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谦
摘 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 分析了毕飞宇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
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换句话说,毕飞宇个人话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其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独特的移用而构成的不可替代的毕飞宇语风。[1]而这高频出现在毕飞宇小说中的独特语风,即为毕飞宇对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
二、一种新鲜的气息
常言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海德格尔曾探讨过“语言与存在”的维度,其意就是“存在语言出自存在的本体”。部分小说因其缺乏新意,一味重复而被读者所忽视,而毕飞宇的小说语言从一开始就不曾循规蹈矩,小说里充斥着新鲜的气息。同时字里行间不乏恣肆的气势,两者结合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的网,将毕飞宇小说语言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张力不成文,如今我们已将张力纳入衡量各作品优劣的标准中,而构成毕飞宇小说张力的因素并不少,其中毕飞宇有意为之的语言新鲜化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讨的。语言的新鲜化并不是字义上的创造新词汇,而是对语言创新性地使用。比如高中生在阅读毕飞宇的小说时,会发现毕飞宇自然而娴熟的赋予了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同时其语义上的独特性足以唤醒高中生阅读的欲望。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率先提出了陌生化的文学语言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行走早已变成一种下意识的、机械式的行为。而舞蹈则是和着迥异的音乐节奏随之起舞。而毕飞宇语言的新鲜化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均使得人们在面对熟悉的对象时获得了全新的感受,脱离凡俗的条条框框,大胆创新,使得读者耳目一新。
三、独立的叙事模式
建立独立的叙事模式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若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人化的价值准则,会带给读者非常大的惊喜。这样高中生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完全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了解,去体验,甚至流连忘返。
《家里乱了》中“家是什么?家是每天的最后一道死命令:你必须回到那里去,你必须以这种先验的、被动的方式从事你的生命。人其实是没有生命的,生命只不过是家的辅助物,家的性腺、家的唾液、家的末枝与细节。”毕飞宇对其个人价值在小说文本中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而这种独立叙事也进一步成为毕飞宇的语言标志。在毕飞宇的小说文本中,这种独立的叙事方式随处可见,贯穿于整本小说之中。毕飞宇不仅对单一概念赋予了个人话语特征,同时还对诸如城市、爱情、权力、农村、国家等我们熟知的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都有贴合小说语境与剖析人物内心的新的定义及解释。这使毕飞宇小说中其独特的话语伦理体系更为明显。
评论家汪政认为,“在小说中,毕飞宇成功地将权力以及对极权的反思融合到日常生活之中。”[2]换言之,毕飞宇十分擅长在日常的琐碎生活挑染上权力争夺的色彩。
结束语:
通过小说文本,使人们能真正认识到人性本相,通过语言艺术倾听到超越存在的声音。毕飞宇创作的小说,无论是从文学的实践层面,抑或是从文学的观念层面,是他对人性本相、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认知和在形而上意义上的精神写照。毕飞宇的小说看似平常,仔细品读会发现其在叙事中同时夹穿插有寓言般的语句,指此道彼或是微言大义,不得不佩服其才思敏捷,使得小说耐人寻味,对高中生而言确为课外读物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陈蔚.论毕飞宇小说《大雨如注》的修辞艺术[J].写作(上旬刊),2016,(01):68-71+96. [2017-08-02].
[2]黄婷.浅析毕飞宇创作前期小说的语言艺术[J].名作欣赏,2010,(20):139-140+143. [2017-0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