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清朝末年,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英汉双语教学便开始发展。双语教学对培养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正符合清政府意图通过洋务学堂,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从而改变自己积贫积弱的局面的要求。那么,双语教学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双语教学到底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考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必然的。
关键词:清末民初 英汉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29-01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迎来了新的文化激流。在这个文化大碰撞的时代,我国教育史上便出现了新式学校——外国语文学校。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它们除了使用汉语教学还使用英语教学。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它不仅能使学校培养一大批通晓西方语言、文字、文化和科技的双语人才,而且有利于中西方各方面的交流。那个时代的双语教学对当今许多学校的影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一、清末民初英汉双语教学的演变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先进的理念、教育和科技。英国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隶属于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国,英语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上最为通行的语言。同时,清政府官员和希望救国图存的仁人志士们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语言。于是,英汉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当然,无论是清政府开设的洋务学堂还是从西方引进的教会学校,它们在充分运用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汉语的教学。英汉双语教学相辅相成,并在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良好地发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清政府的改革者们,自然,这个思想也贯穿洋务新式学堂的体制。洋务派主张“非育才不能图存”,把对西方语言的学习看成重中之重。于是,便创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此后,外语学校的发展势头迅猛,大概有30所外语学校相继成立,并且这些学校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学习西方的文化、军事而生。诚然,要全面学习和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通晓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英汉双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洋务派在1987年聘请美国学者丁家立作为总教习,大力传播西方文明,光绪皇帝则为了体现“中西并重”的思想,聘请丁韪良做总教习。同样达到传播文明与交流文明的作用。
与此同时,教会学校的英汉双语教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國,他们看到了中国的贫与弱,并且希望通过传播西方文化而改变中国的现状,因此在中国兴办了各种各样的学校。这些学校的主要课程还是学习西方的文明,当然这对双语教学又有了要求。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开放,中外的交流更加频繁,生活习惯、商业规则都相互碰撞。这时,双语教学显得格外的重要。为了适应需求,就必须大力加强对英汉双语教学的重视。于是,教会学校为满足需求便创立了很多英汉双语教学学校,例如:福建福州英华学院、圣约翰大学等。于是,英汉双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蒸蒸日上。
二、清末民初英汉双语教学的效果
英汉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学习西方文明。那么,首先双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学生通过专门学校的学习,四年之后,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读写能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都大幅度提高,汉语能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学生在中国学习之后通过考核出国留学,进一步学习西方科技。
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的时候,他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宽,思想得到了解放。在被打开国门之前,国人是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曾一度认为本国的文明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缺的。泱泱天朝,怎能学习其他小国的文明?他们的态度是傲慢的。打开国门之后,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他们认识到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强大,从而不再拘泥于本国文化。虚心主动地去学习西方语言,并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林中,让自己成长为为祖国崛起而努力的一分子。其中,容闳便是代表。
英汉双语教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学术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经验。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能够接触到外国的学术研究,以便于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中国名人录》便很好地反映了双语教学的优势。据它记载其中的名人大多毕业于英汉双语教学学校,并对中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京师同文馆作为第一所新式学堂,它的作用当然也是不可小觑的。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在军事方面,它的成就都是巨大的。综上,英汉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结语
此次考究的社会背景是清末民初,主要论述了英汉双语教学的起源和发展,在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运用英汉双语教学的各种各样的学校,它们在时代的漩涡里发展。最后论述了英汉双语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两大点:1,对学生的影响;2,对后世的影响。综上,形成本文。
参考文献:
[1]王华.英汉双语教学与母语文化缺失现状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85.
[2]宋丽萍.清代中国英语教育及其当代启示[J].兰台世界,2013(19):133-134.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