等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及相关建议;结果能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各类高层次的大气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问卷调查于2016年7月至8月进行,调研主要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本科生担任访问员,他们利用暑假到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或者对用人单位人事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做记录。发放45份问卷,共收回30份问卷(见表1),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66.7%。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涵盖了气象局、空管站、水文局和防雷公司等相关部门,涉及的单位不仅认真填写了用人单位信息、调查问卷的选择题,而且详细回答了简答题,全面讲解了对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部问卷在统计软件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

由于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集中,本次回收的毕业生有效调查问卷虽只有30份,但涵盖了广东省内各级气象部门、企业(防雷公司)。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的约16.7%,“较好”和“非常好”两项总和占了83.3%。说明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较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毕业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非常好”和“较好”两项总和分别占了73.4%、83.3%(见表2)。从中也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同时,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实际表现,用人单位认为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在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厚实基础知识以及拓宽人文知识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选项的比例分别为90%、73.3%、73.3%、43.3%、16.7%。这为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大气科学类毕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其次是毕业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再次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学习成绩、参加过的项目或社会实践等。

A:持续学习能力 B:沟通能力 C: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D:团队合作精神 E:学习成绩 F: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G:参加过的项目或社会实践

(三)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掌握的技能

气象部门的业务主要分为:大气探测、天气预报、气候诊断与预测、生态气象、气象服务及防雷工程共六个模块(见图2)。endprint

对于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第一用人单位认为大气探测模块(见图3)最应加强的是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能力,比率为99%;第二是综合观测、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能力,比率都为82%;第三是熟练掌握技术规范的能力,为73%;第四是大气探测理论知识的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能力,比率65%;第五是高空气象观测、特种气象观测能力,为17%、15%。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了目前台站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由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气象观测已由传统的人工观测手段转向了自动气象站的综合观测,设备的维护维修,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能力成为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可比较性,遵循观测规范是必要条件,而深厚的理论知识是掌握仪器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布点广泛的地面气象观测比相对较少的高空气象、特种气象观测需求更大。

A:大气探测理论知识 B:熟练掌握技术规范 C:地面气象观测 D:高空气象观测 E:特种气象观测 F:综合气象观 G: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 H:观测资料的获取、处理及传输

用人单位认为天气预报模块首先应加强的是雷达、卫星、自动站等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比率为96%;其次是天气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比率为85%;再次是數值产品订正和解释应用、论文撰写的能力,为71%、67%;最后是预报技术总结、天气图诊断分析、预报思路的建立能力,比率分别为13%、12%、11%。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目前气象台预报业务的要求,随着气象综合观测的迅猛发展,若能从海量的观测数据中捕捉出有效信息,就能准确把握大气的过去和现在状态,于是综合分析能力成了预报员的必备素质。要准确预报大气的未来性态,天气学原理的支持必不可少,数值模式的环流形势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局地地形的影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做区域性天气要素预报的时候,还需要对数值产品做出订正,且一名优秀的预报员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行,所以预报逻辑思路的建立、论文、技术总结撰写十分必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诊断与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气候灾害的收集、整理、上报及重大灾情的影响评估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气候学理论、气候预测及影响评估能力,比率为83%、78%;再次是气候及气候变化的诊断能力,为69%;最后是气候资源调查、气候监测、监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比率分别为54%、54%、49%(图略)。调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民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和气象部门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努力,及时收集气候灾害相关数据并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畅,是气候预警的重中之重。当然,深厚的理论支持和新技术的熟练运用,能有效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在防灾工作中有效减少社会损失。对当地的气候做出科学诊断,合理评估其气候资源,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前提,实时监测气候状态能有效指导规避短时气候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环境压力下,中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凸显。生态气象,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灾情调查及评估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比率为98%;再次是农业气候区划,为81%;最后是农作物气候评价、气候资源开发、作物产量预报能力,比率分别为76%、66%、61%(图略)。生态气象灾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表现相当突出和敏感,当前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退化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调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及时收集生态气候灾害相关数据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防御措施实施的重要抓手。当然,同时立体化监测大气和相关生物状况,获取天气气候要素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结果,进行科学的农业气候区划,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坚持以用户需求作为气象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气象服务信息是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保障。气象服务,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的制作和发表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制作和分布能力,比率为97%,再次是专业气象预报和服务产品的制作能力,比率为85%;最后是气象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及利用的信息服务、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满意度调查,比率分别为81%、50%、39%、38%(图略)。制作公众易于接受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形式,及时多渠道发表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反应速度和主动性是当下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监测出不良气象条件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公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是气象部门服务安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同时服务受众、需求、渠道不同也影响服务效果,按需供给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从源头上杜绝形成雷击事故隐患是防雷减灾工程的核心。防雷工程,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加强的是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能力,比率为100%;其次是防雷设施安装的指导、防雷设计的技术评价能力,比率都为94%;再次是雷击风险评估能力,比率为78%;最后是雷电灾害鉴定、雷电灾害防御,比率分别为73%、42%(图略)。雷电灾害是联合“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为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检测人员细心地进行全方位检测,以确保防雷装置安全可靠运行,是提高防雷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突破口。防雷工程的图纸技术评价是防雷行政许可的重要前置要件之一,防雷设施安装的科学性是保证防雷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两者是减少雷电灾害的有效途径。我们对雷击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得知防雷工作的重点时间段,提高防雷工作效率。雷电灾害鉴定工作有助于正确地认识雷电,并可作为保险公司理赔和法院判决的依据。

