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门峡市分校与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产业推进重点规划、扶贫攻坚精准规划相结合,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 把专业培训班、中职教学班办到村里、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学文化、学技术、学本领,从学习中长才干,从教育中转观念,纷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找准定位 下沉重心到基层
发挥农广校的优势,走出繁华都市,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农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王刚走马上任三门峡市分校校长后立下的誓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带领分校一班人这么做的。去哪里办学?教学班设在哪里?办什么样的班?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王刚带领干部职工学政策、学文件,从中理思路、找答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必扶智”的对扶贫工作的战略思考,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贫困山区的群众更需要知识,更需要技术。回顾当初在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狮子坪乡毛河村、颜子河村举办专业培训班、中职教育班时,农民争相报名的场景,渴望知识的眼神,学习技术的热情,发展生产的劲头,如同电影一般在每位办学人员心中留下深深印记。恰时,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出台,这让一直关注农村、心系农民的王刚,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卢氏县的西部贫困山区。“那里还有许多贫困村,还有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要发挥作用,做点事情”,王刚的一席话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大家到基层去、到贫困山区去办学的信心和决心。至此,三门峡市分校的工作重心全部西移,一幅办好农民中职教育,以教育促生产、以教育促增收、以教育促脱贫的生动画卷在古老的豫西大地徐徐展开。
深入调研 综合考量定试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贫困山区本就比较封闭,不但体现在交通方面,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举办中职班,选好点很关键。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所选的点要有能够发展产业的基础,群众对知识、技术有强烈的需求,能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调查了解,位于卢氏县狮子坪乡玉皇山区的下庄科、前庄两个行政村有特色,适合举办中职教学班。生态优势明显。两村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6%,人均林坡面积10~50亩,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保护环境、平衡生态任务繁重,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教育需求迫切。两个行政村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县城120余公里,长期以来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相对滞后,群众的发展观念较为落后。群众盼望发展。此地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之地,既是贫困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当地单一的袋料香菇栽培与森林保持自相矛盾,而摆在两村群众面前的发展课题仍然是亟需发展林下经济、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替代产业,群众想尽快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
县乡政府支持,村组干群团结,民风淳朴,群众热切期盼送教下乡,青壮年农民渴望参加学习。特别是两村支部一班人威信高,团结谋事,干事成事,深得群众拥戴,支持办学的决心、信心大,校村合作具有较好条件。目标一经选定,三门峡市分校组织精干力量,以工作小分队形式深入到两个行政村,在村两委班子的配合下,进农户,到棚间,与群众面对面谈心,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农广校同志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给处在贫困冰封里的群众带来了浓浓暖意,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农广校是真心来帮助他们的,不是纸上谈兵、一味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共同担当,彼此增进了互信,加深了情感,打通了与群众有效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把脉问诊 围绕产业设专业
下庄科、前庄两个村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在哪里?群众致富之路的切入点在哪里?只有把好了脉,问好了诊,方能追根溯源,寻到治本之策。两个村的主导产业是袋料香菇种植,谈及此,群众既兴奋、又心酸,兴奋的是香菇种植能给他们带来收入,心酸的是技术不过关,质量无法保证,投入大、效益低的情况经常发生,如在办中职教学班前坏袋率平均在10%~15%,高的达40%左右,低的也有10%,给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农民需求和产业需求,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弹性学制试点,在两村开办食用菌与林下经济培养方向专业班。通过专家授课讲解、进户现场指导、参观考察学习等方式,当地群众熟练掌握了香菇种植关键技术,户均种植袋料香菇规模逐年扩大,户均坏袋率逐年下降。
想方设法 创造条件办成学
到村里来办学这不可能?咱村离城里那么远,老师能来吗,能坚持得了吗?我们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咋学呀,能学会吗?听到农广校要到村里办中职班,质疑之声不绝于耳。面对群众的疑问,王刚向全校干部职工发出了动员令,看准了的事,要下定决心干,而且要干好。作为校长,王刚率先垂范,一头扎进村里,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分析,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吃透村情民情,从群众最关切的地方入手,出实招,办实事。
抓投入,合作共建。经摸底,前庄村有较好的闲置教室,但只能招收两个班,而下庄科村有较多的生源,但缺少教室。经与两村研究协商,决定联合建好教学点,重点是在下庄科村新建能容纳4个班的高标准教室,同时老师的食宿生活、教研办公也集中安排在该村。经过紧张有序的施工,一所占地2000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的教室、7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30平方米的教师食堂的农民学校在玉皇山顶拔地而起,相应的投影仪、电脑、课桌椅、生活必需品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办好农民中职,生源是基础。王刚校长亲自带队进村入户,把办学的意义向群众说细说透说完整,用了6天的时间进行宣传发动,自愿报名且符合條件的两个村群众达420人,群众求学的热情非常高。经过严格审查,最后确定373名学员。2014年9月15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举行了简短庄严的开学仪式。endprint
