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不同级别幼儿园中儿童行为问题的差异性分析

2017-10-23 18:36王芳黄迎蔡文秀
上海预防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黄浦区肥胖率腰围

王芳+黄迎+蔡文秀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成年人2007—2013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的流行趋势。

方法对黄浦区2007年、2010年、2013年3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中4 512名18~69岁样本人群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结果3次监测标化超重率分别为17.17%,18.35%和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监测标化肥胖率分别为8.09%,7.12%和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次监测标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4.68%,27.13%和2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2007—2013年,超重率没有显著变化(2010年与2007年相比,OR=0.97,P>0.05;2013年与2007年相比,OR=0.88,P>0.05)。2013年与2007年相比,肥胖率明显下降(OR=0.62,P<0.01),而中心性肥胖率上升(OR=1.68,P<0.01)。

结论[JP2]2007—2013年,黄浦区18~69岁成年人的超重率变化趋势不明显,肥胖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心性肥胖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成年人 中图分类号: R 195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central obesity among the adults in Huangpu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3.

MethodsWith a total of 4 512 men and women aged 1869, their data on three continuous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risk factors surveys(2007, 2010, 2013) were analyzed in Huangpu District.

ResultsThe standardized overweight rates in the 3 surveys were 17.17%, 18.35% and 19.44% respectively which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hree surveys showed the standardized obesity rates were 8.09%, 7.12% and 5.06% respectively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hree surveys indicated the standardized central obesity rates were 24.68%, 27.13% and 28.23% respectively which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overweight prevalence had no linear trends from 2007 to 2013.[JP2]Compared with the prevalence in 2007,the obesity prevalence in 2013 was declined statistically(OR=0.62, P<0.01); [JP]the central obesity prevalence in 2013 was increased statistically(OR=1.68,P<0.01).

ConclusionFrom 2007 to 2013, the change in the trends in overweight prevalence in Huangpu is not obvious and the obes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central obesity year by year.

Keywords: overweight;obesity;central obesity;adults

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肥胖已成为受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是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脑卒中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1]。我国肥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2—2009年,超重率从16.4%上升到22.8%,肥胖率从3.9%上升到7.1%[2]。黄浦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和自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为了解黄浦区的肥胖流行趋势,对黄浦区2007年、2010年和2013年3次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的成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资料进行分析,为今后黄浦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分析数据来源于2007、2010和2013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慢性病监测工作中的黄浦区数据。每次监测

以在黄浦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为样本人群,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次抽取街道、居委/居民小组、家庭户,每个家庭户根据KISH表抽取1人,2007年调查对象年龄为15~69周岁(包括15和69岁),2010年与2013年无年龄限制。本次研究选取18~69岁年龄段资料进行分析。endprint

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kg)/身高(m)2。

BMI<18.5为低体质量,BMI≥18.5且<24.0为体质量正常,BMI≥24.0且<28为超重,BMI≥28.0为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为中心性肥胖[3]。

1.2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的标化采用中国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7年、2010年和2013年3次监测中,年龄为18~69岁的样本人群分别为1 568、1 369、1 575人(表1)。2007年样本人群平均年龄为(51.04±11.20)岁,其中男性为(51.92±10.50)岁,女性为(49.53±12.20)岁;2010年样本人群平均年龄为(48.31±13.50)岁,其中男性为(48.35±13.13)岁,女性为(48.26±13.91)岁;2013年样本人群平均年龄为(51.94±12.90)岁,其中男性为(52.52±11.85)岁,女性为(51.04±14.33)岁。3次监测人口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39.44,P<0.01;年龄χ2=144.25,P<0.01)。

2.2超重和肥胖情况

3次监测18~69岁居民的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P=0.26),logistic回归显示,超重率没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2010年与2007年相比,OR=0.97,P=0.69;2013年与2007年相比,OR=0.88,P=0.11)。3次监测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χ2=2.96,P=0.23;女性:χ2=0.68,P=0.71)。2007年和2013年男性超重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0.01;χ2=14.61,P<0.01),2010年男、女性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见表2。

