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支武
教师二次成长的思考与探索
■江支武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如同人生可以分成若干个成长阶段一样,一名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到退休的职业生涯也可以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要求都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成长阶段工作年限课型特点职前教育期入职以前学习课入门见习期1~2年汇报课能力建构期2~7年展能课热情成长期3~10年特长课专业挫折期5~12年反思课稳定更新期8~20年精品课专业消退期15~25年特色课退休离岗期退休前5年交流课
以上八个阶段可以说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但并不是每一名教师都会顺利的完成这八个阶段。因此,有的学者将教师成长更精辟地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成功实现第一次成长的教师,我们可以称之为“成熟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将面临一个发展的高原期,如果能够跨越高原期,才能实现第二次成长,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现实中,有很多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充满热情,也注重学习,加上学校对新教师也非常重视,所以进步很快,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展进程明显变慢,甚至还可能发生倒退的情况。本文将对教师在实现第一次成长之后,如何跨越高原期,成功实现第二次成长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1.成长路径不同。第一次成长更多地依靠对身边老教师的模仿,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理清教材思路,设计教学流程,美化板书设计,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模有样”。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更多需要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自己的教学与其他同行相比有哪些特色,并且这些特色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教师的第二次成长就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扬弃”,不断地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越。
2.认识阶段不同。第一次成长处于认识的第一阶段,一般是对一些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获得的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次成长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教育现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并且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相关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关要求,将自己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努力将自己的话语体系呈现出“术语”的味道。
3.改变方式不同。第一次成长进步突出地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并且一般都是显性的。如板书更加美观大方,声音更加洪亮,能够抑扬顿挫,肢体语言更加充满自信和感染力等。第二次成长,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变化,即能够站在更高并更科学的立场看待教育问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优化,也是对学生教育中最本真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善并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
4.发展动力不同。第一次成长除了因为初为人师的热情之外,更离不开学校对新教师的关注和培养,成长更是依赖于外力。第二次成长动力更是来源于自我追求,自我加压。青年教师应该树立高远的奋斗目标,重视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前进道路上的机遇,用点滴成功激励自己,才能战胜挫折,不断鞭策自己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5.发展需求不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是教师实现第一次成长的两个重要手段,因此,在第一次成长期,新教师往往离不开身边老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示范引导。一方面,通过听同行教师的课,加以模仿吸收,为我所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老教师和学校领导听自己的课,听取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建议,不断调整自己,这样往往更能加速自己成长步伐。而教师到了第二次成长阶段,更多需要的是专家引领,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业杂志或著作,撰写读书心得,聆听专家讲座,吸取学者名家的教育智慧。多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加上专家的点拨指引,让这些教师发生质的飞越。
1.实现第二次成长,需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尼采说:“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而有各式各样的真理。”这就是强调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心态,要全面地了解自己,既要悦纳自己,充满自信,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调整和完善,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扬长避短的过程。同时,也要用客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同事,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即使是别人在教学工作中暴露出的缺点,如果我们能深入地加以总结反思,也能转化为促进自身进步的资源。同时,对同事们的不足在学会包容的同时,也能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指出,让自己能够沐浴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
2.实现第二次成长要不断提高现场学习力。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职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现场学习的能力。所谓现场,主要包括:自己的教学现场、同行的教学现场、各种教研活动、参加的培训与讲座。其中参加教研活动,听其他教师的课,同行之间相互评课,是教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现场。在这一学习现场中,参与的教师要善于做三种比较:自己与开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自己与其他教师评课的比较、自己与其他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表面问题上的比较,更要上升到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比较。经常地进行这样的观察和比较,会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水平,也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并提升自己的话语体系,会让这些教师能够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大放光彩。良好的学习能力集中地表现在三种能力:学习的专注力、信息的捕捉力、行动的转化力。
3.实现第二次成长要善于从教学意识上升为课程立场。在第一次成长期,教师一般会形成一定的教学意识,教学意识往往只关心知识的传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往往是灌输式的,并伴随大量的机械重复性的训练。课程立场的核心价值是“着眼于育人,服务于学习”,教学是“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这一观点与教育部提出的教育要“立德树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课程立场要求教师要树立四种意识:清晰、合理、可行的目标意识;用好、开发、活化的资源意识;互动、生成、体验的过程意识;量化、质性、个性化的评价意识。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没有课程立场的教师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4.实现第二次成长需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不坚定,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无论是名师的成长还是名师的培养,主张的提出是关键,主张的研究是核心。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思想来自于思考,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或形成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想法、念头、观点等,我们将其统称为教学思考,这些思考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但总体而言,是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的;是相对浅层,不够有深度的;是相对模糊,不够清晰的。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它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稳定性意味着思想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统领性指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行为是由思想而生的。教学主张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个性化和学科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提升,是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的“合金”。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理想追求的高度。一言以蔽之,教学主张表现了教师教学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名师个人而言,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因此,提出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也是名师工程培养名师的核心抓手。教学主张的提出可以有两种路径,一是归纳法,即从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而来,这是一个缓慢积累、滴水穿石的过程;另一种是演绎法,即通过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完善和升华,这是一个自觉、短平快的过程。教学主张可以体现学科特色,彰显教师个性魅力,也可以渗透教师对教育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1.教学实践——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课堂是教师孕育智慧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日常的每一节课,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倍加珍惜并用心钻研。在备课中,要做到“精耕细作,二次开发”;上课前要模拟说课,做到“自我打磨,研究反思”;带着充分的准备走上讲台,上课时要做到“不囿预设,动态生成”;要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广泛地听同行的课,并带着一颗谦虚、求教的心,做到“走出自我,博采众长”;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要抓住机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综合判断,独到见解”。
2.教师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在《培养反思力》中指出,“反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型教师能通过观察自己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言论、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反思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得失。名师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是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的,同样,“教然后知困”,课后深入地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失误和缺憾,才能不断进步。在工作中,教学反思可以通过教学后记、教学叙事、教师博客等形式进行。可以说,教师学会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3.教师读书——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肖川教授说:“对我们个人而言,学习是提供职业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机会,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师读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方面的书籍,还应该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关注当前时政热点,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读书要遵循三项原则:追根究底——把书看深;温故知新——把书看薄;融会贯通——把书看透。
4.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研究是基于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的的应用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解决这些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教师在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这种研究状态并不是要描述和解释什么教育现象,也不是想构建教育理论,而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学与研究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教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训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课堂提问及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与评价、学困生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教学心理等问题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教师研究有助于教师解决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即时效应主要在表现在教学状态发生了变化,有的班级不再是比拼时间、耗精力,而是比窍门、比效率,有的教师不再消极地抱怨学生差、环境差,而是主动寻找问题、找对策,对自己的学生和班级充满信心。有的教师不再满足现状,不再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环境中麻木不仁,而是不甘寂寞、乐于表达、不断学习。有的教师不再自我封闭、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对话、广泛合作,共同研究、享受进步的快乐。
5.大赛历练——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参与教学竞赛,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更是教师激发潜能,加速成长的一次重大机遇。每一个教师都要正确面对并认真准备每一次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经受历练。在备赛的过程中,准确定位自我,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关注每一个竞赛细节,反复推敲打磨,充分地展现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储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关注比赛过程,不过分追求比赛的结果,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广泛地与其他同行切磋交流,珍惜每一次名家的点评指导机会,这样,每一次教学竞赛,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跨越式地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知道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迁,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在随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都要求教师要不满足于现状,主动追求发展,在顺利完成第一次成长阶段后,敢于跨域高原期,成功实现第二次成长,努力走向卓越,成为一名优秀乃至知名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