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
摘 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兴,乃百业兴之源,农业的发展关乎百姓的生存、关乎百业的发展,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兴水利、除水害,是治国安邦、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农田水利的健全程度是提高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增加我国粮食产量、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
关键词 基层;农田水利;水利建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4.064
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严重、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此分布特点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十分重要。基层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水利建设的基础,是农田水利体系的末梢,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核心。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农田水利新模式,纠正现实中遗留的问题,解决农民的困难,积极促进基层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现状
1.1 基层农田水利的特点
第一,分布地区广泛、总量庞大、需求量大;第二,涉及领域广、业务综合性强;第三,工程项目繁多、发展空间大;第四,国家重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第五,地区差距较大,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六,科技联系程度不紧密,缺乏创新精神;第七,缺乏精通管理、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第八,模式陈旧、效率低下,未形成高效的基层农田水利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效率有待提高;第九,缺乏经费支持,运转困难[1]。
1.2 基层农田水利的发展
我国自古便是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早在农耕文明时期,我国的各项成就便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期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时期的翻车等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发达和古代农业的先进。
农田水利建设是建国以来的一项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可灌溉面积比较狭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该领域的发展,国家支持,兴修水利。1973—1979年国家投入6.7%的基本建设基金,华北平原建设大量机井,井灌溉面积大大增多[2]。
几十年来,我国水库、机电抽水泵、水井等各种规模水利工程均大大增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突出成就。
1.3 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难题
一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维修保养工作有待完善。我国基层农田水利本就是规模小、较简陋、配置过低,加上使用时间较长,容易损坏,效率大打折扣,任其发展下去,将造成产量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二是投入主体是农民,结构有待优化。传统的农民自主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的方式显然已与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现状相脱节。在此环境下,更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三是国家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缺乏实地调研,不能全面地掌握情况。缺乏大量的资金人才支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作进程,人才缺乏不利于创新新型结构。四是结构不完善,不利于运行。在管理问题上,制度不够完善,普遍存在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影响着设备的运行和工程的实施进程[3]。同时,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国家产权制度不规范,多头投资格局无法形成有序的格局,不利于系统统筹规划。前景规划不完善,不利于部门间的统筹。五是员工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工作时长大,缺乏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大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2 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一是可解决灌溉难题、缓解灾情,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二是增加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粮食产量有保障,可以供应内需,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很大程度的主动性。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拉动内需,推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是拉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农业的再生产活动。五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改善局部气候、保持水土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 基层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建议
3.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勇于破旧立新
首先,国家应加快立法,强化支持保障,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地方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条例,上下级应明确各方职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次,使工作流程透明,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和民意反映制度,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管,使群众参与进来,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防止腐败的发生,促进决策的公正合理。再次,从客观实际出发,选取适合的管理模式,使工程顺利进行,解决民众使的需要,实现服务民众的根本目标。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对于旧模式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传统模式注入新活力。最后,采取奖赏制度,根据员工业绩进行奖励,大大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
3.2 建立政府领导、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
针对资金短缺的难题,关键还要靠政府调节,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支持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补贴农业。参照股份制模式,多方融资,放低企业参与的门槛,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动员社会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主体参与其中,促进公益性与经营型结合,使农田水利建设朝着良性方向不断发展[4]。
3.3 合理安排资金
不同项目使用定量资金,出台相关制度进行限制。将用量、用途等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向群众公示,使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避免出现资金滥用、资金用不到位的状况。同时,采取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3.4 加强科技联系密度,实现科技兴农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建设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高校对接,使研究成果更加高效、迅速应用到农业的相关领域。
3.5 建设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来吸引人才。在人才运用方面,应合理布局,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3.6 加大對基层水利发展的重视力度
政府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积极倡导对基层水利建设的支持,政府工作人员相互监督、树立忧患意识,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4 结语
农田水利的完善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大事。只有在政府的引领下,协调好各方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延喜.试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管理策略[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3(3):186,188.
[2]杨钶,程华卫,陈辉.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农业,2012(18):179-180.
[3]杨文彬.瑞安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尹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性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3):34-3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