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慧 蒋定福 杜睿 颜凯利 杨雨婷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手机依赖成为高校大学生需要普遍面对的问题。本论文以嘉兴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现状,了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机依赖 大学生 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0-0034-02
如今正处于信息开放、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在大学校园中,拿着手机的“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根据对嘉兴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样本数据,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准确性,以浙江省嘉兴地区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12份,剔除12份无效问卷,獲得50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中,男大学生有180份,女大学生有320份。
1.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
大学生日使用手机时长的数据显示,1小时以内、1-3小时、4-5小时、6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25%、37%、33%。可见,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普遍较长,有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习惯。在遇到手机没信号时,仅有14%的学生表示不烦躁,而有86%的学生表现得有些心烦,甚至十分烦躁。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的人数已然达到14%。由此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的现象。
2.手机依赖降低学习效率
调查结果显示,在平均45分钟的课程中,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的人数占48%,其中超过20分钟的占14%。在自习过程中,从不会因为手机分心的人数只占11%,而经常因手机无法认真自习的人数高达17%。
为了更好地分析手机依赖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时长与挂科次数以及自习分心频率与挂科次数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形成如下交叉分析表1与表2。
从对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时间、自习专心度与挂科经历的交叉分析中,可以发现,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上课行为、自习行为等学习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大部分大学生无法认真听课、安心自习。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手机依赖程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挂科率越高。
1.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存在矛盾心理
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已是普遍现象,他们的手机活动主要集中在聊天、看视频、看小说、游戏以及学习中。在娱乐活动消耗掉大部分的使用时间后,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且此“学习”更偏向于及时查阅、题目解析等,并非系统性的深度学习。调查显示,高达90%的学生因过多使用手机而影响学习感到后悔,同时又有大部分学生在矛盾中痛并快乐地使用手机进行着娱乐活动,这与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有很大的关系。
2.大学生学习常借助手机易产生思维惰性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学习的时效性与灵活性,基于手机平台的学习方式更为贴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1],进一步产生基于手机平台的学习行为。调查发现,无论是上课使用手机还是自习使用手机的人都不在少数,显然这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不能第一时间摄取知识,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去理解课堂内容,然而,即使在自习时间,大学生们也无法离开手机,这无疑使得学生没办法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取得的成绩也堪忧。
与此同时,帮助学生解题学习的APP不断涌现,表面看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但是这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并且使得大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因此,大学生的成绩和他们本身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手机依赖程度越大,他们的成绩越不理想,呈现反比的趋势。
二、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建议
1.增强高校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所存在的学习环境,也是最适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进行预防和约束的地点。心理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行为的过渡阶段,也是大学生产生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 各大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在该年龄段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产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弱点,在减少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基础上,搭建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制定相应可行的制度,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影响与管理。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氛围、自习氛围。
2.构建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环境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由于现实人际交往时间的压缩而逐渐降低。因此,倡导健康向上的手机使用观、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前提之一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舒适的交流空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感觉寻求倾向的产生,参与到各种精彩的活动中去,进一步解放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对于手机的依赖,并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不再堕入手机“深坑”。
3.建立温暖的家庭氛围,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手机依赖程度。[2]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有效地减少手机依赖这一现象的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关心和问候子女的生活,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适时进行鼓励、引导、教育和监督,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增加幸福感。
4.增强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力
大学生本身处于“心理断乳期”,自尊水平的降低与孤独感的产生极容易使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3]因此,建议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同时,要了解并清楚手机依赖的危害,从而更有目标性地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升自尊水平,降低孤独感,减少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的问题,手机依赖所导致的学习行为的改变已经影响到学生本身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也正遭受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预防与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让大学生不再被手机所绑架,成为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还是需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再结合相应外界约束,二者统筹兼顾,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秋萍,赵慧成.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字教育,2015(3):26-31.
[2]王月琴,张宇.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15(11):868-873.
[3]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牛露颖,周春燕.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15(1):68-73.
[4]崔玉玲,彭美,韩玉莹,黄敏侠.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5(8):1193-1196.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