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深处是初心

2017-10-26 07:05李海凤
广西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钦州楹联

李海凤/著

钦州因“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称为海角者一也”。境内建有天涯亭。这座天涯边城我不陌生,早有耳闻。我的故乡在合浦公馆,一个背山面海的乡镇,距离钦州有一百多公里。小时候常听家人说起钦州,是因为大堂哥。大堂哥曾当兵,从普通的士兵做起,逐渐地成为部队的领导,在钦州有份称为“铁饭碗”的工作。在我们家族,大堂哥像一个传说,经常被大人拿来教育孩子,大人跟我们说起大堂哥的时候,会用一些夸张的语气。我父亲说,大堂哥可厉害了,人勤快又好学,现在钦州机关单位衣食无忧,进出都有小车接送啊。我母亲说,大堂哥神气,能文能武啊,你要向大堂哥学习,长大了才有机会到钦州这样的好城市去。因为大堂哥,小时候我对于大城市钦州有着说不清的亲切感,还有一种明确的景仰。钦州这座城市最初在我脑海里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就是明亮、美丽。

大堂哥我们很少能够见到他,只在过年或者清明祭祖的时候才偶尔会见到。但也只是远远看着,不敢走近。有次他笑意盈盈地给我红包,我却躲到母亲身后不敢上前。大约是2006年,我已经在南宁工作,一个无聊的周末,我忽然决定到钦州拜访大堂哥,看看我从小景仰的城市,也许还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贸然到访,让人措手不及,是无礼的行为,可大堂哥没有生气,白天他要上班,就让堂嫂和侄女带我去市中心逛街,晚上我们一起到街边散步。我第一次跟大堂哥如此亲近。我发现大堂哥并不高,或者可以说有些矮,他穿着普通的衬衣军裤,嘴角永远上扬着,满脸微笑,一点架子都没有,完全不像父母所说的威武,相反是很随和很自然得体的人。他跟我聊工作的事情,告诉我要虚心向学,他还问我懂不懂电脑操作,然后说自己的电脑不太好,得学习。大堂哥居然会向我袒露他的不足,我很惊讶,而他一点没在意。

那次去,钦州城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太好,跟首府南宁比起来,它的市区明显老旧,道路不宽,商场人流量不多,经济萧条。钦州大城市的光环褪去,我以“貌”取城判定这是座普通且落后的城市。大堂哥说钦州有三娘湾、八寨沟,邀请我下次去游玩,可我兴趣不高,一直未成行。没想到,十年后,因为文学我才再次踏上钦州这片土地。

前一阵,我跟随柳州文联、钦州文联走访了刘永福、冯子材的旧居和大芦村、坭兴陶厂等地方,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惊奇地发现钦州这座城市原来有着记忆之外的动人模样,城市的深处是一片瑰丽。

大芦村的对联

钦州是一座英雄之城。提起近代史,刘永福、冯子材不可不提,戏剧家田汉在瞻仰冯子材墓后写下“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的赞句。中国近代史的每场反侵略战争,无一不败,而且大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而告终,只有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战的胜利,才扭转前期惨败的局面,它是我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唯一取胜的大战,唯一没有以割地赔款而终结的战争。那是一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战争!战争主要的指挥官是冯子材与刘永福。当冯子材毅然决定出征对抗法寇时,清政府并没有官兵给他,而是要求冯子材自己就地招兵。国难当前,老将冯子材亦没有一丝犹豫,振臂一呼,只用十天时间就招纳了钦防本地的五千壮丁,然后自制土兵器,在自家的庭院日夜操练,稍有基础后便火速赶往前线。六十八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抬着棺材以无胜不归的心态出征,气壮山河!他亲自率领将士冲锋陷阵打赢那场极其艰难的战争。而刘永福亦是不同凡响,率领以客家人为班底的“黑旗军”用大刀土枪三次大败法国侵略者,“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吕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左育、临洮之战更是密切地配合了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战。可以说,镇南关大捷是属于钦州男儿的集体荣誉!可以讲,国运衰微时是钦州英雄“铁汉”及时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大芦村的对联让众人称叹

