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小妹
筑巢引凤,独墅湖高校风云录
记者 张小妹
城市孕育了高校,高校也滋养了城市。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科教、人才、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这里,高校集聚,29家中外知名高校,6家职业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队伍,不妨来认识一下我们家门口的高校。
不同于苏州大学本部校区,独墅湖校区是苏州大学规模最大的校区。
而独墅湖校区最为标志性的建筑,应该是属于炳麟图书馆了,外形如莲花。这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董事长唐仲英先生为纪念其父唐炳麟先生,捐赠助建而成的图书馆,以“水晶莲花”般高雅端庄的姿态矗立在校园内。
校园依依,繁花似锦,十多年来,这座百年老校在独墅湖畔熠熠生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注重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研究院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成立了软件学院和纳米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纳米技术等与园区主导产业匹配专业。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建设的教育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研究生院(苏州)和纳米学院一体化发展。建有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9个苏州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科研平台,建有7个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近千家。
苏州研究生院是南京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研究院落地苏州四年后,高新技术研究院也相继成立。高新技术研究院引进并孵化多家高新科技企业,设立包括国家级工程中心分中心、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研发平台5个,涉及分布式光电传感监测、生态与环境保护、生物制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
十多年来,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建成了12个苏州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软件学院(苏州)、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及联合研究院、东南大学技术转移苏州中心。
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这些诱人的平台,凝聚着力量,为苏州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2年正式设立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
作为武汉大学直属单位的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是其在华东地区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设立武汉大学苏州创客中心,开展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承担多项省市科研项目。
由华北电力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是集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
研究院以“电气工程”为学科方向,以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依托,以电力工业应用软件开发主导,以学科公司为手段,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协同有机合成。研究院紧紧围绕智能电网建设、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实现苏州研究院的快速发展。
依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团队,在微纳传感、纳米无机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医学应用等方面开展产业化研究。研究院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是山东大学在苏州建设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院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新能源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累计孵化企业50余家,服务企业400余家;构建了博士、硕士、本科及国际教育等完整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体系。
这是一所国际化、创新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先后与微软(中国)、埃森哲、苹果等全球500强名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研究院以全脑精准成像技术为重点,旨在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模式动物脑连接图谱工程化研究平台,致力于采用高分辨、大探测范围和高通量的三维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实现在哺乳动物全脑范围,以真实尺度构建包括神经元和血管等脑内复杂结构的精细形态和连接关系的高分辨脑图谱,并面向广大教育、科研和产业机构提供开放服务。
中心整合学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开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的技术服务,为园区相关产业提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可供转化的技术成果。
这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拥有“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针对苏州地区服务外包领域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KPO三大重点业务领域。
90年代办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集合了混合所有制、校企紧密融合、国际合作交流三大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两万多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在国内首创的IPQ育人模式研究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先后获得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学校等殊荣。
55年的办学历史,苏州评弹学校已经成为了评弹艺术表演家的“摇篮”,在校教师很多都是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传承人,很多师生屡获文华奖、牡丹奖等国家大奖,并应邀亮相于“央视春晚”的舞台。评弹表演专业也已经成为文化部首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江苏省高职特色和示范专业。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特色鲜明的新型国际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依托母校的学术优势,结合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需求,围绕园区核心产业方向开展科研、产业化、培训工作。
现已申请70余项科研项目,孵化50余家创新企业,举办创新创业活动100多次,成为中新两国科教合作的重点平台和旗舰项目。
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合作共建,旨在将大洋彼岸的先进技术、创新理念带到中国,通过国际技术转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引进等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国际合作。
作为KIT与中国工业界的合作交流中心,研究院致力于将KIT的先进技术转移到苏州,协调KIT及德国企业和园区企业的合作,多渠道提升和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研究院建立了中德工业4.0创新中心,拥有先进的智能离散装备生产线和相应的智能管理软件。
这是代顿大学在中国的高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重点推进纳米技术、先进材料、传感技术、生物医药、清洁与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并培养适应园区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来自代顿大学、其他美国大学、中国合作大学和全球其他院校的学生提供全年的学术课程和与公司合作的经验学习项目。
SKEMA商学院由法国里尔高等商学院与尼斯高等商学院合并而成,是法国最大的商学院之一,也是全球1%同时获得EQUIS、AACSB和AMBA三皇冠认证的顶级商学院之一。SKEMA在全球开设六大校区,苏州校区与中国优秀大学合作发展本科、硕士以及高端培训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科教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西交—SKEMA国际科技创新园,把法国孵化器的先进知识传递到中国来。
这是悉尼大学的第一个海外教育和研究中心,在苏州建立中心之前,悉尼大学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合作伙伴,但还需要一个“家园”,中国中心应运而生。中心作为悉尼大学工作人员在中国开展工作的基地,为澳大利亚学生在中国工作、实习和其他学习体验提供支持,会举办研讨会、论坛和会议,促进与中国大学、研究所和产业的教学合作项目。同时,也为想去悉尼大学读书的中国学生提供“预先适应”的活动,让他们事先了解澳大利亚的学术标准和要求。
研究院是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将与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首期聚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先进功能材料、环境技术和能源、金融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与健康领域,今后逐步拓展其他领域的合作。
2012年3月,蒙纳士大学与东南大学合作设立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研究生院,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托两校学科优势、优秀师资,联合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创新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学课程由蒙纳士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教学人员用英语讲授,学生们还有机会在墨尔本的蒙纳士大学完成部分学业哦。
其前身是2005年创办的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学院与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合作办学,是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职院校。与加拿大对接的专业,实行双录取、双学籍、双课程、双文凭培养,学生可“直通”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或相关联盟高校接读本科。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是国内第一家非独立法人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在校生规模千余人,每年还有一百多名法国留学生到中法学院学习交流。
HAVE A LOOK
除了以上介绍的院校外,今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又新引进了6所知名院校,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院校同样能在独墅湖畔大放异彩。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上海交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聚合国内外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围绕苏州工业园区优势基础,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
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致力于吸引来自全球的相关创业项目落户苏州,并进行产业培育和孵化。
南洋(江苏)创新中心暨南洋理工大学江苏技术转化中心:作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窗口和基地,中心将建成世界领先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天津大学(苏州)技术转移中心:依旧保密。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中心:依旧保密。
南澳大学(苏州)研究成果转化中心:依旧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