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锋
摘 要 综述鸡白痢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鸡白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养鸡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鸡白痢;鸡白痢沙门氏菌;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4.042
1 定义
鸡白痢(Pullorosis)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鸡和火鸡。雏鸡和雏火鸡呈急性败血性经过,以肠炎和灰白色下痢为特征;成鸡以局部和慢性感染为特征[1]。本病在养鸡业广泛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也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病原学
鸡白痢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除了对热和消毒剂较敏感外,对干燥、日光、腐败等因素的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腐败变质的污染物及粪便中,该菌可以存活4~8周;在60 ℃的环境下,只需15 min即可将其杀死;一般常规浓度的消毒剂也可使其灭活。
3 流行病学
鸡白痢(Pullorosis)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最易感染鸡,也可感染火鸡、珍珠鸡、鸭、雉鸡、孔雀和鹌鹑等鸟类,患病以及隐性感染的禽类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带菌蛋垂直传播,此外,也可通过带菌鸡的交配和用带菌鸡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时水平传播。部分健康母鸡产下的健康蛋,因环境条件差,健康蛋蛋壳被污染,然后病菌通过蛋壳的气孔进入蛋内,从而成为带菌蛋;有的带菌蛋本身就是由患病的鸡或康复带菌鸡产的,自然就是带菌蛋。带菌蛋孵化后,有的不能孵出形成死胎,有的能够孵出成为病雏鸡,成为传染源,其分泌的排泄物和羽毛中的病菌污染饮水器械、饲料、育雏器以及孵化器等,从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眼结膜传染给同群饲养的其他雏鸡。被传染的小鸡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死亡,耐过的小鸡则终生带毒,长成成年鸡后又生下带菌蛋,如此周而复始的一代代相传,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4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4.1 临床症状
染鸡白痢的鸡年龄不同,临床表现症状也不相同。
4.1.1 雏鸡白痢
雏鸡感染该病,多是由于种蛋污染,潜伏期1周左右,病雏鸡低头缩颈,昏睡,聚成一堆,两翅膀下垂,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虚弱;排泄白色浆糊一样的粪便,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堵塞肛门,肛门发炎,疼痛,排便时常发出唧唧的叫声;喘气,呼吸困难;关节炎,关节肿大,严重者跛行或者瘫痪。
4.1.2 育成鸡白痢
40~80日龄的鸡多发,事实证明,在网上和笼里饲养的鸡比地面养的鸡的发病率低;鸡群的饲养密度大,饲养环境条件较差,饲料营养水平差,营养不均衡等都可引起鸡白痢的发病和死亡。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死亡,死亡没有高峰期,而是每天都有数量不一的鸡死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下痢,病程可达1个月左右,病死率一般为20%左右。
4.1.3 成年鸡白痢
無明显临床症状,多是隐性感染,蛋鸡产蛋高峰达不到最高,且高峰期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死亡率与淘汰率也较高。症状稍明显的可出现精神沉郁,腹泻,拉白色粪便,产卵减少或停止,食欲减退,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垂腹。
4.2 剖检变化
4.2.1 雏鸡白痢
病鸡瘦弱,粪便污染肛门周围羽毛;病死鸡严重脱水,脚趾干枯,眼睛下陷;肾脏、脾脏、肝脏肿大并出血;肝脏表面覆盖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坏死点;肺脏有灰白色结节或坏死;心脏有结节和坏死,心包增厚;盲肠肿大,肠道卡他性炎症;卵黄吸收不完全,其内部物质变化为干酪样或奶油状。
4.2.2 育成鸡白痢
肝脏肿大至原来的数倍,质脆,易碎,其表面被覆盖大小不等的坏死点;脾脏肿大;心肌有黄色坏死灶,心包壁增厚;心脏变圆,形状变形;肌胃有数量不定的黄色坏死灶;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4.2.3 成年鸡白痢
成年母鸡卵巢发育不良,细小;卵巢内无成熟或少量成熟的卵子,卵巢质地改变,卵子呈淡绿色、红色、灰色、褐色,严重者呈铅黑色,内容物为干酪样物质;卵子变性,形态呈不规则状,由卵蒂相连于卵巢;卵子脱落进入腹腔;腹膜炎,腹腔内脏器粘连;产蛋鸡输卵管发炎,里面布满炎性分泌物。
成年公鸡睾丸脓肿、萎缩;输精管肿大,分泌黏稠渗出液。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对病死鸡做出初步诊断,如确诊,则需结合实验室诊断。
5.1 实验室样品采集
全程无菌采集患病或病死禽的发生病变的组织、肺、心脏、脾、肝、脑以及没有吸收完全的卵黄等。成年鸡需要采集输病原学检测方法,按照《沙门氏菌病诊断技术》(NY/SY 568-2005)要求对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将采集的实验室材料研磨并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通过查看菌落的形状,结合药敏试验及生化试验即可准确诊断出沙门氏菌病。该试验可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鸡白痢的病原的诊断检测。
5.2 血清学检测方法
按照《鸡伤寒和鸡白痢诊断技术》(NY/T 536-2002)的规定要求操作。该试验的缺点是无法鉴别诊断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
6 防治措施
防控禽沙门氏菌的根本措施是严防病原菌传入,净化群内病原菌,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及时隔离病禽制度。
6.1 强化卫生检疫和检验制度
通过严格执行卫生检疫和检验制度,可防止污染环境、饮水和饲料,有效消灭传染源。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则需从非疫区引进,并在并群前要隔离观察一定时间,防止引进病原菌。
6.2 定期监测,净化禽群
禽场要对禽群通过实验室检测(全血平板凝集反应)来定期监测,发现阳性或可疑禽,要及时淘汰;对于种鸡要1个月检测一次,每次都要坚决剔除阳性或可疑禽,从而建立健康的种鸡群。
6.3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定期对禽舍和场区进行消毒,严防飞禽和其他牲畜进入场区传播病原菌;可通过浸泡、喷雾的方式消毒种蛋,同时对孵化器、孵化室、孵化场区以及孵化用具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禽,杀灭传染源并切断传播途径。
6.4 强化饲养管理
保证禽舍、育雏室、运动场和场区的清洁卫生,干燥;提高饲料营养水平,保持饲料营养均衡;科学调整饲养密度;强化禽舍的通风换气;保证禽舍的防寒保暖;减少应激因素的产生;及时淘汰或隔离患病禽只。
6.5 预防治疗
可选用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黏杆菌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要注意的是,治愈后的禽可能会长期带毒,散毒,不可以作为种用,同时要严防病菌传染扩散。
参考文献
[1]闫若潜,李桂喜,孙清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南[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