抓师资,强化管理。由三门峡市分校统一量化考核,在该市农业系统具备高级职称资格退居二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择优聘请了4位专职教师,并在开学仪式上召开了师生见面会,公布了学期教学计划和学习要求。宽敞明亮的教室,熟悉产业的专业教师,规范有序的教学安排,让参加中职班学习的学员和在场群众既倍感惊喜,又深受鼓舞。没想到“贫困山区能办校,几十岁人能上学”,下庄科村党支部书记刘青长如此感叹地说。
严格管理 农学结合保质量
三门峡市农广校发挥农学结合、弹性学制优势,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确保教学内容不减少、教学标准不降低、教学规范不走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本地与外地相结合,根据农民特点和农业生产时节,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忙时田间棚间实训,闲时集中上课,交替进行。对学习意愿强烈,而白天无法保证时间的,驻村教师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辅导授课。对个别农民学员因家庭原因,两年内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的,适当延长学制。课堂教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师教案、教学日志、上课点名册、作业本等。在比较难的生产实训环节,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辅导,对个性问题上门进行一对一指导。加强考试考核,让学员在明白自己是一名中职学生的同时,以产业发展倒逼的形式,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实现农广校与学员双方共赢。
技术到户 产业脱贫成效显
早在2012年,三门峡市分校就在卢氏县贫困山区的毛河、颜子河、东沟村举办过多期培训班、中职班。2014年,以下庄科、前庄村为依托,在全国农广系统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中职试点。在办学过程中,三门峡市分校始终坚持向中职学员和当地群众强化灌输做大做强袋料香菇主导产业的发展理念,给予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极大地提振了学员和农户信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前庄、下庄科、毛河、颜子河、东沟五个村,2012年农民户均种植袋料香菇3000袋,开办中职教育后,2013年达到5000袋,2014年达到8000袋,2015年达到12000袋,2016达到17000袋,2017年基本维持在16000袋的水平。五个村有1050户种植袋料香菇,年均增长达30%以上,累计总规模6090万袋。按老技术每袋出菇率0.75公斤计算,生产鲜菇45667.5万公斤;按每公斤10元均价计,总产值4.56675亿元;按每公斤4.6元净收入和2012年3000袋生产规模比较,累计增产4515万袋,累计增收2.0769亿元,户年均净增收入3.956万元。
2012年以前,农户平均坏袋率在15%以上,个别农户达40%,少的也有10%。最典型的一户种植5000多袋,全部坏完。到了2013年春季情况大变,这一年三门峡市分校组织专家教授既在教室讲,又巡回上门进行指导,当年就将坏袋率基本控制在10%左右。自2014年始,由于生态建设的要求,政府全面禁伐,袋料所需木屑全部外购,袋料成本农户基本在2.6~2.8元,企业大多4元左右。成本的大幅上升,让群众开始普遍重视技术。三门峡市分校及时因势利导,在中职班掀起“学技术、降成本,比水平、比效益”热潮。六年来累计减少坏袋900万袋,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2400万元,户年均减少损失4571元。当地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变化,知识产生的效益,纷纷称赞农广校中职教学班办得好、办得及时、办到了农民的心坎里。
忠诚教育 强化责任筑师魂
师资力量强不强,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农民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意味着对授课教师也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既要熟悉農民教育培训规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够扎实基层的教师。三门峡市分校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群体,偏僻的贫困山区有他们的身影,农户的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虽然力量略显单薄,但他们不怕吃苦、从不埋怨,他们无限忠诚、无私奉献。为贴近农村、贴近生产,能够随时走访学员家庭,及时了解学员所想所需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授课及实训指导期间,农广校教师吃住在学校,一方面编教材、备教案,一方面自己动手生火做饭,不给村里添麻烦;一会儿在教室里讲授技术知识,一会儿出现在学员菇棚边,忙前忙后指导。烈日炎炎,刮风下雨,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思家之苦,面对不解,割裂不了他们与学员之间的深厚情怀。参加授课的每位教师素质高,作风踏实,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艰苦。尤其是教学点的教学负责人,沉得下,稳得住,懂教学,会管理,敢担当,善于做农民思想工作,与村组干部一道开展工作。正是接地气,才有底气;正是有决心,才有信心。通过与学员交流与沟通,取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上课率、交作业率、应考率、互动率非常高。天道酬勤必有得。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树立了农广校的良好形象,成为玉皇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新征程
农民的需求是农广校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狮子坪乡的下庄科、前庄村的弹性学制中职试点班,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学员通过考试考核即将毕业,教育培训之花已结出丰硕果实。但这并不是尾声,更不是贫困山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休止符。“哪里有农民,我们就在哪里;农民有需求,我们就奋斗不止”。这个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已化作以王刚为班长的三门峡市分校一班人的实践行动,他们正按照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的方向,沿着既定的轨道,踏着不变的节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昂扬斗志,再次走上新的征程。以食用菌为主导、辅之以林下经济产业的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的瓦窑沟乡高河村,纳入了三门峡市分校的视野,已成为河南省教育厅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职教育新试点。三门峡市农广人已整装出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豫西大地上又一个教育培训助力脱贫的鲜活典型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供稿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门峡市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