这座天涯边城从此让人刮目相看。孙中山先生1919 年完成《建国方略》,构建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蓝图,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把钦州港规划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

据说,看一个人是善是恶关键看他如何教育后代,传承给子孙的是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意也真。两位抗法英雄临终前的遗言,让人无比感慨和钦佩。冯子材遗言:“我走了以后,你们子子孙孙都要记住,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就是不孝,不是我的子孙!”封建时代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读书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不求官,只求明智,服官不要钱,只为民办事,冯子材的思想是多么智慧、多么超前,让人不得不佩服。刘永福临终前遗言,回顾他的一生:“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刘永福的遗言充分展现他“舍我其谁”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崇高的精神,他至死不忘保家卫国,爱国图强。刘永福、冯子材二人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值得千秋万代敬仰。

在钦州三宣堂前的广场有一尊雕塑,刘永福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上坡,他正扬鞭催马,快速前进,他的战袍随风飘扬,威风凛凛。刘永福的英雄形象被这座生养他的城市用雕塑永远地存留下来,他奋起抗争、不屈不挠、为国为民的英雄事迹也被这片土地的人们始终传颂。“刘义(永福)打藩鬼(侵略军),越打越好睇(精彩)”是广泛流传于两广地区的民谣,老幼皆知。刘永福、冯子材是钦州人心中引以为荣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是老一辈向儿孙讲述的不变主题。铁汉精神在此地高高飞扬。

在今天,刘冯的铁汉精神演变成钦州人的肯干、苦干。孙中山先生把钦州港规划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除了有地理上的优势外,他一定是看到这座城市所具备的优秀的人文素质。孙中山先生没有看错,他当初的大港梦想,历经钦州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令人振奋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钦州人为了寻求发展,决定自力更生开发钦州港。但是大海茫茫,海深万丈,波涛潜涌,如何征服这片海域,钦州人没有好办法,有的只是美好的愿望和“铁汉”的精神,他们学习“愚公移山”,学习“精卫填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天填海造地四十亩、海上修路六百米、七天建造一层楼的“钦州速度”,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把一片苍茫海域通过吹沙填海、人工造地,硬是建起了总面积达十平方公里的中国第六个保税港区,也是中西部唯一的保税港区。钦州,令人惊叹。这座天涯边城已像一颗明星闪闪发亮。

一座城市道路的命名如同父母给孩子取名一样,可以看出这座城市集体的意识和文化。钦州,是懂得感恩和注重文化传承的。从城市的规划和路名可见一斑。钦州有永福大街、子材大街,有逸仙路,有逸仙公园、白石湖公园。逸仙公园又称仙岛公园,位于钦州港龙门群岛七十二泾景区入口处的龟岛上,是钦州市委、市政府为纪念和感恩孙中山先生规划建设“南方第二大港”——钦州港而建造,岛内聚英台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铜像,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目光炯炯,器宇轩昂,高瞻远瞩,为国内最大的孙中山雕像。白石湖公园则是以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名字命名,并围绕齐白石先生的水墨山水画思路进行设计、建造。齐白石一生三次到广西,都在钦州长期驻留,钦州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多幅传世画作的灵感之源,尤其是荔枝红果黑叶的色彩和形态。齐白石在钦州创作了大量的荔枝画作和诗句,并为此创立 “红花墨叶画派”。齐白石先生眷恋钦州,钦州也珍惜先生留下的文化印记,用心绘制八百多亩真实版的水墨山水画——白石湖公园。

说到文化与传承,我们不得不说“广西楹联第一村”大芦村。大芦村是传统生态空间和农耕士读理念完美结合的典范。大芦村村口的山泉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湖,它弯弯如月,清净澄明。古代民居讲究依山傍水,大芦村没有山而是先祖独具匠心地以树(七棵)为山,并挖掘了月亮湖,寓意七星伴月,而设房屋居于两者其间。想象一下,每每仰望夜空,寰宇之辽阔、星辰之亮繁、七星伴月之静美必定会映入脑海,照于心间,住在“七星伴月”的村里有人间天堂逍遥自在之感,一不小心就徜徉到了月宫,不做美梦都难。当然,这是我们的臆想,据风水大师的说法,七星伴月子孙禄多,大芦村先祖求的是此意。

