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7-10-23 09:09吴萌
现代交际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

吴萌

摘要: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的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语言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对学习此专业的学生来讲也是难度所在。全国高校目前已经掀起创新创业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应在教学上创新。赤峰学院文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难度性强,专业性强,在全国各个高校大幅度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以及重新设定培养方案的大背景下,该门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教学方法上研究如何“教”和学生的如何“学”。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0-0027-02

语言学概论是所有语言学科领域的基础性专业课程,它详细介绍了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学科框架,《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等专业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它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实用性等特点。现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中国梦”,旨在建设创业强国、创造大国。精神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个高校目前已经掀起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融入这股洪流。本文旨在研究《语言学概论》中不为学生所理解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上认为比较难教的重点。围绕着改革教学方法、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升此课程的专业性、时效性。使得该课程围绕着高校培养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精神来改革,笔者提供些许革新建议。

一、语言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的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语言学领域的各個分支(语音学,句法学,形态学,语用学,语义学等等)给予了全面的解释,但是也缺乏特别深入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同时也向语言研究提供新的材料、观点和方法。语言学在这股新力量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理论出现了剧烈震荡,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语言学界也活跃起来,汉语研究,特别是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扎实的进展。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等专业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它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整个专业学习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各个高校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听课都有不尽如人意的状态,再加上这个课程本身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必修课有很多交叉点、共通处,其理论性较深,抽象性较强,以至于这门学科成为不好教、不好学的学科。赤峰学院所用上课教材是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该书适用于本科阶段,对语言学体系简单概述,使学生对语言学有了初步认知,但在各个层面上缺乏系统性、具体性,要想扎实夯实语言学基础,深入学习语言学知识就需要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和提升。以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国内对语言学重要性的忽视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顾名思义,这门学科是以面向应用为其特征的。而多年来形成的重基础、重理论和一味跟在西方语言学后面学步的风气和习惯,已经使应用语言学处于口头上不轻视、头脑里不正视的尴尬境地。使得国内的《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自身以学习西方科学通常的一般过程论,也还没有走完引进—消化—吸收—融合的全程,因而水土不服症状时有表现,能够拿出来可以供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指导实践的东西还不够多。目前中国社会新兴很多产业都与语言、汉语相关,比如一些广告词语创意公司、演讲口才培训公司等等,它们的业务技能都要求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精通,那么打好基础,学好语言才是关键。这就显示了学习语言学相关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社会重视经济轻视文化、不理解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凡此种种综合起来,使得语言学领域至今还没有摆脱和整个语言学一样的“冷遇”的命运。

2.多元文化需要语言为纽带

与此同时,中国要快步走向世界,世界急切地要了解中国,中国通往世界的语言之桥,也必然应该越铺越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中文信息处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这些看起来遥远的领域,其实都聚集在文化这个大平台上,与文化有着显性的或隐性的血脉相通的关系。这也就是语言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语言中有文化,文化中也有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笔者认为,机遇已经来到我们面前,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也在急速变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必将空前高涨。作为文化最重要载体的语言文字及其规范,也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创新教师授课方式

《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不光在学生方面,教师自身也需要改进。因为此课比较抽象难懂,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教,怎么教摆在了新时期教师的面前,首先我们来谈专业化的教师形象,教师形象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实践中,遵照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能动地综合、艺术地概括、物化、创造、显现出的一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物我、形神、情理”相融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形象。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专业化的语言教师形象,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造就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形象是教师智慧与才能的升华,是教师人格与价值的象征。教师形象表现为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教师应注重讲台形象,讲台形象是讲解语言学概论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复合能力。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能力,读写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课堂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富有知识性、准确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使得学生听起课来轻松愉快,没有疲劳感,理解明白,没有思维障碍。endprint

2.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目前语言学界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用语言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思路。研究教材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或叫做凭借。因此,研究课文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钻研”的目的是解决到底如何用简单清晰的思路讲给学生听,并且在学生学的过程中给予积极有效的指点和点拨。

那么如何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呢?首先应该从课程体系出发,纵观国际语言学方面的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趋势是,强调学习者自身进行建构式学习以及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变化,以及国内教师教育形势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应该对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反思、改造,抛弃陈旧过时的知识与内容,重新构建一套新型的课程体系。另外,赤峰学院目前在走转型的道路,倡导课程体系应该走实用性、工具性特点之路。那么对于语言学概论,怎样才能培养实用性、实践性的学生呢?众所周知,文学院应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学院毕业的学生的从业方向大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他们毕业上讲台之前,我们教学内容也应该偏向于该就业方面进行,所以我们倡导要将课程内容生活化。在学校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是20世纪课程领域里最具影响的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经影响1920年代我国新学制课程改革。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新课程改革重新倡导语言学教学将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目前赤峰学院所用的《语言学纲要》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蜚声和徐通锵先生编写的教材。该教材编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在全国影响比较大,各高校大多都比较认可该书,但是由于近二十年来,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变化比较快,出现了不少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现在的教材在内容上就显得比较陈旧、老化,许多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都没有反映出来。其次,由于现在的教材是在原讲课提纲基础上写出来的,虽然比较精炼、简明扼要,但却不利于成人学生自学。多少会给学生带来畏难情绪。因此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激发积极的学习动力,可以使学习成为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保证学习的最佳效果。激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动机需要调动。目前我校正在转型阶段,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更注重实践、实用知识。掌握经验性及实效性的技术也是现今时代所要求的,那么为了能够毕业后符合中小学教师规范的标准,学生们就要配合老师,无论是教师上课,还是学生学习,都要紧密围绕着这一目的进行。从而这就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动机。通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通过树立远期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内部需要与外部压力互相结合发展动机。

其次,兴趣的调动。由需要产生间接兴趣,由选择产生直接兴趣,由审美产生乐趣。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兴趣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语言学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师生平等对话,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还是师生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互相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语言学课程资源。语言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喜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各种广告标语等等。

四、结语

我国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概念时应该也具有创新性。目前高校制定的培养方式侧重于培养实用性、实践性人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尤其是汉民族语言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也不是单纯的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我们要将其这一特性与现行培养实践性人才结合在一起,让《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此文希望能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参考文献:

[1]黃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荷华.语文教师发展与聚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戴庆夏.应用语言学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创新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