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要:人文交流是中国-缅甸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共外交视角探讨推进中缅人文交流的意义与对策,旨在拓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人文交流的研究视角和促进中缅人文交流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公共外交 中缅人文交流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09-02
缅甸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在中缅边境云南段1997公里的边境线上,有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等跨境民族跨居中缅两国,“一街跨两国、一寨跨两国”的情况普遍存在,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长期以来两国人民以“胞波”(兄弟)相称。中缅两国自1950年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发展与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缅甸是中国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地区的陆海连接点国家,是当前中国实施两洋战略的必经之道。“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后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推动力。”[1]鉴于缅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进中缅人文交流是顺应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中国自2000后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上有了突破,中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中英、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实现重大进展,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外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就目前情况看,中缅两国的人文交流虽然有所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加强两国的人文交流,这是中缅两国增信释疑、促进睦邻友好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公共外交理论概述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一词最早由塔夫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1965年在该学院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时提出的。[2]在美国,称之为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在英国被称为文化外交(Culture Diplomacy),在中国过去常常被称为“国际交流”。当下人们对公共外交一词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韩方明在《公共外交概论》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的实现。其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塑造国际合法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3]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表现本国的国际形象。公共外交的实质是公众参与的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4]
二、中缅人文交流的研究意义
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和方式相比传统外交要多元化,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框架下加强中缅人文交流的全面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使其得到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对外发展有著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中缅两国经贸发展、深化两国互信、维护海洋通道及地区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中缅人文交流是当前两国加强相互沟通、加深相互理解、增强互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创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同时也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解决这一地区存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强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发展生态文明以及推进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中缅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中缅人文交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自中缅两国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原来的边境贸易,扩大到水电、矿业、林业、电信、农业、医药、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高级官员互访和民间交流也日益频繁。近年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缅交流与合作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成果如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任佳的《构建南方丝绸之路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印孟缅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陈利君的《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前景与对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对四国贸易的影响》。以上论文重点讨论了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意义、基础与条件、问题与障碍以及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虽然目前国内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孟中印缅人文交流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中缅人文交流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但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文交流放在更高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自“公共外交”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已经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外交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新时期拓展外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我们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公共外交理论为支撑,系统研究中缅人文交流问题,进一步推进中缅人文交流事业,以下是关于推进中缅人文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1)确立中缅人文交流研究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中缅人文交流,让其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战略。
(2)明确中缅人文交流研究的基本思路:认真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对中缅人文交流的历史、意义、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推进中缅人文交流的主要障碍,在公共外交理论视域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缅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与实施路径。
(3)明晰中缅人文交流研究的重点:中缅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中缅人文交流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中缅人文交流与边疆稳定的关系、中缅人文交流与跨境民族民族的关系、中缅人文交流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建立健全中缅两国人文交流机制是重点突破的理论问题。
(4)突破中缅人文交流的难点:由于中缅两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如何突破两国体制和意识形态障碍,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文交流长效机制以及健全人文交流服务体系和评估机制是今后题研究的难点。
(5)拓展中缅人文交流的路径:全面加强与缅甸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人才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6)加强中缅人文交流研究的学术研究:从宏观层面上,今后的研究应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外交、管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典型经验分析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微观层面上,在全面了解中缅人文交流历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缅人文交流的发展过程;深入挖掘中缅两国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为发展中缅人文交流事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5):119.
[2]贾付强.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苏联公共外交[J].俄罗斯研究,2013(1):167.
[3]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赵启正.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J].公共外交季刊,2010(1):15.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