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 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17-10-24 10:07李玉功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师范办学绘画

李玉功

摘 要: 随着新形势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要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将是地方新建高校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绘画 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

随着新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办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高校绘画(师范)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另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文件中强调:“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地方如何抢抓机遇,主动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正越来越受到高素质人才匮乏的制约。作为地方高素质人才集聚地的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使命感。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把改革创新作为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地方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将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长期坚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1.传统美术教育专业的翻版

当前,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看,特别是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模块设置等方面,大都是拿来主义,直接从相邻或相近的高校相关专业(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剥离,改头换面,再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结构,因人设课,美名其曰:自身特色。可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尤其是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模块设置,没有严谨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规划与论证。

2.地方特色办学不够彰显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办学地方特色不够彰显,主要体现在:①市场调研不足。在设置专业时,对校情把握不准;同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调研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准。②思考深度不够。高校如何避免同质化办学?如何将高校办学与地方发展接轨?如何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诸如此类的问题,深入思考不够。③改革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地方联系紧密的课程模块设置与开设不足,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够。

3.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

在地方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传统而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仍充斥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代表性的有:①填鸭式。此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机械,教师一味地讲解与灌输,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步履,亦步亦趋,最终导致学生应变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②放羊式。该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盲目,教育教学目标游移,教师成为隐形人,学生大都靠自身的专业基础与自我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4.人才职业素养不厚

人才的职业素养是市场竞争力的标杆。从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相关课程模块设置,对人才培养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能力、师范专业技能等缺乏应有的规划与措施,再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无论是课程实施、专业教学,还是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等,“重艺轻技”、“重技轻能”等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充斥着人才培养整个实施环节,从而导致人才的职业素养不厚,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首要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①分析教育形势。及时了解、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趋势,深入解读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把握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依据。②市场调研定位。在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前,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地方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发展形势,为办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③立足本校校情。绘画(师范)专业办学,应立足本校校情,分析学校自身办学软、硬件条件,找出办学优势与不足,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保障条件。④严格专业论证。绘画(师范)专业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定期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参与论证、修订,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好脉。⑤借鉴成功经验。为避免同质办学,绘画(师范)专业应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并借鉴其办学成功的经验,为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密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课程模块。

潘懋元先生在第二次全国大学教育研讨会上发言,以“高等教育主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为题,提出了高等教育主动适应论[3]。事实上高等教育主动适应论在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与优化中同样适用。①深入了解地方发展现状与趋势。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如何体现地方性,应立足于深入调研、了解、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就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鉴于此,绘画(师范)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与优化,在遵循艺术学科特有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定位于“区域需求”,开设一些与地方发展相适应、具有前瞻性的课程。②充分挖掘地方社会、文化资源。“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2]。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应紧跟高教事业发展形势,深入调查和挖掘本地方社会、文化资源,立足民族、区域特点,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开发并完善绘画专业课程资源教育平台。

再次,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依据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地方人才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与内容设定应做到合理化与系统化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①引入“工作室”机制。高校“工作室制”是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专业实践与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它以工作室为载体,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导师为主导,以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与专业实践为目标,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绘画(师范)专业应加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度,适时引入“工作室”机制,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实施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发展、产学研用融合。②创新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绘画专业教学依据专业特点,立足“工作室制”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工作室”专业团队力量,借助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与网络资源,注重改革与创新,对不同的专业课程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最后,加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促进人才成长。

职业素养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由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怎样培养人”的过程中应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大职业素养教育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①注重人才培养规划的科学性。在绘画(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特别是课程模块设置中,应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增设相关职业素养课程模块。②课程资源体系职业素养平台建构。根据地方人才培养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性质,绘画(师范)专业在课程资源体系建构中注重职业素养平台建设,改革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模式,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夯实基础。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在绘画(师范)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言传身教,在传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时,有意识地渗透相关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中,渐趋明确职业价值取向,自我提升职业素养。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路在于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使高校教育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培养符合地方社会发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绘画(师范)专业办学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利实现专业发展与社会、市场的无缝对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这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全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教育部教体艺〔2002〕6号,2002.

[3]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在第二次全国大学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福州:教育评论,1989(01).

本文系泰州学院2015年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15JGA04)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办学绘画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师范学人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