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热茶汤冲到柚子皮里,有一股特别的清香
陈思呈:专栏作家,已出版《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等著作
跟角落认识是在某个活动上,她似乎很冷漠,不和任何人说笑寒暄,总是一个人走,相机不离手,健步如飞,不知赶去拍些什么。但我对她那种冷淡利索的风格尤有好感。
后来我看到她在那几天拍的照片,视角和趣味甚合我意。我喜欢视角独特的摄影。于是,便约她在那一年的4月同去凤凰山,看茶民采茶。
在那个蚊虫四飞的院子里,她建议我写一本和家乡有关的书。这个看似无意的建议,在当时几乎让我眼前一亮。那段时间,我在工作和前途上有些茫然,也许是一种对身份的茫然。假如我能借助写一本书的机会,去注视自己的来路,也许对于我那种莫名的中年焦虑感和空虚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家乡,是我最可措手的事物。
从那以后,我不时地回到潮州,一回去就会找找角落,果然,她不负我望地让我看到了一个新奇的家乡。
比如,她告诉我,古城里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个时间段特别适合它。开元寺,要在下午五点半之后去;广济桥,得在上午十点左右去;至于牌坊街么,最好是在汽车限行时去。
秋天我们出去玩,是柚子成熟的季节。在她的车后厢里,除了往常有的功夫茶具之外,她还带了几个柚子。剥出来一半的柚子皮,她用来做茶盅,大小和形状都恰好合适,她说,热茶汤冲到柚子皮里,有一股特别的清香。
我一直觉得角落像几个“名人”,是中国版的清少纳言,现代版的芸娘,女人版的李渔,家常版的张岱。我经常和她讲,你把自己的生活写下来,就是一部《闲情偶记》。
但她终究没有写。她说计划开一个茶栈。
在那之前她有一个工作室,是在普通的写字楼里。角落说,古城里有那么多的老厝,我们何不找一个老厝,改造一下,各占一个工作室,你写你的书,我做我的事,顺便卖茶,说不定还可以开个客栈。
老厝是家乡人对老房子大院子的称呼。家乡人对老厝的情感深厚,乃至分家时会有怪异的房间分配法,比如老大家分得东边一间卧室,却配上西边一间格仔,老二家是西边的一间卧室,搭配的却是东边的一间后库。忽东忽西的交叉分配,也让每家获得的房间四处分散,增加了以后出售的难度,这也是符合了如此分房的目的——让后代不能轻易卖掉老厝。
有段时间,角落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一直满城转悠,找心仪的老厝。我一回潮州也会参与到这件伟大的工作中去,连吃早餐或者路边补鞋子,都会问老板娘“你们附近有没有老厝出租?”
还真的找到了一些。可惜,有的是因为房子旧得跟废墟一样,有的是地点深曲堪比迷宫,有的租金高得离奇,有的一切合适,谈到最后主人灵机一动说不租了,他要自己开茶馆。还有的主人提要求,租能租,但要将他家祖龛供在客厅,每年忌日他们家族亲戚要回来祭拜。
经历了种种奇怪的际遇之后,角落遇到了她的老厝,对这房子和它的主人她都一见钟情,十分投缘。她用红砖铺满一楼的院子,用水泥在院子里“自造”了两张桌子,在墙上搭了绕藤蔓的架子。她还运来两铁斗车的细砂,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来把它们洗干净,然后做成枯山水(一种缩微式园林景观)。
如今在角落的老厝,每次我都能发现不少“角落式”的惊喜。比如看到几个椰子炖盅,那是叫外卖的时候吃剩的,角落留着用来种花。还有竹筒饭的那个竹筒,也用同样的方式被種上了花。还有以前腌咸菜的钵,底部被钻了个孔之后也被用来种花……是的,到处都种了花,但都用的是不花钱的方式。
角落的计划实现了。那里仿佛是我触摸生活的另一个触角,我看到角落处处化腐朽为神奇的细节,感到生命里很本能的喜欢。嗯,日子真好,我们还这么年轻,世界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