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平,丁玉琴,马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4)
·健康教育·
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
张彩平,丁玉琴,马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4)
目的观察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行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天及管理1年后健康管理显效情况。结果入组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管理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能显著促进脑卒中高危人群有效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自主健康管理意识,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脑卒中;高危人群;治未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国民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在国民疾病谱中的占比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上升显著[1-2]。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占据了医疗资源的可观比例,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3]。“治未病”的中医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4]。本院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现代健康管理,运用“治未病”思想为引领,规划具有专科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纳入标准:本院脑病科住院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者家族史,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得分≥3分)[5];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1.79±7.27)岁;高血压38例,Ⅱ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对照组: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52±12.74)岁;高血压42例,Ⅱ型糖尿病18例,冠心病20例,动脉粥样硬化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重度肥胖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床边脑卒中防治知识宣教,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登记健康管理档案,但不做跟踪及随访。健康教育时间持续至出院。入组12月后来院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干预。管理周期为12个月。
1.2.2.1 危险因素干预 入组当日,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如烟酒嗜好、熬夜、偏食、懒动等),评估后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体质评价,建立体质辨识档案,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方案主要内容:药物干预,对于高危个体按照相关指南建议,按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并给予用药指导,监测治疗效果。生活方式强化干预[4],在脑卒中高发季节,根据气候变化,注意衣食起居,避免风寒侵袭邪气入侵,保持病情的稳定;因人而宜,制定个性化运动和锻炼计划,维持体质量在恰当范围,避免肥胖与超重;对烟酒嗜好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加强烟酒危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锻炼自我控制能力,适量饮酒,科学戒烟,因为吸烟与酗酒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尤其是50岁以上者;饮食指导,食物以低盐、低脂等为主,动物蛋白如蛋清、鱼,瘦的猪、牛、羊肉等,植物蛋白如豆浆、豆芽等,且需兼顾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四时养生指导,根据四时节气提供养生指导,如顺应四季制定睡眠时间,春夏季要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要早卧晚起等。组织患者参加每周1次为时2 h的医院市民健康学校大讲堂学习,每次课后再接受1 h的中医八段锦培训和现场演练。大讲堂由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和医护专家担任授课老师,授课内容主要为上述内容,以知识讲座、食物模型教学学习法进行,课后发放相关图片资料。每月进行4次,全年干预48次。
1.2.2.2 复查与随访 研究人员对脑卒中高危患者每2个月电话跟踪随访1次,并以记录表形式记录随访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习惯改变情况、身体锻炼计划坚持和自行服药及时性及规律性、随访时间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情况)、对中医养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入组12月后来院复查。
1.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组当天及入组12月后来院复查时检查及测评情况,由指定护士对检查及测评内容进行质量控制。 血压达标:收缩压≤140 mmHg(18.6 kPa),舒张压≤90 mmHg(12.0 kPa);血糖达标:空腹血糖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7.0~11.1mmol/L;血脂达标:胆固醇0~5.17 mmol/L,甘油三酯0.2~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3.6 mmol/L。上述3项指标均达标为血压、血糖、血脂总体达标,其中1项不达标为总体不达标。运用中医体质学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评价: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类型[6],评价患者对自身体质评价知晓掌握情况,答案为知晓与不知晓。评价烟酒控制情况,能自主控制烟酒,并在随访期明显减量者为自控良好。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频次:随访期间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情况为心脑血管事件,询问入组前1年及入组后1年发生频次。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数据输入SPSS 20.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
两组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观察指标达标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观察指标达标情况比较
随着国家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患者群的筛查和健康管理日益步入正轨,但健康管理理念的接受与应用还不够重视[7]。据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5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该市2015年造成居民死亡的第1位死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4.49%)。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要引起全民重视。“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8-10]。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主要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这3方面。本研究对入住本院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干预,这种干预包括了危险因素干预和出院后每2月的随访,其中危险因素干预涉及了中西医评估,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情和中医体质,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1],并以此建立个体化干预方法,同时开设每周1次大讲堂学习和课后中医八段锦培训和现场演练,有利于患者认识,提高依从性;出院后,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每2月1次电话跟踪随访,询问患者病情和生活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改进,有利于患者在家落实干预措施,进而避免不良情况发生,改善患者病情。结果显示,入组12月后复查,观察组血压、血糖、血脂评价总体达标例数高于对照组,体质评价知晓例数高于对照组,烟酒自控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频次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能达到 “治未病” 未病先防的临床效果。
[1] 苏启英,林智通,王琴.脑卒中的社区预防和康复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71-1271.
[2] 刘晓燕.济南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 张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发布我国心血管病危害继续增加防治形势严峻[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16):16-17.
[4] 杨天真,臧守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3):184-186.
[5] 杨明珠,方芳,陈兰.脑卒中风险筛查及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21):15-17.
[6] 刘磊.改善痰湿体质的健康食品对血脂异常大鼠调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4):96-97.
[7] 祝芳芳.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
[8] 王军,张晓菊.仲景"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9.
[9] 王鲜庭,唐梅文,李广宇,等.“治未病”理论在胃癌前病变认识研究概述[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4):82-83.
[10] 潘建利.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128-129.
[11] 涂秋云,杨霞,丁斌蓉,等.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老年学,2011,31(18):3576-3579.
R473.74
A
1671-9875(2017)10-1112-03
张彩平(1970-),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2016-12-15
丁玉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中医院
10.3969/j.issn.1671-9875.2017.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