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忠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文循环的改变导致水路径的变化,传统雨洪管理理念以快排为主,雨水径流被快速排出城市,造成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管道排水设施存在短板,城市内涝现象也频繁发生,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很多,城市开发、排水理念、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影响相互交错,加之气象灾害等原因,给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
管网改造困难
对已建城市的雨水管网进行改造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困惑之一。改革开放至今,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的全覆盖,由于管网设计经验及计算均从苏联模式而来,将寒冷地区的计算经验用在大部分处于温热气候的中国,导致采用的管道排水设计标准偏低,且已成事实。
排水管网是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通常是在城市开发建设前期的“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阶段,已将开发土地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煤气(天然氣)、排雨水、排污水等市政管线设施建设工作完成。而我国的排水管渠系统基本以重力流为主,敷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类市政管线,因此,在已建城市区域的地下管线中,雨水排水管通常都敷设较深。如果仅仅通过扩大雨水管道管径的方式将其设计标准提高,则需要重新对雨水管道进行核算及敷设,要对城市道路或场地进行二次开挖,工程投资较大,施工期间也会直接影响城市局部区域的日常生活和交通环境等。更重要的是在地下有限的空间内,一条雨水管线的改动很有可能牵连其他管线也随之改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必将增加建成区管道提标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成本。
针对新建城区,可通过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来增加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建成区、旧城区,能否承受因提标而引起的工程投资的重负,是必须进行深思熟虑的现实问题。可见,仅通过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来防治城市内涝不但投资巨大、实施困难,且成效不一定显著。
转变雨洪管理理念
针对我国城市的雨涝问题,目前多是通过修建排水管网、泵站等“灰色”排水工程来解决。这种传统的做法使得城市的大部分降雨以快速排出为目标进入河道,不能滞蓄下渗。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内具有调蓄雨水、调节径流的湖泊、洼地、沟塘等被城市建设用地挤占;蓄水坑塘骤减,硬化路面增大,可渗水地面面积逐渐减少,由此导致雨水地表产流系数增大,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化改变了地表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影响雨水滞留、下渗和蒸发等环节,改变了水环境的自然循环,更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雨水径流污染、雨水资源流失等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平衡。
此外,我国对待城市雨水的态度基本上是把它当作一种“废水”尽快排放,一方面将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雨水面源污染对接受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面对城市内涝问题愈演愈烈,地下管网改造难度大、城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时,我们需要转变对待雨水的传统观念,将对雨水的控制从单纯采用工程措施,只注重“快排”的观念基础上,开拓出雨洪生态化管理的新途径,将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内蓄”在城市内部,实现雨水的排洪、减涝与集蓄、利用的结合,达到既控制雨洪、缓解内涝、改善环境的目的,又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生态环境的问题。最终走出一条雨洪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重利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城市新老城区已发展区与未来发展区在拼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局部的城市洼地。连同立体交通中的下穿涵洞、铁路桥、公路桥以及地下空间等设施,都成为城市排水体系中的“盲区”与“死角”。仅靠“重力流”模式的排水管网和设置排水泵站的做法,在遭遇极端天气时,排水河道高水位或周边区域排水不畅时,往往是城市内涝的易发区。如北京近年来多次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加强重点地段的排涝能力,但仍不能满足强降雨时的排水要求,以致多次发生大面积积水。在城市低洼易涝地区采用提高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增设泵站、建设调蓄池等工程措施,如果缺乏对其致涝原因的甄别和有针对性的区域化、整体化、系统化考虑,不仅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也难以短时间内对城市内涝实现有效控制。
面对种种困难,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正视城市内涝这一灾害,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首先,应对城市易涝地区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开展内涝灾害的风险等级评估和区划,为制定应急处置机制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性信息。然后,有效调集政府与社会各相关方面的资源,开展内涝灾害的监测预警、政府防灾减灾的应急决策与实施、公众的防灾意识教育等一系列防灾应急制度的建设,达到在城市极端降雨的灾害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内涝的灾害损失、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使我们在内涝灾害面前能够实现“提前预警、有效避险、科学调度、妥善安置、平安度险”的防灾减灾目的。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就排水论排水,就管道论管道。排水防涝规划和很多专业规划相关,要做好河道、管网、道路、绿化等多专业的协调衔接,协调城市排水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关系。如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规划要考虑雨水排水的出路,城市竖向设计和道路竖向设计要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和雨水的综合利用,城市绿地规划要考虑接纳附近的雨水。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不仅要考虑管网,还要考虑设计降雨、地表、河道等要素,多专业协调联动,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才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根本出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