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高西沟村窑洞保护利用初探

2017-10-23 07:50王璐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乡村旅游

王璐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高西沟村及其窑洞概况,阐述了窑洞民居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窑洞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工匠队伍的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窑洞的活态化展示及利用。希望本文对米脂地区乃至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民居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西沟村;窑洞民居;乡村旅游;保护利用

一、高西沟村及其窑洞概况

1、高西沟村自然地理概况

高西沟村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位于无定河东岸的山沟里,处于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全村约有126户,总面积4平方公里。

2、高西沟村窑洞分布概况

地处黄土高原的高西沟村,仍以窑洞这一陕北特有的民居建筑为主要居住形式。据村长介绍,村内窑洞民居约有一百多座,整体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山腰,时代贯穿明清至近现代,旧窑洞与现代窑洞并存,除个别旧窑洞保留原有形态,多数窑洞因村民适应现代生活,在外部形态或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

3、高西沟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高西沟村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一处普通的窑洞村落,无论是在地理地貌、建筑形态、还是生产生活方式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而高西沟村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也使得该村在窑洞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1)良好的生态环境.高西沟被誉为是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一面旗帜,在解放后“农业学大寨”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时,高西沟人却主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经历几代人的水土治理,全村以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为重点进行建设,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已于2006年被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良好的村落生态环境为窑洞民居的整体保护利用以及米脂窑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背景环境。

(2)有力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是国家旅游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米脂县有九村入选,高西沟村是其中之一。这一项目是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的。这一举措,为高西沟村开展乡村旅游,村内多种业态开发、窑洞民居活态化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再加上高西沟村入选“陕西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这也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城乡规划法》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加快编制、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作为村落发展和管理的科学指导。

(3)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兴起。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周边县城、榆林市区,甚至山西、内蒙、宁夏等地的游客也前来旅游度假。自2009年,高西沟村开始发展家庭旅游,村民提供农家乐接待服务,收入明显增加。截止2012年,全村共有接待能力的旅游接待户有64户,占全村的80%,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全村人均纯收入達到约2万元。在旅游管理方面,高西沟村以“民管民办民收益”为原则,充分调动了全村的积极性。另外村内成立有旅游合作社,为接待户设置统一标准并进行监督和定期培训,全村的旅游接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收入的增加,反过来更促进了村民对于旧窑洞以及村内环境保护的投入。

(4)便利的旅游线路。另外,旅游线路的完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高西沟村距210国道10公里,距离包(头)—西(安)铁路线8公里,交通便利,通信设施良好。再加上高西沟村的生态旅游已经与杨家沟革命旧址、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形成旅游线路,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存在协同开发的可能性。

4、高西沟村窑洞保存利用现状

结合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查以及与村内住户访谈,笔者认为高西沟村现存窑洞有一些处于原状展示状态,配有简单的说明牌,内部基本空置;大部分窑洞仍在使用中,个别窑洞经改造后作为村内办公场所,如村委会、警务室等,其他基本继续作为民居使用,以中老年人居多。为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窑洞内部的用电、照明、通信、卫生设施基本得到了完善。窑洞改造均为自发行为,未经专业人员指导,再加上家庭状况差异,窑洞的维修程度和材料使用存在明显差异。有些窑洞改用砖石砌筑,部分表面铺有瓷砖,门窗改为铝合金材质并加装玻璃,新建水厕,窑洞前地面用砖重新铺装。部分窑洞外立面未产生较大变化,仅内部增添现代化电器设施。尚在使用中的窑洞民居,其风貌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影响。

二、高西沟村窑洞民居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村落空心化加速窑洞破败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已成为中国村镇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多是因进城务工或子女上学迁入县城或市区,村内留下的基本是老年人,村落空巢化日趋加剧。以窑洞为主要民居形式的高西沟村也不可避免,调研过程中这种感觉尤其明显。窑洞空置、坍塌相当严重,废弃后窑洞的破败损毁更为迅速,有些已成为危房。