该村劳氏远祖几百年前从山东迁来,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确实逐渐成为富庶之乡,但创业容易守业难,如何让后人不忘创业守成的艰辛,历代先祖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给村子取名“大芦”,是为了让后人懂得曾经的荒芜,创业的艰难,要珍惜现有。在进村的路口种上荔枝(寓意立志)树,告诉后人要立志;还种樟(谐音章)树、梐(谐音笔)树,寓意“笔墨文章”,要后人读书明理。先祖更是运用楹联这种言简意赅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告诉后人“修身、持家、报国”的道理。比如,镬耳楼(祖屋)主院第二进“官厅”前轩廊檐方柱贴着对联:“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富春园主院第二进方砖檐柱有联“天道酬勤勤为本;世风尊德德为先”,镬耳楼三达堂主院第一进过厅顶梁有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东园别墅“官厅”顶梁贴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等。大芦村的后人也不像其他地方年年买新春联,而是严格遵照祖训,逢年过节或值喜事庆典,都要用鲜墨新纸将那些传世楹联重新书写一番,然后端身正意、郑重其事地贴在约定俗成的固定位置,传承着先祖治家、治学和做人的理念。

大芦村古宅的顶梁、门面、厅堂、廊柱都贴楹联,从四字联到十八字联都有。楹联装饰着整个古宅,而后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益。经统计,在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清朝宣统三年(1546—1911),大芦村古宅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一百一十二个文武生员,四十七人出仕做官,八十一人次获朝廷封典。当年冯子材振臂一呼,便迅速地组织了五千名呼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爱国壮士,这或许也能说明当年钦州一带保存有纯正的文脉。新中国成立后,大芦村共走出了三百多位大学生。如今的大芦村古宅内爱读书吟对的风气犹存,六十岁的老奶奶会作对联,部分年轻人能写白话文。想来也不奇怪,大芦村如此浓墨重彩营造的文化氛围,怎能不培养出人才?如此天朗气清的文化气息怎会不孕育出英杰?

作者在梐树下

大芦村口的古荔枝树

同样是楹联,我回想一下,我在此之前所走过的地方、所见过的春联(门联),无一不是“迎春接福”“吉星高照”“财源广进”这类祈福联,彼此间新年的祝福也是“发财”“平安”,几乎没有鼓励“读书”“为善”等的对联,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忘了一切的根源,只是不断地求得、求财,对于孩子的引导也只是满足其感官的欲望,买最好的用最好的,也难怪,现在的孩子大多只会花钱享受而不懂珍惜,不愿付出。

大芦村,我认为最宝贵的不是它保留有多少副楹联,而是大芦村的楹联保留和传递给后人的是从孔孟时代开始的仁义之德、忠孝之风,是大芦村的楹联始终在呼唤美好光明的人性,倡导简朴的生活。其有楹联:“书田种粟,心地栽兰” “读古人书留意经天纬地,为后裔法毋忘祖德宗功”“创业本为难,念先人沐雨栉风,当日几经况岁;守成尤不易,望你辈粗衣淡食,同戒勿爱奢华”“乐善常能春意满,洗心觉与岁华新”等,这些楹联是大芦村先祖的心得感悟或经验教训,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给后人予方向,是大漠荒原中的清泉润泽每一个生命,它们如同青草上的露珠,晶莹透亮,闪动着太阳的光芒。而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值得世世代代传承的遗世珍宝!

大芦村2016年被评为“最美古村落”,它是名不虚传的美啊,最美在它传承的文化。

大芦村镬耳楼主院第五进(头座)祭祖厅神龛方柱有对联“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我第一次拜读这副对联的时候,感觉有一位诲人不倦的老者在那讲述他的初心,刹那之间心领神悟他的良苦用心,而不知为何,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据考证,这副对联,是大芦村劳氏第四代祖劳炫所作,他自幼聪慧,文才出众,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拔贡,后升为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崇祯十六年(1643年)任期届满,急流勇退回归故里。清易明帜之初,各种势力都极力笼络劳炫,镬耳楼大门口的大理石地板都被踩塌陷许多,劳炫谨言慎行,生怕连累邻里乡亲,他认为无论谁执政,老百姓脱离战祸才是真正的福祉;身处乱世,唯有守住忠孝根本,才能洁身以全纲常大节,故撰联明志自警。此联后被子孙尊为重要祖训,用木板雕刻好,悬挂于祖屋祭祖厅神龛方柱上(大芦村最庄严的地方),以示对此联的赞赏,亦是对劳炫为人的敬重。