3次监测18~69岁居民的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013年与2007年比较,肥胖率随时间有下降趋势(OR=0.62,P<0.01)。3次监测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χ2=2.62,P=0.27;女性:χ2=3.68,P=0.16)。各次监测男性与女性的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年:χ2=0.03,P=0.86;2010年:χ2=2.47,P=0.12;2013年:χ2=2.60,P=0.11),见表3。

2.3中心性肥胖

3次监测18~69岁居民的中心性肥胖率(χ2=5.32,P=0.07)、男性和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男性:χ2=4.61,P=0.10;女性:χ2=3.68,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013年与2007年比较,中心性肥胖率随时间有上升趋势(OR=1.68,P<0.01)。各次监测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χ2=11.37,P<0.01;2010年:χ2=29.29,P<0.01;2013年:χ2=20.73,P<0.01),见表4。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自1980年以来,世界肥胖的人数增长了近1倍。2008年,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5%的人超重,11%的人肥胖,预防和控制肥胖成为全球刻不容缓的任务。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经历了全国最快的经济发展,1992—1998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4],男性超重率从19.9%上升到35.2%,女性超重率从25.8%增加到35.9%;男性肥胖率从1.3%上升到2.1%,女性肥胖率从2.4%增加到5.5%。因而重视和研究肥胖的流行在上海也势在必行。

上海2007—2008年的调查显示,20~74岁人群的超重率为33.0%(男性39.0%,女性26.7%),肥胖率为10.4%(男性12.6%,女性8.0%),中心性肥胖率为22.4%(男性27.3%,女性17.1%)[5];本研究200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8~69岁人群的超重率为17.17%(男性20.19%,女性15.05%),肥胖率为8.09%(男性7.89%,女性8.20%),中心性肥胖率为24.68%(男性28.82%,女性21.31%),黄浦区男、女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上海市水平,而中心性肥胖率却高于上海市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年龄段选择有差异,本研究人群的年龄较年轻一些,还有可能是社区选择存在差异,上海市的调查包括农村和郊区,而黄浦区为中心城区。2011年的调查显示,城镇化程度不同的地区超重和肥胖存在差别,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BMI更高[6];而中国2002年时的营养调查显示是城市高于农村[7],说明10年间城市和农村居民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BMI分布也发生了转变。

本次分析表明,2007—2013年,肥胖率有降低的趋势,超重率明显高于肥胖率,但是近年来变化趋势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各种危害已经日益被大家所认识,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希望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体质量;另外,中心城区资源丰富,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比较广泛,各种健身器材也比较普遍,方便了居民参与更多的锻炼活动。本次分析显示,男性45~59岁年龄段超重率较高,而女性60~69岁年龄段肥胖率较高,提示这2个年龄段人群都应加强体力活动,女性可以降低肥胖对其造成的危害,男性可以延缓超重率和肥胖率的上升速度。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对BMI 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率高于肥胖率,且2007—2013年中心性肥胖率有上升的趋势,說明与BMI比较起来,中心性肥胖还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女性腰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男性以45~59岁年龄段中心性肥胖率最高。随着中心性肥胖率的上升,其带来的潜在健康危害也会日益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

[2]YANG X G,ZHAI F Y,PIAO J H,et al.Survey report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nutrition[J].Chin Sci Tech Ach,2010,11(1):57.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510.

[4]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5]HOU X H,LIU Y,LU H J,et al.Tenyear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central obesity among the Chinese adults in urban Shanghai,19982007comparison of two crosssectional surveys[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0641072.

[6]TIAN X Y,ZHAO G M,LI Y H,et al.Overweight and obesity difference of Chinese popu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levels[J].J Rural Health,2014,30(1):101112.

[7]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收稿日期:201707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浦区肥胖率腰围
“三会”制度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图景
上海黄浦区一幼儿园门口设彩色斑马线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佩戴腰围要注意什么
浅谈派出所调解工作开展问题研究
腰围佩戴有讲究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公众参与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