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合功
(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 尉氏475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杨合功
(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 尉氏475500)
目的:探讨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缺点,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组,每组32例。西药组采用西药美沙拉嗪治疗,中西医组采用西药美沙拉嗪、中药汤剂和灌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结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溃疡面缩小效果突出,便于消除肠道炎症,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西药;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疾病,发病周期长、病情发展缓慢且治愈难度较大,而结肠内壁出现溃疡,不仅会使炎症病变的程度加深,随着溃疡面的不断变大,还会诱发肠穿孔,引发更危急的后果(死亡)。因而,在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时,控制溃疡病变部位的面积,消除患者的炎性反应,是治愈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措施[1]。而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还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2]。本研究探讨了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缺点,比较了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组,每组32例。西药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7.3±5.5)岁;中西医组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 39~70岁,平均年龄(58.2±5.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病理、肠镜等常规检查后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无肠胃癌性恶化病变情况的患者;达到相关医学伦理要求标准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患有急性肠胃炎者;无溃疡创面的患者;合并精神功能障碍疾病者;存在相应用药过敏情况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西药组 采用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口服治疗,0.25 g/片,2 片 /次,3 次 /d。
1.4.2 中西医组 在西药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同时给予患者灌肠治疗。方剂组成:黄芩、葛根、白头翁各20 g,木香、黄芩、赤芍和藿香各12 g,黄柏、泽泻、秦皮、金银花各10 g;上述方剂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血便且腹泻严重者可添加车前子、榆炭、薏苡仁和茜草;出现腹痛症状者可加入白芍、乌药和延胡索。药材加水煎煮,取汤服用。灌肠前应保证肠道内无宿便,然后将灌肠剂从肛门处缓缓注入患者的肠道内,同时臀部的高度不能低于腰腹部。
1.5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的症候积分和治疗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的评定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年)》,主要分为活动期、恢复期和缓解期。疗效评价标准:(1)治疗后,患者经肠镜和病理检查显示各项情况未发生好转,中医症候积分<30%为无效;(2)治疗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明显好转,内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炎症基本消除,溃疡面与治疗前比明显缩小,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左右为有效;(3)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破损部分基本恢复正常,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程度>95%为完全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中西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5,P=0.004<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7,P=0.685>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8,P=0.008<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西药组中西医组32 32 t P 17.86±7.45 18.62±7.49 0.407 0.685 11.25±4.21 8.13±4.82 2.758 0.008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胃肠疾病,和急性发作的肠胃炎不同,慢性病一般病期内经常复发,根治起来比较困难。该病的发病因素多且复杂,并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现有的相关研究认为,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是造成该病发作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患者自身的因素如精神状况、先天遗传等也会诱发溃疡性结肠炎[3]。在中医范畴内,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的湿热过重,湿热之气滞留在肠道内无法排出体外,从而损伤了肠胃系统。因此,中医治疗还要从化解湿热之气着手[4]。
美沙拉嗪是西药中治疗肠道病的常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理机制是防止结肠黏膜中的前列腺素E2增多,刺激肠黏膜,防止肠道的炎性反应加重[5]。中医方剂中有消炎杀菌的黄连、白头翁、黄柏和黄芩,可用于消除结肠组织的炎症;而葛根可以化解湿热的毒性;金银花、藿香、赤芍和木香可以清热除燥、调理气血;泽泻、薏苡仁、秦皮等药物能够在补益脾胃的同时除湿止痢[6]。对于出现血便或是腹泻腹痛症状的患者,加用白芍、车前子、乌药和榆炭等药物可以有效消除上述症状。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了两组用药后的疗效,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比使用单一的西药明显更好。
综上所述,采用常规的肠胃消炎药、中医汤剂和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仅消除炎症的效果更好,还能加快结肠溃疡创面的愈合速度,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1]张金涛,王晓锋,陈浩漩.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5,21(14):2683-2684
[2]蒋波涛,张朋,李荣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7-10
[3]曲连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86-87
[4]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28(3):86-88
[5]张辉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89
[6]张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1):130-131
R574.6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33
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