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独墅湖畔的风华传奇

2017-10-23 02:26向煜
现代苏州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科教苏州园区

记者 向煜

15年,独墅湖畔的风华传奇

记者 向煜

15年,弹指一瞬间。15年,独墅湖畔产业成城。

在苏州东部版图上,独墅湖区域犹如精华版的中国疆域。这个2002年开始开发建设的园区三大板块之一,从一片茭白地到研究生城,再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从培育人才、到吸引人才再到人才引领,集聚的是一股城市强大的向上的力量。

“西有硅谷,东有慧湖”,每每提及独墅湖,总是离不开这八个字。以智力引领的科教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最强劲的引擎。15年,从荒凉走到繁华,从不曾为人提及的“偏远乡下”走到了一个能够实现城市梦想的地方。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用15年向大家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光荣与梦想的故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风华传奇。

顺势而为,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

2500余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苏州独特的发展思维,重视教育,对人才极度渴望,旧时的苏州本就是网罗天下俊杰之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缺乏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制约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起步,这一短板带来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没有高等教育怎么办?那就“自力更生”呗!

时间的指针倒回到2002年,园区经济正依赖制造业快速腾飞,放眼全国很多地方也未摆脱“速度情结”的时候,园区政府却选择投入巨资,一门心思打造了一个看似阳春白雪的事物——高等教育。而它的拍板则要追溯到2001年,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新方提出希望园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中方当即同意,并强调规模需要强化,提出以研究生、高科技人才培养为主的方针。

于是,一个如今看来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项目——独墅湖研究生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前身)诞生了。

但园区绝不会满足于大学城。

随着城市转型升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了不能承受之重,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取得更多成绩,园区率先示范,开始向科技要效益。

“从培育人才到引进人才,研究生城走向了区域发展的第二阶段——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这个区域引进了一系列‘高精尖’人才,他们是产业发展、开启城市新未来的中坚力量。”

蒋卫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他透露说,随着产业及经济的发展,园区根据实际情况,从人才优化角度成立了高等教育区,在招校引研时,既注重所招院校的优势专业,又要求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相结合。如今回头看,这样的决策效果是双赢的。

此后,在2008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这一区域实现了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到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跨越。“事实上,在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这些人也引领着区域发展”。

蒋卫明告诉记者,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因为企业对市场更加灵敏,而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科研,还有视野与格局”。

如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经招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约1600人次,其中院士41名、国家“千人计划”120名,这里的人才密度和活跃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

从培养人才到吸引人才,再到人才引领产业,通过内生力量,如今区内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跃然而出。

科教协同创新,有机生态系统羡煞旁人

独墅湖区域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揭示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从教育起步,然后生发出科研,招才引智,最后布局新兴产业,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已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当你来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放眼望去,一所所知名院校和不远处新兴产业区域内的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交相辉映,一座智慧新城正雄姿初展。

“即使是苏州人,以前也不太会一直往这片区域跑”,袁协,苏州寻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比2007年第一次来到独墅湖畔的场景,他说只能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形容。2013年,袁协完成了北邮博士学位的攻读,回到苏州进入了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微电子企业,但内心却是躁动的,创业也成了一种必然。

那把公司放在哪里呢?读博时的小伙伴和人脉在北京,但家乡苏州似乎更适合生活。经过一番考察后,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将公司安在了独墅湖畔的国际科技园,并且成功“勾引”了其他四位合伙人来到苏州,“他们分别来自河北、重庆、福建和吉林,可以说是从中国的东西南北汇聚到了一起”。

寻息电子主要是做室内定位技术的,最接地气的应用是室内停车场的寻车服务。寻息电子的室内定位系统,可以帮助车主精准定位自己的车子在停车场什么位置,并且迅速进行路线导航。当然,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医院同样有着广泛用处。比如患者导医,提高就医效率;监控医疗设备,帮助医护人员快速找到设备,避免因寻找设备而延续救治等等。

事实上,近年来寻息电子已经成为了室内定位技术中一匹黑马,腾讯滨海新大楼、高德总部大楼、西京医院、中国亚欧博览会、杭州东站、苏州博物馆等超过2000处大型建筑都在使用他们的网络设备。袁协也是2016年第十届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姑苏区领军人才。

