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壕中诞生的经典

2017-10-23 12:40邹涛周辉
轻兵器 2017年19期
关键词:米尔斯手榴弹雷管

邹涛++周辉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米尔斯手榴弹堪称20世纪最为成功的一种手榴弹,与同一时代的手榴弹相比,其更加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异,可谓现代手榴弹的先驱之作。后来其他国家研制的手榴弹都或多或少地参考了米尔斯手榴弹的设计,如美国著名的MKII手榴弹、苏联F1手榴弹都有米尔斯的影子——

手榴弹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宋辽战争时期的“火球”,直到15世纪随着火药的西传,在欧洲才有了类似的武器。到了17世纪中叶,身材高大威猛、擅长投掷手榴弹的“掷弹兵”出现在欧洲军队,并且成为精锐部队的代名词。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枪炮等武器不断发展,射程和威力突飞猛进,投射距离和杀伤力明显处于劣势的黑火药手榴弹很快就被人冷落。

意料之外的堑壕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基于上个世纪欧洲战场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的经验,交战双方都认为在西线战场上可以凭借决定性的会战迅速击败对手。但没过多久,残酷的事实很快就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战争开始时德军一路高歌猛进,胜利似乎指日可待,然而马恩河会战的失败彻底粉碎了德国人速战速决击败法国的梦想。而打算乘胜反攻的英法联军也在德军仓促构筑的埃纳河堑壕防线受阻。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无力打破僵局的双方只能掘壕对峙。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很快就成为困扰交战双方的噩梦,在一些反复争夺的地区,双方挖掘的堑壕犬牙交错,距离近得甚至扔个马桶也能砸到对方脑袋上。

这种糟糕的局面使得手榴弹重新有了出头之日。无须面对面交锋,堑壕里的防御者就能用手榴弹打击进攻的敌人,完全不必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敌方的火力之下。由此,对付藏身在堑壕里的敌人,手榴弹成为进攻者理想的选择。

早有准备的德国人

此前的日俄战争中,在堑壕和铁丝网之间苦苦撕咬的日俄双方为了弥补近距离火力不足,临时赶制了不少形态各异的土制手榴弹。德国人根据对日俄战争的观察,很快意识到这些拙劣的“土制爆炸物”在阵地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投入了研发工作。

早在一战爆发前,德国军队就大量装备了库格尔M1913球形拉发火手榴弹,其技术水平虽然称不上新颖,但是性能中规中矩,拉发火的延期引信结构简单,非常适合战时大规模生产。此后的4年战争期间,德国人对于手榴弹的研制热情依旧,不断推陈出新,外号“马铃薯捣碎器”的德式长柄手榴弹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

仓促应战的英国人和1号手榴弹

英国人对于手榴弹的研制不算后知后觉。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派遣了10余名武官近距离观察参战双方的表现,希望从中发现值得掌握的情报。埃尔默·霍尔丹中校作为其中一员跟随日军行动,他对于旅顺攻防战中手榴弹的表现颇为关注,还特意带回了日军的手榴弹样品和他本人的研究报告,向上级反映手榴弹在战争中的必要性。

位于伦敦东南地区的伍尔维奇镇军工生产历史悠久,这里的皇家兵工厂实验室没有让霍尔丹中校的努力白费,在1908年7月研制出了1号(NO.1)碰炸手榴弹。這种手榴弹质量约0.9kg,使用时先拔掉头部的保险销,投出之后木柄上的一根914mm长的帆布带子展开,确保落地时头部的碰炸引信先着地。表面上看起来英国人的碰炸手榴弹技术更先进,落地即炸,不像采用延期引信的德式手榴弹那样有机会被敌方避开或者反投回来。但是该手榴弹和它的两种改进型在一战爆发时却并没有在英军大量装备。在1914年11月以前,刚刚陷入堑壕战窘境的英国甚至每星期只能向前线提供70枚手榴弹。而德国早就准备好了至少7万枚库格尔M1913球形手榴弹和超过10万枚枪榴弹。

