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妹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500)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晓妹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50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联合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x2=4.2035,p=0.0403)。结论醒脑静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可促使病人恢复意识,有效治疗或控制病情。
醒脑静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脑出血伴昏迷;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特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4.50±7.23)岁。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临床同时伴随有程度不同的昏迷症状;入选病人中排除严重器脏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肝肾功不全者以及语言功能障碍者;患者合并症情况:合并高血脂12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3例;脑出血部位分布:丘脑12例、基底核25例。随机将纳入患者分为联合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脑出血部位、昏迷程度、一般资料、合并症情况等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先行全面检查,均行驶系列基础治疗,准确评估病情后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口腔护理、监察生命体征、降颅压、防感染、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措施,以此为基础,联合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醒脑静注射液(国药准字Z32020564;生产企业: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L溶入25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规格10 mL:4 mg;国药准字H20053317;生产企业: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4 mg溶入50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疗程后观察患者病情转归、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等,有不良反应者应及时给予有效处理措施[1]。
经CT检查及GOS(格拉斯哥评分)综合评判临床疗效,治愈:GOS评分达5分;有效:GOS评分为3-4分,CT检查无出血;无效:GOS评分为2分(植物状态)或1分(恶化),脑部仍有出血。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将数据纳入SPSS 19.0或卡方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一个疗程后疗效对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单纯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个疗程后疗效对比情况 [n(%)]
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常常伴随有昏迷症状,其病情危重变化快,多继发脑水肿,临床需及时处理,以尽量避免或降低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害程度。脑出血伴昏迷症患者脑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区脑血量代谢降低,缺血性状况越发严重,而病人预后则和脑缺血缺氧程度及时间有着紧密关联。醒脑静注射液组方灵感来源于中医学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经现代科学取其精华制成了新型注射液,主要包含成分为栀子、冰片、麝香、郁金等,具有开窍醒脑、活血、凉血、清热解毒之功效,液体进入体内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产生作用,使之得到调节,进而达到护脑、调节神经、降低水肿、改善脑部微循环等重要目的。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是临床常用西药剂,属阿片类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亲和力强,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同脑部组织吗啡样物质竞争,最后阻断并取代该物质,该药物结合阿片受体,对β-内啡肽起抑制作用,进而达到降低脑损伤,增加血流量、改善水肿微循环等作用[2]。本次研究将两种药物合用治疗脑出血伴昏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P<0.05)。综上,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障碍。
[1] 周海武.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7):1-2.
[2] 叶金海,欧兰珍,李根英,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8):1085-1086.
[3] 侯金霞.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昏迷状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8):125-126.
R743.34
B
ISSN.2095-8242.2017.47.9245.02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