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走进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只见每一个蘑菇棚都整齐地摆放着菌袋,一朵朵乳白色的蘑菇恣意生长,甚为喜人。看到一个个如同孩子手掌大小,鲜嫩的蘑菇挺直了腰杆,正从覆盖着稻草的泥里探出大大的脑袋,真是惹人喜爱。工人告诉我们,蘑菇的品种很多,原料也有所区别,大致有木屑、玉米芯、林果枝条等多种农副产品下脚料,这些成为平泉最宝贵的潜在原料。人工栽培的蘑菇经过接种、培养,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就可以生长,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周期,就可以采摘了。像绿河现代产业园这样有规模、有特色的現代农业园区,在平泉已成遍地开花之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平泉就利用境内农林牧“三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不懈发展,目前平泉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科技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品牌打造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平泉每年都要出台政策进行扶持,产业基地已覆盖了19个乡镇、150个行政村,食用菌标准化基地面积达6万亩、10亩以上园区1500多个。近年来平泉将“三零”精准扶贫模式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相结合,推动了菌业的持续发展。
“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即“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不仅可以兼顾统筹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三无一有”(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儿有女但无能力赡养)且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政府依托政策无法兜底的深度贫困户脱贫问题。
在平泉市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三零”扶贫模式就已落地生根。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产前投资、产中培训和产后销售由企业承担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入园区领养领种,获得生产收益;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模式,获得入股分红或租金收入;对仅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的贫困户,由企业吸纳就业,获得劳务收入。
遍地开花的产业基地和众多的工厂化园区、加工流通企业等,为贫困户提供了充足而又便捷的就业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十二五”期间,平泉的8万脱贫人口中,其中4.8万人是重点依托食用菌产业实现脱贫。食用菌已经成为全市农民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脱贫致富产业。
遍野山杏成为“招财树”
平泉现有林地279.4万亩,其中经济林总面积101.6万亩,森林蓄积量501万立方米,成为华北地区最绿的县(市)份之一,也成为京津重要生态屏障区。但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县,平泉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平泉市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一手开源植树护林,一手节流发展循环经济。
平泉作为“中国山杏之乡”,有优质山杏林67万亩,占森林资源总量的近1/4。但在过去许多平泉人眼中,那些漫山遍野的山杏,除了杏仁可以拿来食用外,基本别无它用。目前,平泉已建立起“山杏-杏仁-杏仁露-杏仁粉-杏仁油”和“杏核皮-活性炭-活性炭工艺品(生产过程附属产品)”两大循环经济链条。
“杏产业是平泉的传统产业。以往我们只生产杏仁干果,剩下的杏壳大多卖给村民做粗肥,肥效不高,是极大的浪费。后来我们引进了活性炭技术,把原材料吃干榨净,不仅效益大大提高,也发展了循环经济。”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力介绍。在尝到循环经济的甜头后,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将产业继续延伸,陆续开发出杏壳发电、供热、制肥等技术,彻底把山杏产业“吃干榨净”。
同样位于平泉的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是河北省最大的山杏企业,负责人薛尽禄介绍,在制作传统山杏系列产品外,还利用锅炉余热加工坚果炒货、杏仁脱苦、烘干药材等,利用废渣制作肥料,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平泉曾先后两次举办全国山杏现场会,荣获“全国山杏产业示范区”称号,已成为山杏产业的领跑者。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作为林果产业扶贫的代表,目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每年支付贫困户1000元的地租,租赁山地5000亩作为山杏基地,平地2000亩作为药材基地。薛尽禄说,“对于有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公司就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安排在基地作业,按日结薪,带动劳动积极性;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利用‘政银企户保和‘扶贫资金入股金的政策,使150户贫困户每年享受56000元的利润分红。”
四年来,累计新建经济林基地16万亩,平均每年新发展4万亩,其中,新建千亩以上现代化标准林果示范基地14个、500亩以上标准园32个,打造林果产业整村推进示范区6个,培育果树专业村48个,让2.1万人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为能够实现如今的林果产业,平泉亦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第一,提供技术支撑。平泉县林业局抽调了几十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组、园区和农户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科技赶大集”“专家小分队”和邀请专家的方式,为平泉市果农在经济林栽植中答疑解惑。第二,苗木保障。平泉不断加大育苗力度,选育适合栽植的果苗进行繁育。第三,探索经营模式。在已有的“贫困农户+产业园区”“土地流转+全民入社”“大苗栽植+科技支撑”等多种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经济林产业扶贫模式,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扶智”让贫困群体拥有“造血”功能
扶贫工作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通过“扶智”让贫困群体拥有“造血”功能,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最佳方式。扶智的核心在于教育,扶贫的重点在于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然是精准扶贫的最好抓手。
平泉自2013年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以来,坚持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主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主导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村、园、社”四大载体,积极探索“政产学研推”一体化农业科教模式,着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高地。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财政、人社、农牧等18个单位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集聚各类支农资金5000万元优先安排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的给予产业政策上浮20%的特惠政策。整合组织、人事、科技及农口等部门教育资源,搭建了“1+3+10”(“1”是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3”是指农广校、农业推广部门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0”是指覆盖在产业链上的10个实训基地)教育培训平台, 形成各类资源大联合、大协作的培训体系。二是强化示范带动。 秉承“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工作理念, 在培育对象选择上,优先围绕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生产主体选择180人。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全产业链式特训,坚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子,确保达到“先期开好花、后续结好果”效果。通过参观考察、聘请名人等系列强筋健骨举措,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下了 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同步联动。围绕“菌菜果”农业主导产业, 以特色产业村、示范园区,示范农社为基点,不断探索创新“一 村一校”“一社一校”“一园一校”培训新模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和引导,重点培育和打造了“绿之源”黄瓜、杨杖子红薯、“金椤美”富硒苹果等特色品牌。四是强化协同互动。坚持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路径,实现由扶贫变为扶智、由输血变为造血。围绕精准脱贫,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对300名流转出土地并进入园区打工就业的贫困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育,使其熟悉生产环境,掌握生产技术,“带技术、零投入、无风险”入园就业,形成了 强龙头、壮龙身、带龙尾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育链条,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也为精准脱贫搭建了平台。
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76人,其中10人获得团中央、农业部等省部级荣誉。2016年6月农业部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平泉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区代表做了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受到农业部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将其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
(供稿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市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