古板的英国人对于1号碰炸手榴弹确实有点儿提不起兴趣,许多人都认为手榴弹这种历史悠久而又曾经受到冷落的武器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1号碰炸手榴弹本身也确实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生产上遇到许多麻烦。与拉发火引信相比,碰炸引信的结构非常复杂,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更高,加工自然也比较困难,1号碰炸手榴弹大量采用黄铜材料也是出于方便加工的考虑。由于引信结构设计的原因,1号碰炸手榴弹及其改进型不能采用标准制式雷管,只能使用专用雷管,为此还得单独开一条雷管生产线,这也是影响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在战时需要大规模扩充产能的武器弹药来说,这一点是极大的劣势。至于碰炸引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产量严重不足,1号碰炸手榴弹被严格限制供应。但对于有幸能领到1号碰炸手榴弹的士兵们来说,这同样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大家伙。因为这种手榴弹实在是太长了,仅仅是木柄长度就有406mm,全长达到559mm,超过了一般成年人的肩宽。虽然后来出现的两种改进型MKII和MKIII手榴弹长度有所缩短,但木柄长度依然都超过了203mm。设计这么长的木柄只是认为这样能把手榴弹扔得更远一些。不过1号碰炸手榴弹的质量达到0.9kg,哪怕身强力壮者也没办法把它扔得太远。

由于采用碰炸引信,手榴弹落地时必须尽可能使头部着地,才能确保安装在头部的引信正常起爆。为了使手榴弹投出后在空中保持头部向前的稳定状态,木柄上用细麻线固定着一根比木柄还长的帆布带子,只有在投弹前才允许解开。在细长的木柄前端是152mm长的圆筒形黄铜弹体,依靠3颗螺钉与木柄固定在一起。为了增加破片数量,弹体中部还套着一个铸有16块方形杀伤破片的铸铁杀伤环。杀伤环下方的弹体上有一个黄铜皮带夹,士兵们可以利用它把手榴弹挂在腰带上。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1号碰炸手榴弹平时不装雷管,10发专用雷管装在一个马口铁盒中,并与6枚手榴弹一起装在木制包装箱里。使用前,须先拧开弹体头部的黄铜盖子安装好雷管,再把盖子上面标示的“携行”字样拧到弹体上的红色标线位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准备投掷时,才能把盖子上的“发火”位置拧到红色标线上方,平时必须严格保证黄铜盖子保持在“携行”位置上,以免发生意外。

1号碰炸手榴弹投掷时的操作也很麻烦。首先要把手榴弹头部的黄铜盖子拧到“发火”位置,接着解开固定保险销的细绳,然后再把木柄上的帆布带子解开,用右手握紧木柄,最后用左手拉出保险销朝目标投出去。投出去的角度也很关键,能保证手榴弹垂直落地是最完美的,如果落地角度太小,手榴弹头部的碰炸引信就难以正常起爆,因此投掷时的出手角度不能小于35°。

1号碰炸手榴弹的全长超过一般人的肩膀宽度,在战场上尤其是西线的堑壕或者掩体这种空间狭窄的环境里,不管是携带还是使用都非常不便。投掷时一不留神就容易碰到身后的堑壕壁上。为了避免投弹时发生意外,士兵不敢用力投弹,干脆把手榴弹当成是大号的飞镖,平着扔出去了事。这样的结果就是既扔不了多远,碰炸引信的发火率又难以保证,未能爆炸的手榴弹也变成了潜在的大麻烦。

土法制造的堑壕炸弹

既然前线对于手榴弹的需求巨大,而措手不及的英国连不十分受欢迎的1号碰炸手榴弹也没办法保证供应,堑壕里的士兵们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士兵们四处搜罗任何方便塞东西的容器,装上炸药、雷管和导火索。而来助战的澳新军团则依靠吃过的空罐头盒。在战况激烈的加里波利地区,澳洲士兵自制的罐头盒炸弹产量惊人,最高峰时期甚至能达到每天300个。

前线巨大的需求使得马口铁做的空果酱盒、炼乳罐、牛肉罐头盒都成了阵地上的抢手货。为了增强杀伤效果,很多容器里面除了炸药还加些碎铁片、碎玻璃、小钉子当弹片。通常的做法需要一大一小两个马口铁罐头盒。先把小罐头盒装上爆炸物,插上一枚8号火雷管和适当长度的导火索,然后放进大罐头盒里,周围填满金属碎片,再把大罐头盒用盖子封好。导火索的顶端缠上两根火柴,用的时候只要用香烟或者火柴盒擦着火柴就能点燃导火索。为了方便点火,一些士兵干脆把火柴盒的摩擦面固定在军服的左手袖子上,到后来为了让这些“掷弹兵”更方便地点燃导火索,甚至出现了一种带摩擦面的专用袖带。

时间长了,这种利用大小两个马口铁罐土法制作的简易爆炸物后来有了固定的规格和官方名称——8号、9号(NO.8、NO、9)双筒炸弹或者是果酱盒炸弹,甚至还有一些用上了拉发火引信。8号、9号炸弹的区别就是后者更重,装填的爆炸物和碎片更多。因为这些马口铁盒体积大,质量重,拿着更不方便,靠人力扔不了多远,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制作出来一种颇为复古的的抛射器卖给军方,外形酷似巨型弹弓。