大芦村大美深处是初心,一片拳拳的赤子之心。

刘永福戎马一生,经历种种威逼利诱,但他也都守住了自己的初心。1883年8月,刘永福提督率黑旗军在怀德、丹凤两次大败法军,打算挥师直捣河内,赶走法国人,然而,阮氏朝廷却下令抗法越军全线停止抵抗,撤兵罢团,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也一再告诫清军不可卷入法越战事。内助外援尽失,刘永福黑旗军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时任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面授机宜,要求刘永福“据守西山,传檄北圻七省,取越为王”。刘永福大吃一惊,思虑再三,拒绝了唐景崧的要求。刘永福表示率黑旗军入越,初衷只为求生存,抗法戍边,而且黑旗军得到越南百姓以诚相助,越廷一定的接纳,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不能做于理有悖、于人有愧的事。

守住初心,如同守得云开见月明,需要智慧与毅力,说易不易,刘永福可钦可敬。清政府授权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1895年5月底唐景崧等大大小小台湾官员已纷纷逃回内地,并带走了全部库银,给刘永福留下一个万难的局面。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也逃回内地,这是保险甚至是荣华富贵的路,二是留在台湾抗日,可这是条艰险甚至是死亡之路。年近六十的刘永福毅然选择后者,并发出了“与台湾共存亡”的誓言。后有特使候补道易顺鼎提议,刘永福继任唐景崧遗下的台湾民主政权总统之职,刘永福坚决不受,台湾各界代表多次协商不果,遂提出成立抗日同盟,推举刘永福为盟主。刘永福说:“为大清守土,永福万死不辞,既然台湾各界厚爱,推我为抗日盟主,永福接受就是了。”又说,在台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官,但愿与将士绅民同甘共苦,同心勠力,宁可与倭人战而死,不可被倭人残害而死,此永福之志也。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和台湾各路义军在缺少军械粮饷、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抗击日军达五个月之久,侵台日军付出了四千六百多人毙命的沉重代价,比甲午战争的伤亡还多。黑旗军的英勇让日军畏惧也让他们由衷地赞赏。日方有记载:黑旗军可称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10月下旬,台湾几个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来见,恳求息战,说,再打仗他们连家产都要赔光了。刘永福也明白,岛内已是弹尽粮绝,回天无力,但他不放心台湾人民和那些抗日义士。他斩钉截铁地对外国商人说:可以不打仗,但请转告倭人,务必厚待百姓,不可践辱;亦须厚待我所部兵勇及随员等。如果做不到这两条,我必定回来,新旧账一起算。离台时,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面对依依惜别的台湾百姓,刘永福一次次老泪纵横。

不当总统做盟主,不要钱不要官为台湾人民舍生入死,还有在罗格为民请命等事件,刘永福在一次次磨难与考验面前,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成就一代英雄的高风亮节。其心昭昭,日月可鉴。千古永流芳!

不忘初心。做一个简朴的人。大芦村古宅的传承。我由此还想到了钦州本地的特产——坭兴陶。这种只是把来自钦江两岸的天然陶土千锤百炼、完全不加釉不敷彩简单烧制而成的陶器,竟然散发出无法阻挡的魅力。坭兴陶有着来自大地深处的沉稳与悠长,目睹一刻也能令人心安神宁;轻轻叩击,发出的清越铿锵之音,仿佛是来自大自然山间的清泉,动人心弦。坭兴陶古朴简雅,丽质天生,被称为“陶中贵族”。

