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萍+刘媛媛
摘 要 从高校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运行、学生反馈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目的、构建原则、指标分析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研究,试图为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测度与评价提供一种思路与工具。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81-02
Abstract From the multimedia course ware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 feed-back operation three perspective, buil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uild purpose,principles, index analysis related issues, such as key research, trying to multimedia teaching effect measure and evaluation to provide a train of thought and tools.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 index system
1 前言
高校教學多媒体应用及其效果测度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正确和有效评价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效果,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所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便对多媒体教学效果进行测度。
2 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的目的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弗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prove),而在于改进(improve)。”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指标体系,是为了能合理、有效地测度和评价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具体而言,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性和检测性。
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能引导被评价者向既定目标前进,正确引导高校多媒体教学活动。在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过程中,有效的指标体系是取得客观、公正的测度效果的“指挥棒”,显然,指标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与测评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联系,即不同的指标体系会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可见,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导性文件,起着导向作用,引导被评价者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检测性 检测性是指通过测评最终结果反映高校多媒体教学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建议。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有两方面的检测作用:一方面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根据测评结果,可以反映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状况,为今后教师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3 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致性 测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是由评价目标逐层分解而得到的,是评价目标的具体体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测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与评价目标相一致。
方向性 方向性是指对指标体系设置方向的正确把握,即评价目标不能偏离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做到不违背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违背学科培养目标。
整体性 评价指标体系是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坏的综合反映,是多个测评指标的有机组合。整体性原则要求站在系统高度,均衡考虑每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它所处的层次和位置,不能遗漏或过分突出某一因素而导致整个指标体系失衡。总之,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从系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反映多媒体教学效果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互不重叠、互不交叉、互不包含,否则就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行性、科学性。如果违背独立性原则,说明其中某些指标的设置是重复多余的,这些指标的存在不仅对评价结果形成干扰,而且增加了测度工作量。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要求测评指标简单明了,要求测评对象之间及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要求能在测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可操作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测评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以及测评效果是否良好。
4 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测度指标分析
多媒体教学效果测评采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评价模式,通过同行评价和反馈调查两种形式进行。以同行听课的形式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向教师和学生搜集评价信息,经过综合对比分析,最终获得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结果。然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教师能否良好运行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判断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坏的核心标准是学生是否实现进步和全面发展。基于此分析,本文将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运行、学生反馈三个角度,研究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课件制作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对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评价包括界面设计、设计效果、媒体效果、运行情况等四个方面。
1)界面设计,包括可视效果和界面效果。良好的可视效果意味着色彩搭配和谐统一,符合大众心理;而良好的界面效果意味着界面的布局合理、美观、有创意、新颖,整体设计风格协调,操作简洁迅捷。endprint
2)设计效果。设计效果的好坏可以从设计水平、软件使用和媒体应用三个指标反映。高水平的设计要求的设计工作强度大且软件应用须有较高的技术层次,用户互动界面友好,使用安全可靠,资源使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软件使用是指可采用自行设计匹配课件制作的软件,或与教学设计及内容相匹配的软件;媒体应用则要求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技术表现符合多媒体认知的基本原理。
3)媒体效果。总的来说,良好的媒体效果指媒体制作精工细作,有较强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引用的文字、图片、影音等恰当,与教学内容协调。
4)运行情况,可以从应用环境和操作环境两方面来说。良好的运行环境要求运行可靠,无“卡死”现象,不存在导航、链接误差,有较强的容错性,兼容各种运行平台;良好的操作环境要求操作简洁、方便,人机互动良好,启动、链接转换迅速。
教师运行 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内容载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和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存在共性,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要展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共同点,也要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个性。因此,多媒體教学教师运行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科学性和规范性、知识体系、教学理念及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等五个方面。
1)科学性和规范性,这是教师运行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前提。具体而言,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正确,无政治性错误,并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规范性要求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的使用符合出版规范和国家标准,无侵犯著作权行为。
2)知识体系,可以从知识覆盖和逻辑结构这两个指标来说,总体而言,这一环节要求在既定的多媒体课堂授课范围内,知识内容范围完整,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
3)教学理念及设计。这一测度指标具体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方面。首先,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学目标要清晰、准确,并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最后,教学内容符合认知规律,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4)教学策略,可以通过教学交互、活动设计、资源形式与引用三个指标来测度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学交互是指不仅师生与多媒体良好交互,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讨论;活动设计是指教师能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资源形式与引用是指要有和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各种学习资料、教学辅助材料、网络资源链接等形式新颖的引用资源。
5)学习评价。这一环节是指教师要对学生所做习题和作业情况进行评判和评价。
学生反馈 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坏的核心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获得进步和发展,而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成绩等可作为及时性的学生反馈,进而从学生角度判断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好坏。
1)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上课出勤率高;教师与学生之
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强;课堂回答问题踊跃积极;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课程教学效果:能按照教学目标与要求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不同课程的学习方
法;平时作业正确率和完成率高;期末成绩优秀比例高。
5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学生、教育技术、教育环境等因素均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要综合考虑多媒体课件、教师运行、学生反馈等因素,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
参考文献
[1]杨新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张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刘欣.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10138-10139.
[4]刘晓琴.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