当然,这些土法制作的堑壕炸弹问题多多,安装的导火索长度根据制作者的喜好,很难保持完全一致,从点火到引爆的时间自然长短不一。使用过程中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发生一些不幸的事故在所难免。仅仅依靠士兵们自己动手土法制造,不论是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满足战争对于手榴弹日益高涨的需求。

不受欢迎的2号手榴弹

1915年2月,英国陆军部把先前并不看重的2号(NO.2)碰炸手榴弹匆匆送到了前线。这种被拿来救急的手榴弹又被称为黑尔斯手榴弹,由伦敦新型爆炸物公司设计,公司总经理弗雷德里克·马丁·黑尔早在1907年就曾向英国陆军部推销,但以失败告终。

1910年爆发的墨西哥革命战争又给了黑尔斯手榴弹一线机会,焦头烂额的墨西哥政府为了镇压革命,满世界搜罗武器弹药,伦敦新型爆炸物公司便从中分了一杯羹。英国著名的军火商棉花火药公司根据与墨西哥政府的合同负责生产该手榴弹,黑尔斯手榴弹也因此多了一个名号——墨西哥型手榴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前方战局吃紧,黑尔斯手榴弹再次进入英国陆军部的视线,购买一批送往部队。士兵们本来对于新型号充满期望,但拿到手之后发现新手榴弹一样是长木柄加黄铜弹体和铸铁杀伤环,一样是靠长长的帆布带子来保证落地时脑袋朝下,与1号手榴弹极为相似。士兵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碰炸引信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甚至连雷管问题也没有解决,2号碰炸手榴弹照样不能采用其他已有的制式雷管,还得为其生产专用雷管。各种问题与1号碰炸手榴弹雷同,产量同样十分少,直到1915年底,2号碰炸手榴弹每周的产量也仅有2000多枚。虽然2号碰炸手榴弹为了方便携带,还推出了一种木柄只有178mm长的型号,但同样于事无补。

姗姗来迟的米尔斯手榴弹

基于1号手榴弹和2号手榴弹的失败,研发一种性能可靠,又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榴弹就成为英国陆军部的当务之急。一时间十几种不同设计风格的手榴弹纷纷亮相,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设计当中,工程师威廉·米尔斯的产品脱颖而出。

米尔斯1856年出生于英国北部著名的造船中心桑德兰市,这里也是英格兰著名的工业区。作为一名船厂工人的儿子,他在28岁时就拿到了船舶工程师的证书,但是真正让米尔斯声名鹊起的却是在冶金铸造行业——他开设了英国第一家铝制品铸造厂,生产的高尔夫球杆在上流社会颇受追捧。米尔斯在伯明翰和桑德兰开设的两家工厂都具有相当的铸造实力,这对于此后从事手榴弹的生产有着莫大的帮助。

米尔斯的手榴弹结合了比利时的一项专利。在比利时一家军火公司工作的阿尔伯特·德万曾经与比利时陆军上尉利昂·罗兰合作设计过一款手榴弹,然而不幸的是罗兰上尉在1914年11月被德国人俘虏。德万迫切需要有人来继续合作,幸运的是他很快遇到了既是商人又是工程师的米尔斯,两个同样对技术有研究的人一拍即合。

双方合作没过多久就设计出了样品,不过刚开始生产出来的产品测试结果并不理想:1915年1月测试的4个样品有3个延迟了9秒之后才爆炸,并且钢制弹体爆炸后形成的破片数量太少,破片个头太大;另1个样品干脆就成了哑弹。针对出现的问题,首先改进了弹体内的引信结构,提高了发火的可靠性。米尔斯发挥他在冶金和铸造方面的技术优势,把原先需要机械加工的圆柱形钢制弹体改成椭圆形铸铁弹体。这样改进后的新版本生产工艺更简单,破片数量增加,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

