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放手
——德育的新理念
■王 琴
“放”,对学生教育而言,就是放开、放下、放手。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有时需要“放”,该怎样放呢?
案例:自由活动时,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区域。张玮琦挑了一本图画书《聪明的一休》,李艳萍挑了一本图画书《司马光砸缸》。转眼间,张玮琦伸手就抢李艳萍的书,李艳萍不肯示弱,一把夺回。于是,张玮琦来到我身边。“老师,我要看书,李艳萍不让。”一副特别委屈的样子。“李艳萍真的不让你看书吗?如果不是这回事呢?”“你去帮我向她要吗!我很想看她手里的《司马光砸缸》。”他见“告状”这一套不行,便来软的一套。“为什么不自己想办法呢?老师相信你,你肯定能想出一个让李艳萍满意的好办法。”张玮琦马上回到李艳萍身边,心平气和地说:“李艳萍,我们两人换书看,好吗?”“我不换,你挑的那本《聪明的一休》,我已看过好几遍了。”“那我们一起看《司马光砸缸》,行吗?”“那好吧!来吧!”结果,两人坐到一块,小脑袋贴着小脑袋,边看边说:“司马光搬来石头,对着缸,用力一砸……”。
反思:人在社会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际交往,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人,为了使他们的将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良性交往能力。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已经有了与同伴玩耍、游戏等交往的心理需求。但他们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诸如自我意识太强,不能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主动交往,不能巧妙地向同伴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合作精神,不知道怎样与同伴合作,甚至与同伴发生冲突和矛盾。案例中的张玮琦根本没有考虑同伴李艳萍的感受。针对这种状况,老师采取的方法是“放”,并与张玮琦耐心对话,通过对话表达态度。张玮琦从对话中感悟到老师的态度后,便用切实可行的做法赢得同伴李艳萍的认可,形成了两人一起看《司马光砸缸》的皆大欢喜的局面。老师的“放”,给了张玮琦与同伴良性交往的机会,让张玮琦找到了良性交往的办法。由此可见,学生的良性交往,很大程度需要老师放手让学生与同伴交往。
案例:金苗苗在家娇生惯养午饭也不愿意自己吃,我故意站在较远的地方,不到她身边,她朝我看,我索性转过身去不理睬她,我就是要让她觉得:老师对她放手了,不再管她了,她必须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自己的饭自己吃。也许是饭菜的味道诱人,也许是饥饿难挨,她终于端起饭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其他人为她竖大拇指,给她贴笑脸画。
反思: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实施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首要任务。生活自理能力,即在生活中能做到自我保护、自我料理、自我照顾。这种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对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位教师义不容辞。学生都有一双手,要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有了自信心、责任感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应该面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训练学生生活自理的技巧,挖掘学生生活自理的潜能。老师适时、适当、适宜的“放”,是学生走向生活自理的催化剂、助推器、提速机。
“放”,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鼓励和信任;“放”,是教育的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细节;“放”,也是一种爱。教师的眼神期待、点头赞许、微笑鼓励、及时的表扬、善意的幽默、亲切的交谈……都是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尊重,都是需要精心呵护和长期雕琢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光华学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