2、窑洞的展示方式较为单一

窑洞民居的原址保存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高西沟村对于旧窑洞的保护倾向于标本化、静态化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缺乏居民、村落与窑洞的互动性体现。另外从窑洞可反映出人们适应、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与窑洞密切相关的剪纸、窗花等非物质技艺及表现形式,再加上窑洞体现出的陕北人民吃苦耐劳精神,这些丰富的窑洞文化内涵有着较大的展示潜力,亟需采用多样化的展示策略以增强窑洞文化的可读性。

3、窑洞保护缺乏专项资金及专业工匠

目前村内缺乏专业的修窑工匠队伍,窑洞维修也未设置专项资金,自发、自费的维修,一方面给窑洞增添了突兀的现代化装饰——水泥墙面、外贴瓷片,致使旧窑洞风貌逐渐消失,传统味道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较高的修窑成本使得一些人选择放弃破旧的窑洞而选择城市的楼房,而年纪较大,财力相对有限的村民只能继续在危房中生活。

三、高西沟村窑洞保护利用策略分析endprint

1、工匠队伍的建立

对窑洞的保护与发展应关注窑洞技艺的传承,以及修窑工匠队伍的建立。目前米脂老窑洞建造艺术已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工匠队伍尚未得到建立。笔者认为应对高西沟村修窑工匠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及时公布,研究、出台对这类传承人的奖励或资助办法。另外,修建窑洞这一技艺大多为口授相传,应尽快完善口述史档案。并利用保存狀况较差或已用于展示陈列的窑洞民居,建立修窑技艺传习所,培养窑洞保护维修的传承人。

2、资金来源多元化

窑洞的保护维修成本较高,由村民完全自费或全部由财政拨款,可操作性较差。结合地方实际,笔者认为,可采用“地方政府补贴+村委会+村民自费+个人/集体认领”方法。其中,村委会可以拿出部分集体收入,用于奖励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及窑洞保护有突出贡献者;而“认领制度”主要针对旅游者,游客可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认领窑洞,投入的资金用于窑洞保护、维修、经营,与此对应的是游客可享有免费住宿或定期担任主人,参与窑洞经营管理的权利,既能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也使得资金的来源更为多样。同时,也能吸引因进城务工而背井离乡的村民,主动返乡建设家园。

3、窑洞的活态化展示及利用

保护传统窑洞村落并非原封不动。只有传统村落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宜于人居,人们生活其中感到舒适方便,人们才会愿意回归窑洞,并自觉保护,窑洞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但也应注意不能改变原有窑洞聚落格局、尺度和建筑外墙的历史真实性。除此之外,一方面吸收传统窑洞民居的建筑布局、窑洞建筑技艺、装饰工艺等,提炼其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得以保留和创新;另一方面窑洞本身就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民族精神的代名词,将窑洞赋予文化的内涵,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时,将其打造为地方的文化名片,既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又能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重塑米脂文化县品牌。

四、结论与展望

窑洞作为文化遗产,既是一项文化资源,同时也可转化为经济资源,促进米脂窑洞文化同现代生活的联系,鼓励自我造血,发掘自身传承的内在活力,有利于加快推动陕北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

另外,笔者也认识到,窑洞民居村落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不存在一种随时套用的万能模板。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陕北地区窑洞民居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 中国乡土建筑之现状——陈志华教授访谈录[J]. 中国名城, 2010(4)53-56.

[2] 张雁冰. 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调查[J]. 陕西水利, 2003(5)24-25.

[3] 林道果. 乡村旅游导向下陕北砖石窑洞民居的更新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4] 米脂县政府网 http://www.mizhi.gov.cn/info/1735/8274.htm.

[5] 张红环,陈丽华.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与环境[J]. 安徽建筑,2009(3)23-24.

【作者简介】

王 璐(199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文化遗产管理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乡村旅游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