米爾斯手榴弹主要由弹体和引信两部分组成。铸铁弹体外观呈椭圆形,外面制有纵横交错的沟槽(横向3条,纵向12条)把弹体分成48瓣,外形看起来更像个菠萝,目的是为了使弹体在爆炸时产生较为均匀的杀伤破片。铸铁弹体底部有一个大型的黄铜质底塞,依靠螺纹与弹体固定在一起,拧开之后可以从这里安装引信。后来根据生产厂家的不同,底塞的材质也不尽相同。弹体上部的中央有击针孔,击针孔两侧铸有两个带插孔的凸耳,用于安装保险销,固定保险握片。击针孔前方有炸药安装孔,用铜质装填塞密封,同样依靠螺纹紧固在弹体上。密封塞的材质也随着生产型号和厂家的改变而有所差别。弹体内装有60g炸药,通常使用的炸药种类在弹体外面用不同颜色的漆来表示:粉红色表示阿芒拿尔炸药或贝利特炸药,绿色表示阿马托炸药。这些都是在20世纪初比较流行的硝铵混合炸药。由于生产厂商不同,米尔斯手榴弹装填其他种类炸药的型号也很常见,但都是以硝酸铵为主体的混合炸药。这类炸药的威力虽然比梯恩梯略低一些,不过用在手榴弹上绰绰有余。

引信是米尔斯手榴弹最关键的部分,其在结构上参考了罗兰的设计。米尔斯引信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引信,安全性好,发火率高。这款引信属于典型的击针发火延期结构,由引信体、保险握片、发火组件、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引信体安装在铸铁弹体中央,外观呈“h”形,为并列的大小两根管状结构。早期的米尔斯引信体采用黄铜材料,两根大小不同的管子是分开加工再组装到一起。后来为了节约成本、简化工艺,引信体改成米尔斯公司更为擅长的铝铸件,两根管子直接一体化铸造,不再单独加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米尔斯手榴弹采用的锌合金材质引信体也延续了相同的一体化铸造工艺。引信体左侧较粗的管子是击针室,上方装有击针簧和一根粗大的钢制击针,下方的空间是发火组件的火帽台安装位置。击针头部开槽,被保险握片头部的叉形缺口卡住向上顶紧,使击针簧呈预压缩状态,为击针提供足够的击发能量。引信体右侧较细的管子是雷管室,容纳发火组件的雷管和导火索。

发火组件是由47mm长的导火索连接起来的火帽台和雷管,火帽台上装有0.22英寸火帽。为了安全起见,平时发火组件单独存放在一个圆形的马口铁盒里,使用前再组装到引信里面。在安全状态下,保险销穿过铸铁弹体上部两个凸耳的插孔将保险握片固定在弹体上。投掷时,一手握紧手榴弹压住保险握片,一手拉出保险销。手榴弹出手之后,保险握片脱离击针卡槽,失去约束的击针在击针簧带动下击发火帽点燃导火索,约5s后,雷管和主装药被引爆。

米尔斯手榴弹采用木制包装箱收纳。包装箱里面分成3格,左右两格各有6枚手榴弹,中间的格子存放的就是装着发火组件的圆形马口铁盒,12枚发火组件被妥善地放置在盒子里的圆形木制插槽中。包装箱里还有一个用来拧紧手榴弹黄铜底塞的特制扳手,不过后来一些底塞的形状有所改变,徒手就可以拧紧。使用前安装发火组件时必须拧开手榴弹的黄铜底塞,仔细检查引信内部的击针、弹簧,准备安装的发火组件也要经过认真检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先捏着发火组件的火帽台装在引信体里较大的击针孔下方,然后轻轻把雷管连同导火索放进旁边的雷管孔里,最后将黄铜底塞拧紧。

值得一提的是,米尔斯手榴弹的雷管都是通用的标准型号,一般都采用6号火雷管,后来的型号也有采用8号火雷管的。发火组件上的0.22英寸火帽也是司空见惯的部件,价钱非常便宜。

米尔斯手榴弹在1915年3月12日法国进行的现场试验中表现相当不错,于是在当年5月被命名为5号米尔斯MKI手榴弹。同年6月,英国陆军部已经发出500万枚米尔斯手榴弹的订单。为了应付这么巨大的合同,米尔斯在伯明翰大桥街又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手榴弹的米尔斯弹药公司,在这里总共制造了大约400万枚手榴弹。其他得到授权的承包商也疯狂提高生产能力,到1915年10月,每周就有30万枚手榴弹交付,比预计的产量多出1倍。

在开始大规模生产之后,米尔斯手榴弹的出厂价基本维持在每枚6先令,这个价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士兵6天的基本收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得一点儿都不假,从一枚小小的手榴弹上同样能体现出来。

米尔斯手榴弹属于典型的防御型手榴弹,弹体厚、质量大,主要依靠破片杀伤有生目标。德国早期的M1913库格尔球形拉发火手榴弹虽然质量高达1kg,但是装药量却只有45g,装填的还是威力较低的黑火药、硝酸钡和高氯酸钾混合装药,爆炸威力自然远逊于米尔斯手榴弹。此后著名的德式长柄手榴弹也采用了大容量的硝铵混合炸药,不过弹体很薄,主要以爆炸冲击波杀伤目标,与米尔斯手榴弹相比算是各有特色。