在袁协看来,落户国际科技园,除了园区的“亲商”服务外,更多的是因为区域创业的环境。“这里聚集了很多同行,很容易找到上下游企业,你不会感到‘举目无亲’;同时,这里拥有各类基金,我们企业第一轮融资也是在园内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里集聚了很多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招揽到人才……”

袁协的感受也代表了这里大多数创业者的心声。园区贴心的服务,越来越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众多科技小巨人的成长,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而对企业而言,人才这个最重要的保障有了,发展也就有了基础。这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更是创新区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阶段,而不是率先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了人才的智力支持,区域发展才会动力十足,也能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

值得称赞的是,为了集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短短15年发展,独墅湖畔吸引了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29所中外知名高等院校在此办学;集聚了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会议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这样的一流科研机构,致力于源头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同时汇聚了超过3500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

独墅湖畔不仅成为了“世界名校区”,在这里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企业等创新资源不断聚合,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迅速发酵,一个活跃的创新生态圈已经形成。

创新迸发,成为了这片区域的气质

15年成长,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逐渐彰显价值与力量,这里培养的人才,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打造的产业集群,已成为苏州科技创新创造发动机。

俞德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大牛”。2006年他心怀报国梦想回国创业,2011年,他把实现梦想的落点定在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

如今,6岁的信达生物取得的成绩令人骄傲和兴奋。2015年,信达生物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两次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总金额达33亿美元,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里程碑式的事件;2016年,信达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另一家企业基石药业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非IPO融资排前十名,融资规模共计4.1亿美元;2017年信达生物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宣布达成合作协议——信达生物以首付款、研发里程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的方式,获得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发的肿瘤免疫靶向IDO小分子抑制剂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院企合作项目。

从成立时只有一间办公室的初创研发型公司,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名员工,9万平方米国际标准产业基地,12个产品链的国家化商业化制药公司。回顾信达生物的发展,用俞德超的话来说,就是“成功没有秘诀,唯有不断创新”。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名校大所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创新源头。比如,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标杆”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了很多莘莘学子梦想的校园;历经5年谈判终于签约入驻的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这也是牛津大学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今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也落户科教创新区,志在“孵”出一批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

在这里,你会发现无论是名校还是科研院所,外面都没有围墙,仅仅是用绿化作为隔离。蒋卫明告诉记者,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强调不设围墙,便于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人才间的交流学习。而在实践中发现,正是因为将有着相似专业背景的人才集聚于此,拓宽了他们的人脉圈,为彼此带来最新的专业信息,很多创新的火花,可能仅仅因为一场论坛、一次路演甚至一杯咖啡,就迸发出来了。

蒋卫明强调,要发展创新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这里,同样有着类型丰富且密集的创投基金。“目前,整个园区是全国创投基金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风投基金总额已经达到上千亿,这就让创新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投资。”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提供补贴和跟进投资,甚至设立风险资金池,旨在尽可能地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成本和风险。

未来生命力,用心讲好每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也许并不是宏伟蓝图,也不是远大理想,而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小故事。如果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比作梦想之城,那么这里所发生的所有故事则都与梦想有关。有人已经实现梦想,有人正在追逐梦想,还有人正准备来到创新区开始梦想。

南大光电、苏大维格、麦迪斯顿、万国数据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四家上市企业,历经层层考验,它们的产品得到了科研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曾经梦想的种子如今已是开花结果,来到了更高的领域,规划着更大的梦想。

俞德超和信达生物,江必旺和纳微科技、高始兴和思必驰、吴志祥和同程旅游、张超和美好明天机器人、奚水和飞依诺……三大新兴产业中,正在茁壮成长的科技小巨人,属于它们的梦想已经扬帆起航,向着更高、更远、更国际化的目标进发。

还有很多现在可能还叫不上名字、刚刚来到科教创新区的初创企业,梦想的种子在这些创业者的心中萌发……

当然,作为区域开发建设的管理方,让区域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政策环境变得更亲商、配套环境变得更便利、服务环境变得更全面也成为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的梦想。

人们常说聚沙成塔,如果将城市产业发展比作是塔的话,相信不能仅仅赞叹“塔”的美轮美奂,更需要看到的是每一颗沙子的兢兢业业。未来,会有更多、更美好的梦想故事汇聚于此,一起造就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风华传奇。

猜你喜欢
科教苏州园区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