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明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万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淡化“贫困意识”、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一种崭新资源、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本书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笔风生动、行文亲切,每篇文章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了习近平同志的时时处处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和公仆情怀,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亲民爱民作风。书中蕴含着很多闪耀智慧的思想,都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泉,对我们做好现实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摆脱贫困》体现的鲜明群众观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贯穿《摆脱贫困》全书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在多篇文章中均有体现。如《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指出,“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并发展着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体现人民至上的情怀。学习《摆脱贫困》中体现的群众观点,对我们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摆脱贫困》蕴含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事关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管党治党、抓严抓实,为把党这一领导核心打造得更加有力作出了贡献。《摆脱贫困》书中多次强调从严治党,指出“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我们应当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从《摆脱贫困》一书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对地方党建、经济发展、扶贫、人大、团委、信访、财政、教育、文化、新闻宣传、民族等工作都有论述,但对党建工作更是高度重视,其他工作之中也都贯穿着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这条红线。坚持反腐倡廉、着力从严治党成为这一时期习近平党建工作中的核心思想,这些成为后来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渊源,对我们今天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三、《摆脱贫困》对今天脱贫攻坚工作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摆脱贫困》一书中許多关于脱贫攻坚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历久弥新。如书中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困,处处说贫。……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是根据本地的特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并举,走出一条具有畲族山区特色的市场、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路子。”这些观点放在今天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来看,依然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意识”,对我们今天精准扶贫、思想脱贫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书中不但讲了如何脱贫,如《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分别从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几个方面谈了脱贫扶贫的领导力量、人才依托和产业结构,还非常敏锐地指出了脱贫后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如《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我们应该怎样办好教育》《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等,则是从精神文明、教育、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脱贫后文化、教育与集体经济等层面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用大历史的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前就谈到的这些问题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一一被印证了,就更加证明了《摆脱贫困》这部著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其思想内涵的现实意义和对今天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作用。
最后,我们重温下《摆脱贫困》书名的由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书跋中写道:“全书的题目叫作‘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一论断作为全书的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对我们各项现实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责编 / 刘博)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