为了使手榴弹引信点燃后的燃气更容易外泄,改进型米尔斯手榴弹在击针头部开了一道排气槽,于1916年5月被命名为MKII型投入使用。除了没办法扔得太远,比起同一时期的其他手榴弹,米尔斯手榴弹已经足够完美。1916年夏,米尔斯手榴弹更换了一种更结实的底塞,底塞中央内孔带有螺纹,可以在上面拧上一根127mm长的钢棒做尾杆。把尾杆插到李恩菲尔德步枪枪管里,用空包弹能发射到将近90m。这种产品被称为23号(NO.23)手榴弹。不过钢制的尾杆很容易损坏枪膛,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所以1年以后的1917年5月,不带钢制尾杆的36号手榴弹(NO.36)应运而生。可以加装扁平形底塞的36号手榴弹有着很好的闭气效果,配合李恩菲尔德步枪枪口上加装的杯状发射器,射程增大到182m。

这几种米尔斯手榴弹在战争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成为堑壕里不可或缺的武器。4家主要生产商米尔斯公司、米尔斯弹药公司、伯明翰工程公司、怀尔德公司和18家供应零部件承包商开足马力,产量最高时甚至达到了每月260万枚,战争期间共生产了7513万枚米尔斯手榴弹。

实践表明,米尔斯手榴弹爆炸之后的破片飞散毫无规律可言:铸铁弹体在爆炸时一般破碎成较小的弹片,杀伤半径18m,偶尔也会由于铸造的原因出现弹体连片飛得很远的现象,而体积较大的铜质底塞和引信体则是爆炸后最致命的两个部分,其飞得更远。米尔斯手榴弹质量约为0.7kg,普通士兵很难把它扔到杀伤范围之外,哪怕是身强力壮的优秀投弹手也只能扔到27~37m左右。

虽然米尔斯手榴弹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投弹手毕竟要面临更多的危险,因此前线还是倾向于选择身高臂长的士兵作为投弹手。为了避免手榴弹落地后被敌人及时避开或者捡起反投回来,投弹手被告诫要在拉出保险销、弹出保险握片后数到3再投弹。通常每个投弹手身上可以携带10枚米尔斯手榴弹,装在上下并列各5枚的帆布肚兜里挂在胸前。手榴弹装进带兜盖的小口袋之后,再用兜盖上的黄铜按扣固定好,不用担心会在运动中丢失。早期的一些投弹手用的则是一种能装24枚手榴弹的圆桶形军绿色帆布袋,虽然能够携带较多的手榴弹,但其还是不如后来出现的10枚装帆布肚兜受欢迎。这种肚兜穿戴好之后取用方便,质量分布比较均衡,使用者做其他战术动作不受任何影响,也能将双手解放出来操作武器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索姆河战役期间发生了一次最为惊心动魄的手榴弹对决,也可以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米尔斯手榴弹与德国手榴弹的一次大比拼。1916年7月26日至27日夜间,在法国北部一处名为波齐埃斯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得到英军支援的澳大利亚军队同德军开始了一场历时超过12个小时的手榴弹大战。在遭受到德国人的反复炮击之后,澳大利亚士兵们又经受住了德国人装备的各种手榴弹和枪榴弹的攻击。澳大利亚人也用米尔斯手榴弹对几乎近在咫尺的敌人还以颜色,手榴弹消耗非常大,一夜之间就消耗掉了超过1.5万枚米尔斯手榴弹。参战的澳大利亚军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悍勇坚毅的名声再次叫响,而米尔斯手榴弹也在这次战斗中大放异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尔斯手榴弹改进制造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继续在英军中服役,直到1972年才停止生产。

米尔斯手榴弹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超期服役老寿星,在巴基斯坦,米尔斯手榴弹甚至一直生产到1980年代末。而在印度一些反政府武装的地下作坊里,“山寨”米尔斯手榴弹的制造一直在进行着。时至今日,在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热点地区,这种问世已经整整一个世纪的手榴弹依然不时炸响,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醒人们这个老寿星的存在。

编辑/王晓西

猜你喜欢
米尔斯手榴弹雷管
电子雷管在矿业工程爆破中的应用分析
5%的水下奇迹
中非手榴弹竟比可乐便宜
重保龄球
基于炸药力和余容的引信中雷管爆炸气体压力计算
毒蛇和权杖
导爆管雷管网络应用研究
防爆箱试验条件对雷管半爆的影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