四、对策

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错位[5],导致许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业务部门招不到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反馈,而且还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在教学改革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为专业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笔者就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endprint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和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根据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达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其中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新月异的气象行业需求相适应,课程安排紧跟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兼顾大气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充分发挥专业理论知识对岗位工作的指导作用,就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实践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大气探测、天气分析预报、大气数值模拟和生态气象4个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大气科学的感性认识。分基础训练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加强局校合作,加大先进的气象类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十分必要。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好、水平高的实验教学队伍也是一个关键点[7-8],实验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学与研都是知识学习、领悟和运用的过程,有效推进研究型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加入教师课题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尝试研究课题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生科研能力尚有所欠缺,对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文献阅读和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激发科研热情;三要创造学术氛围,在各类科研学术活动中吸纳本科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怀,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研究能力。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单位的发展依赖于员工的创新思维。因此,要顺应时代需求,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及时更新大气科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取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编写创新创业案例,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其次,当今计算能力的高速发展,大气科学的研究和预测更趋于精细化和定量化,“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突出,利用广东海洋大学综合大学的优势,开展与水产科学、海洋科学、农学、食品科学等优势学科间的大跨度交流与交叉,使思维空间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全方位地开放,将有利于学生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最后,设置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基金,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施展提供平台。

(五)推进专业认证,创建一流本科教学

专业认证是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目标导向(产出导向)为教育取向,以学生中心为教育理念,面对行业和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五年达到的成就为培养目标,对应培养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学生毕业规格和要求,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构建课程体系,配置资源,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引导日常教学活动,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培养达成度。为符合气象行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提高大气科学专业教学质量,构建高等大气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行高等大气科学专业认证工作也势在必行。于是,需要组织包括各级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防雷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评审与修改工作,制定国家标准。使人才培养环节,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和学到程度”[9],并随时收集、整理、检查相关的支撑材料,每一步工作都留下痕迹和思考,用心尽力“育人”。

总之,面向行业需求,从培养人的角度进行改革,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创建一流本科教学,满足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广东气象灾害种类全国居首 每年因灾损失上百亿[N].

南方日报,2009-05-11.

[2]杜芳.中国气象局: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N].中

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5-09-16.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深化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答

记者问[EB/OL].[2015-08-20].http://www.moe.edu.

cn/jyb_xwfb/s271/201508/t20150820_201761.html.

[4]胡春华.使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发展的主动力[N].南方日

报,2015-02-28.

[5]张泽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究和模式分析[J].职

业技术教育,2009,(4).

[6]张光亚,范伶俐,徐峰等.国内高校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2).

[7]葛惟昆,张留碗.建设一流实验物理教学中心的探讨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

[8]夏曦中,黄诗笺.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队伍建

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

[9]李登新.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工作有感[J].教育

教学论坛,2014,(8).

[责任编辑 李爱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查人才培养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