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017-10-24 11:07伏文辉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建构主义反思

伏文辉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课后进行了交流反思,效果较好,希望对于今后的教学能起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教学;建构主义;反思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节选自新课程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本课只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我的1915》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选出的执笔人总结发言。

学生分析:(1)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大体掌握,基本上能从背景中来分析问题;(2)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和文章,可以借鉴。

理论依据:(1)本节课最突出特点就是强调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即用“我的1915”来创设情境,然后通過学习小组成员的“会话”与“协作”来完成“意义建构”[1];(2)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等,使老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教学目标:(1)本课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通过背景分析,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兴起新文化运动。(3)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并使学生能意识到制定计划、选择方向离不开现实环境,要从现实出发[2]。

教学准备:(1)整理1915年发生的历史大事,设计好问题导入新课。(2)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几年有一部由陈道明主演的电影《我的1919》,同学们看过么?

生:没看过。

师:在《我的1919》这部影片中,陈道明饰演的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为了国家的权益与列强斗争。这与五四运动穿插进行,震撼人心。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是五四运动。但我们可以借鉴这部影片的名字,把它改为《我的1915》。同学们可以假设现在就是1915年的某一天,在这一年里你会有什么样的经历?你会了解到哪些事情?对于这些事情,你会有什么想法?并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3- 4]?

二、分组讨论

将学生按四个或六个人分组,每组选出执笔人,整理同学们的发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有的翻书找史实,有的执笔记录,有的畅所欲言。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发言中的一些错误及时予以纠正,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在史实上清楚,教师持尊重学生的态度。讨论10分钟左右,教师提醒讨论时间已到,但学生们表示还没有讨论充分,故又放宽5分钟。之后按组由执笔人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三、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学生的《我的1915》的内容归纳起来有: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订阅《新青年》杂志,学习宣传新思想;罢课;到工人、农民中作宣传;提倡新文学;实业救国;等等。学生的讨论及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将要点归纳整理在黑板上:学生罢课示威;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支持民主共和;学习宣传新思想;实业救国。在归纳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尊重和肯定学生。

归纳点评之后,教师指出:(1)要结合史实来想象,史实必须要准确。对史实的查找要善于使用教材中的大事年表;(2)想象要大胆,但更要切合实际。制定计划也要切合实际,进而联系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5]。

四、教师总结重点内容

教师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记笔记:

政治——列强加紧侵华,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经济——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旧思想——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课后反思:这节课理论性较强,在这方面非我所长,因此备了很长时间(约一星期)的课,却始终感觉不理想。偶尔想起电影《我的1919》,才有豁然开朗之感。

这节课从设计来看缺点在于容量太小,只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创设背景时,注意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由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自主地创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这时只是引导者、协作者、合创者。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在涉及启蒙思想与革命思想这些理论问题时感觉不流畅,说明我理论上仍有欠缺,在工作中需要加强学习。

启示:(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时间和机会,学生就会还我们以惊喜。(2)要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当然目前看来有很大的困难,但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3)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其实能让学生自己设问岂不更好?这就需要教师更加认真地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品质。

同行点评:《“我的191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设计灵巧,从教师游刃有余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我的1915”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形式新,效果好。这节课比较好地将这一理论的一些理念体现了出来,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理论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改进我们的教学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应该说都很充实。但一节课只完成了一个问题的教学任务(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量上来说太少了。作为一节“好课”,应该说既要有质的保证,也要有量的体现。容量大也是课堂效率的一个表现。能将这一节课的内容压缩为半节课上,兼顾其他内容,也许更好。

参考文献

[1] 齐文进.点燃思想的火炬—1915到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下)[J].共产党员(河北),1999(04):45.

[2] 吴允兵.“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列夫·托尔斯泰[J].俄罗斯文艺,2012(02):150-155.

[3] 齐文进.世纪回眸点燃思想的火炬—1915到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上)[J].共产党员(河北),1999(03):46.

[4] 史会丽.从平面设计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封面设计—以1915-1937年的书籍、期刊封面研究为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82-82.

[5] 史会丽.从平面设计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封面设计—以1915-1937年的书籍、期刊封面研究为主[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12):82-8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建构主义反思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