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

2017-10-25 14:28陈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要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开放课程管理机制,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融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来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 大学物理;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105-03

Abstract College Phys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should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By opening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adjusting the course struc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s;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innovation

1 引言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除其本身的教育功能外,还因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受到普遍重视。这一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具有指向性,现实的需求也更具针对性。在全社会广泛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使之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摆在有关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结合理论的研究和思考,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尝试。

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部署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足见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期许。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势必要进行教学创新、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办学定位和经济发展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必然要求。

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以技术应用为依据的,即课程的内容编排和课时分配不是以学科内容在自身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行业技术要求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来确定的。简言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学物理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专才,而是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的,这是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程的现实需求。

最后,物理学内容是理工科各课程的基础,与之联系紧密,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都与物理学的内容息息相关,这也为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结合的空间和实践操作上的可能。

上述这些都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程不能囿于学科目标,更要创新教学模式,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也应是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大学物理作为基础课程,它只为应用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本身不涉及任何的技术应用。基于这样的特点,通过服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第一任职岗位的需求,是实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理念下,开放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实现物理内容与专业课程和第一任职岗位之间的渗透、融合、延伸,力图给学生提供一個与专业和第一任职岗位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技术应用和岗位的需要,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开放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进行的组织与控制。当前,学校层面对课程的管理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而将学生、企业、其他课程教师等排除在外。这种课程管理的机制满足了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要求,缺点是与后续课程和任职岗位脱节,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实现物理课程与专业和任职岗位的渗透、融合,最首要的一点是要开放课程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拟制过程中,至少要充分征求物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毕业学生和第一任职岗位的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综合各方面对大学物理的要求和各知识点的需求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大纲和分配课时,实现学科体系、专业课程和第一任职岗位三者的完美对接。

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 教材要保证其基础性、权威性、学科性和系统性,就必须牺牲一定的特殊性,就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人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依据专业方向对物理学各知识点需求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模块化的内容体系。以公安海警学院为例,结合各方面对大学物理的需求,将各专业分为三类,分别为机电类(含船艇、轮机专业)、电子类(含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文科类(后勤、治安学专业)。前两类针对理工科专业,为多学时基础教学;后一类针对文科类专业,为少学时物理知识普及教学。然后是根据专业类别进行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调整。

1)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对物理内容和难度进行裁剪和调整。如电子类学员的后续专业课程与电磁学联系紧密,把电磁感应、电磁振荡、机械波和波动光学等章节作为重点,拓展内容并增加相应的要求和难度;而机电类学员的后续专业课程与热力学的内容联系紧密,则把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等章节作为重点,拓展内容并增加相应的要求和难度。endprint

2)增加任职需要的应用性内容,对于机电类专业增加静力学、流体力学的相关内容,电子类专业增加激光、光纤通信等内容。

3)在保证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优化非重点内容、精简学时,对于牛顿定律、动量、机械能等经典内容和非本专业的重点章节精简内容,并压缩课时。

模块化的内容体系既保证了物理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了专业课程及任职岗位的现实需求,这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定位,能更好地服务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融入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打破以学科来划分课程的局面,使课程的范围和基础得到拓展。海上维权、执法、服务是大学物理课程难以囊括的,而又是海警部队的职责所在,也是公安海警学院学员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来实现渗透和融合。例如:以一公安边防部队的公边艇静止停在码头边,在涨潮和落潮江水流动时,公边艇的吃水深度会如何变化为例,来讨论伯努利方程;提出公安海警部队在海上巡逻时发现右侧5海里处有一可疑船只,欲在最短时间内追上该船只该如何进行操作的问题,来讨论相对运动。这些资源的融入既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又能实现加深学生对军事知识的了解,具有促进合格海警人才培养的双重功效,实现物理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作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取向上,应依据学校的不同性质和任务,突出特色[1],注重将后续课程、任职岗位之中的物理元素提炼出来,开发成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融入上,可以创设知识点的引入场景,在把物理知识讲透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2],在习题中灵活渗透相关的应用场景,开设选修、讲座课等。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技术应用背景的PBL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工程应用与大学物理内容的渗透结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计程仪是公安海警学院专业课程航海仪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员必须掌握的船用仪器设备。多普勒计程仪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的舰船自主导航设备,其主要原理是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为此,在教授多普勒效应时采用PBL教学法,以船用计程仪的应用为背景导入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船用计程仪,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探究多普勒计程仪的工作原理,最后加以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物理学知识,而且接触了专业的仪器设备及实际运用,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工科学科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以公安海警学院航海专业为例,航海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程,如船艇机械设备、通信设备、船体结构、枪械原理、航海学与物理学的静力学、电磁学、流体力学等联系紧密,这也为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PBL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等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重视对物理教学的研究,树立主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其

次,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学生任职岗位的了解,使之有能力驾驭物理课程与后续课程和任职岗位的联系,增强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领。在这方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物理教师掌握所有专业后续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授专业,并有针对性地学习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在一段时间内固定教授一个专业,这样就便于系统学习、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实际需求;

2)与专业课教师组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交流和探讨,能更好地发掘物理知识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

3)积极参加学生的实习锻炼,跟随所授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参加实习,了解专业内容,要争取学校为基础课程教师参与学生实习锻炼提供必要的支持。

完善考核机制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策略,开课前向学生明确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为使教学改革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改革理念的评价模式。

1)理论测试:根据课程的模块化体系,分模块拟制试

卷,突出各模块的内容侧重点。该部分主要考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2)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特别要突出在PBL教學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及交流合作的程度。这一成绩由教师灵活把握,主要考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3)科技小论文:以工程运用为背景,撰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小设计,突出物理学知识在专业课程或第一任职需要中的运用。

学生的总成绩由以上三部分构成,理论测试占50%,过程性评价占30%,科技小论文占20%。这一组成既反映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又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物理学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绩,能增强他们对专业应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杰,黄鑫.军事院校《大学物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2(4):48-50.

[2]朱焯炜,解希顺.结合工程应用讲授大学物理模式的探讨[J].物理与工程,2006(4):47-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育的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