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流派的集大成者。在《韩非子》众多精彩篇章中,《主道》篇主要阐释如何做一名强力的君主。它从君主坚守虚静之道,君主审合刑名之道和君主运用赏罚之道三个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君主如何治理群臣,如何利用自身地位優势掌握权力。《主道》篇对于当今各行业的领导者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韩非子;主道;君主;管理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本名韩非,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韩王之子,师从荀况。韩非子面对战国时期各国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混乱局面,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以法律治理国家,以权术驾驭群臣,维护君主统治的一系列观点学说,其目的就是为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韩非子人生际遇坎坷。在秦国因弹劾上卿姚贾,而遭到姚贾报复,入狱后,李斯忌惮其才能,设计将其毒死。但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却深深影响了秦王,他以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治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思想深刻而超前,洞察人的本性,其法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道,就是君主帝王之道,阐释如何做一名强力的君主。韩非子深刻汲取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内涵,将无为与国家统治,群臣治理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君主统治方法。君主要深刻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充分利用地位优势,权力优势,心理优势。坚守虚静以释放群臣才智,审合刑名以判断群臣功过,运用赏罚以激发群臣士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建设强大国家。
一、君主坚守虚静之道
如何处理好群臣关系是每一代君主必须面对的课题。儒家思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各守其道,各行其是,严守等级秩序,确保社会良性运转。君主仁爱,施行仁政,臣子忠诚,为国为家尽显才能。然而,春秋时期各国连年战乱、君臣间的猜忌与杀戮使孔子的君臣思想无法实现,也间接说明孔子的君臣思想并不适合当时的形式。韩非针对当时的情况,从君主角度出发提出君主要“守道”。所谓“道”,就是一种无形又无所不在的根本,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正确方法,也是统御群臣的“术”。
主道首要就是要坚守虚静。君主的偏好一旦显现,臣子属下便会投其所好。《资治通鉴》中《汉纪三十九》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韩非主张“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所以,君主好恶不外显,才能使群臣表现更为真实。君主去掉个人成见与智巧,群臣便能审慎自律,认真做事。楚庄王初登大位,年纪尚小,楚国政局矛盾重重,人心不稳,爆发了政变。面对复杂形势,他表面上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以静制动、暗中观察。三年后,他对楚国政局、军事和人事了如指掌。他重用伍举、苏从等中正敢谏之臣,撤职了阿谀奉承之辈,发展国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君主坚守虚静不但可以观察辨别群臣,还可以充分激励释放群臣才智。“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主拥有却不将自己的才智谋略和勇力显示出来,才能更加激发群臣才智谋略和勇力,使他们各尽其责,人尽其才,各行其是。君主从中享有威望和赞誉。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韩非子通过强调君主要坚守虚静之道,一方面充分释放群臣才能,另一方面使得君主明辨人才,利用人才,更好的治理国家,这也是真正的为主为君的长久之道。
二、君主审合刑名之道
君主始终处在权力旋涡的中心,他需要谨慎明辨 ,行事稳重,既不要过于轻率又不能过于猜忌。韩非子认为君主要“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谨慎地考核、验证自己的臣子。不表现自己的才智不表露自己的行迹,这样使得臣子无从猜想,从而展示自己真正的想法。君主可以据此审合臣子的行动与言论。
君主要公正的公平的执掌权力,在最高的地位去审合下属,来不得半点心慈手软。与韩非子观点相似马基雅维利,其著作《君主论》中提出,“君主为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有所介意。他比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来的人说来,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是损害个人罢了。”残酷和仁慈是相对的,对贪官污吏残酷就是对广大人民仁慈,对贪官污吏仁慈就是对广大人民残酷。所以,贤明君主避免残酷之名是不可能的。
韩非子提出对权力的掌握最理想的状态是,“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可否认的是,君主时刻面临着被野心家取代的风险。臣子壮大自己的势力,进而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比比皆是。汉献帝被曹丕逼迫禅让退位,北周静帝被杨坚逼迫退位,后周恭帝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被逼退位。韩非子认为要“散其党,收其馀,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就是说君主要时刻审合臣子的行动与言论,剪除其党羽,收押其余孽,关闭其门庭,清除其帮凶,国家就没有了隐患。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独擅其权,不能大权旁落,被人臣操持。臣子把持权力,君主便面临五种壅塞。这五种壅塞使得君主面临失去权位、恩德、控制、英明和部下的风险。君主要时刻保持威严和掌握权力。就像《君主论》说的那样, “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的多。”
三、君主运用赏罚之道
《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中提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制度,就无法成为一个整体,更谈不上富国强兵。韩非子从明确赏罚的规则入手,提出君主要“执其契”“操其符”以符契是否相合来确定赏罚。在这个过程中,君主不宜亲自去谋划考虑,而是充分利用和启发臣子的智慧,让他们提出政见,然后去实施。君主根据他们的政见和行动的效果去衡量臣子的是非功过,进而进行赏罚。如果君主过分插手具体事务,就会使得臣子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如果君主赏罚标准不明晰,就会使得臣子不明确应达到的目标和程度。
对待行赏行罚要态度鲜明。行赏时,暖乎如春雨。行罚时,畏乎如雷霆。君主如果态度不鲜明,赏罚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是有一个原则,君主一定须牢牢掌握,那就是“无偷赏,无赦罚”。意思是说,不能随意奖赏,不能随意免除刑罚。随意赏赐,群臣就日久怠惰,随意除去刑罚,群臣就没有了约束,胡乱作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很宠爱自己的弟弟萧宏。即使知道萧宏藏匿杀人凶手,行为叛逆,梁武帝也没有惩罚他,反而加官晋爵,溺爱纵容。萧宏不但没有感恩哥哥的宠爱,反而胡作非为。后来竟然派杀手刺杀萧衍,意图夺取皇位。事情败露后,忧惧得病而死。事例说明,赏罚不明,赏罚不严,赏罚不均是国家统治,群臣管理过程中的大患。对于臣子的罪过,君主一定要赏罚分明。随意的免除刑罚,不但会给自己带来风险,还会助涨臣子野心,使他们犯下更大错误。韩非子严明的赏罚理论对君主合理治国有重大意义。
韩非子的“主道”思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可是,他超越时代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于权力运行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于当代的各行业的领导者们仍有重要启示意义。“主道”理论启示领导者们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基础和指南,作为领导者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带领团队去赢得胜利。领导者可以不去做,但是不能不懂得。这样才能不被属下蒙蔽,才能更好的判断属下的是非得失。
2、明确自身定位。领导者要摆正自身位置,明确自身的特殊责任。领导者是宏观战略的把握者,要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调整团队配置,激发属下才能,评判属下功过,执行团队纪律上,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具体业务上。
3、正确运用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激励团队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领导者要明确赏罚的标准,严肃赏罚的纪律,不随意给予奖赏,不任意免除处罚。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赏罚制度,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导致团队纪律涣散,人员离心离德。
韩非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法家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为我国历朝历代的君主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韩非子的贡献无疑是伟大的。当然,韩非子和其法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去领会和运用。只有结合实际,汲取法家思想精髓,把“主道”思想与具体管理相结合,不断探求摸索,才能最大程度实现高效管理,取得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里功.韩非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 潘汉典.君主论[M].商务印书馆,2014.
[3] 张群. 试论先秦法家及其历史命运[J].科技展望,2015.25(34).
[4] 陈星.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J]. 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3(27)73-73.
【作者简介】
赵海波,任职于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助理工程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