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蓓
摘 要: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占了较重的比例,阅读的质量与英语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秉持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他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进而探究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感情理念进行教学工作。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大的助力,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英语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极为必要。
关键词:英语阅读;初中;教学
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阅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种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我国,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作为非母语语种,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环境的熏陶。也因此,为了提供这种环境,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学会掌握这门技巧,也就打好了学习英语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主导认识有偏差
经过我们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体现出来。从这些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學的主导认识存在严重偏差,这种偏差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不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思想,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没有基础,没有经验,主动性不强,要保障教学质量还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偏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了填鸭式教育,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2.教学方法不合理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章节多,内容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模式,过度地重视单词、词组以及对语法的积累,在阅读的讲解过程中,仍然是照本宣科的惯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把每句话都进行了彻底的理解,但实际上阅读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有些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实行题海战术,做不完的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对英语的热情。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英语的热情。
3.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但是这些都只是英语学习的“皮毛”,不是最终目的。英语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文章的真正目的,作者需要这篇文章传达出什么,这才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方向。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似乎尚未发现这一点,他们教学的重心似乎一直停在英语入门知识上,这其实是不利于英语教学的。当前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牵涉到文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如何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的群体是具有思想、丰富感情活动的独立人。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一条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良好途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他们将主动认真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堂趣味性应当作为教师优化教学的目标与方向。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更为活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帮助产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并据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置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小组内是互助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竞争与团结意识。通过这些途径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当课堂教育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将表现出更甚从前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背景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问题:文章的意思都了然于心,但是却不明白文章具体表达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对文章作者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所致。阅读真正的难点不在于词汇和语法,难点在于如何深刻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阅读的时候如果不了解背景,理解的结果可能就出现很大的误差。为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初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之后地阅读过程中避免再次犯错。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渗透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影视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初中英语老师要更加重视英语阅读改革,在英语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春青.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J].科学导报,2017(09).
2.王全哄.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6(02).
3.董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和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