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职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2017-10-23 05:42江映瑜
速读·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职校普通话素质

为了解学生的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和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对多个合作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

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和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的回访了解到,许多用人企业对职业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些将毕业的孩子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左右,许多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他们进入社会后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眼高手低,适应力差,没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职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分工十分精细,技术含量要求一般不高,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习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隐性”素质,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等传统衡量标准逐渐退居次要位置。面对企业的高负荷工作,许多实习学生都叫累,不能坚持下去。而那些在校时担任学生干部,综合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质较好的毕业生,往往能坚持下来,并且在企业得到较好发展。

这些都促使我思考: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怎么教,如何根据企业对员工各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为了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我们职校老师要从一入校开始就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找对自己的位置,为他们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作好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准备。

何为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不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什么成就;一个企业缺少職业素质好的员工,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个国家,如果国民欠缺职业素质,那么这个国家谈何强大。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它有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职业素质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文化等素质,比较容易获得和发展,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但是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的“隐性”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难以改变。为什么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优秀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却有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工作呢?那是因为在我们的企业里,员工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处于企业生产一线的职校毕业生来说,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他们干好工作、立足社会关键素质。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我该怎样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普通话教学的第一课,往往需要介绍学习普通话对中职学生的作用意义,我会在实施“5+1”时讲述汽修专业08级王园的故事。王园曾说,因为老师要求上课必须用普通话,培养了他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特长,在学校担任了校广播站播音员。毕业后参加一次行业演讲比赛,他“不小心”得了冠军,回来后便被破格提拔,由生产线调到生产技术研发部,待遇收入、职业生涯与个人价值均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个故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好普通话的积极性。

每次课前,我会结合语文课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感恩、励志、大爱等内容的短片,要求学生在观看时作好笔记,观后写作发言提纲,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加分作为鼓励。学生通常比较踊跃,有时还会出现观点对立,互不相让的辩论态势,这些训练非常实地强化了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深受学生喜欢。

如此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将文学熏陶与育人有机结合,将语文能力训练与育人有机结合,做到了形式多样,学生乐学、乐接受,取得了理想的素质教育效果。

二、走进企业实践,不与企业需求脱节

要成为一个称职的职教工作者,特别是一个专业教师,我以为我们老师还需要多走出去,才能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有哪些知识能力要求,才能在教学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实用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达到零距离就业,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需要,不需要经过再培训才能上岗。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须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自己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的。过去的中专侧重理论教学,现在的中职教育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为了完成职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职校教师必须走进企业实践,认真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业务范围、运作方式;学习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行业标准等基本情况。

企业人事部门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的学生:技术好、品行好的,我们重用;技术不太好、品行好的,我们培养使用;技术好、品行不好的,我们限制使用;技术不好、品行也不好的,我们不用。现在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要求比较高。而这些品质恰恰是我们学生缺乏的。通过企业实践,增进校企交流,让学校了解企业希望学校提供怎样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不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出与企业对口的学生,应该是一种校企双赢的结果。

对职业教育而言,从校园文化到每位教师的言行,从文化课到专业课,从学校实训到企业实习,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阵地。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对职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每一个职校生的进步、成长,需要学校、企业和职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作者简介:

江映瑜(1971.11—),女,重庆人,重庆市工业学校高级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校普通话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