刘永福被永世铭记

它始于隋唐,可谓渊源久远。最初坭兴陶选用的陶土是混有沙土的,制作出来的只能是日常生活用的缸、瓦、罐,很是粗糙,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清朝后期,制陶艺人开始改良工艺,放弃沙土,选用钦江两岸特有的纯紫泥做陶,然后发现烧制后只需稍微打磨抛光,便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品质,越是纯净细腻的紫泥烧制出来的陶器品质越好,越容易出现窑变。或许,真是越简单越不凡。如果坭兴陶遇到窑变,那更是妙不可言,异彩纷呈,坭兴陶会从内而外现出古铜、墨绿、天蓝、金黄、虎纹、海浪等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纹路,让人无比感叹和惊喜。窑变的色彩人工是无法调配的,由这些色块洇出的意态人工也是无法描摹的,应该是神奇的造化之手,才能在坭兴陶上挥洒出妙不可言的彩墨写意:或如春日山花烂漫,或如落霞孤烟苍茫,或如远山云雾迷蒙,或如海天波澜壮阔……佛说,纯一无杂,清净圆满。原来纯净的事物在某种情况下真的可达到极致的美丽、耀眼的瑰丽。

雕刻家正在一丝不苟地刻画

坭兴陶成器面世得经历选泥、炼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等一道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简单,来不得半点马虎。陶土有指定的地点挖取和严格的配比比例,传统炼泥时工匠得花十天半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搅拌、踩踏、挤压,才炼出软熟细腻的紫泥坯料。现在机器操作解放了人力,但陶艺工匠依然遵守选泥炼泥的严格标准,以保证坭兴陶品质的高贵。到拉坯,需要工匠耐心细致的拿捏,知道它该在哪里束颈、膨腹、收口,该有多厚多薄,多一点少一点泥、有气泡、有沙粒都会影响坭兴陶的成型,拉坯外行人看是玩泥,内行人却知道这是陶器制作中极见功夫的一环,需要常年沉浸其中的悟性,需要世代相传的诀窍。坭兴陶的神韵则依靠雕刻者忘记清风明月全神贯注一刀刀细致地刻画,雕刻者的心境、情趣、格调,都会显现在坭兴陶上,所谓“胸中有丘壑,刀下涌风雷”“心底里有挚爱,刻刀下见深情”。等雕刻完成后坭兴陶需要一场恰到妙处的火候,便可能遇上那称为“中国一绝”的窑变。一个坭兴陶的制作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它极致的美融入的是工匠日积月累的体力和心力,融入的是工匠心无旁骛,即便天荒地老被世人遗忘仍不舍离去的执着和专注。没有这些是创造不出让人惊叹的坭兴陶的。每件坭兴陶杰作都是天人合一的大美之作,是工匠们纯净如一灿若云霞的初心创造和润养了它。

坭兴陶从1910年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一百多年来获奖无数、享誉国际。一个地方的特产不容置疑地代表了一个区域。坭兴陶无疑是代表钦州这片区域的。这里的人们传颂着英雄,吟诗做联,崇文尚朴,严遵古训;这里的人们内心沉静,独立于世,在漫长的岁月时光中坚守品质,不忘初心;由这片区域的人们塑造出来的坭兴陶器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艺术品位,有着雅致的情趣格调,让人赞叹,爱不释手。坭兴陶器凝聚着这片区域的山水灵魂、日光月华,是钦州这座天涯边城的缩影。它让世人看到钦州人弥足珍贵的精神气质、个性品格,乃至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坭兴陶这个高贵容器,它承载的千古之美绵延悠长……

从钦州回来时,我带回了两个坭兴陶杯子,一个刻画有牧童骑牛,另一个刻画有连连荷叶。看到这些带着古意的口杯,我常常会想到大堂哥,那个不算高自然谦逊的人,而我也常像想念一个亲人一样怀想着那片土地。十年不见,钦州这座天涯边城如同一尊坭兴陶器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窑变,已绚丽迷人。齐白石当年曾写下“愿风带我去钦州”的诗句,而此刻我也迫切地愿风带我去钦州,去大芦村月亮湖边坐坐,用山泉水洗净我满身心的灰尘,“洗心觉与岁华新”,然后从那里再出发。

猜你喜欢
钦州楹联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大楹联 有作为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孔府的年节楹联
浅析广西钦州傩戏“跳岭头”的艺术特征
钦州民营快递业客户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
楹联雅味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