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名校大所掌门人

2017-10-23 02:26李楠
现代苏州 2017年20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研究院苏州

记者 李楠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名校大所掌门人

记者 李楠

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在独墅湖畔轻轻落子,从此一改经济发达的苏州缺少高校的“窘境”。世易时移,独墅湖大学城渐露峥嵘,苏州的大学城也已走向中国以及世界,得到认可。这里不仅是苏州高等“教育梦”的根据地,更是掀开了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发展的新篇章。

2003年,作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第一家入驻单位和院校,中科大苏州研究院教学楼正式交付使用,首批中科大工作人员进驻,这标志着独墅湖畔正式步入高教区时代。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所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了第一家院地合作机构,开启了院地合作的新篇章;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的国际研究院……

如今,来自全世界的29所顶级名校大所落户独墅湖畔。这些名校大所的掌门人,带领着世界最顶级的科研团队,纷纷落户苏州,引领着苏州科教创新区的飞速崛起,也见证了这座新城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黄刘生 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从一片荒凉到世界名校云集的科创新城

作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第一家入驻单位和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是独墅湖科创区发展的见证人。

“2001年 7月,中科大与苏州市签约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2003年 1月,正式开工建造;当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驻。”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谈起学校落户苏州的每一个节点,黄刘生依然历历在目。

“刚来苏州的时候,学校只有百余名在职研究生,专业也只有2个。凭着我们的努力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区位优势与号召力,现在我们院的在校各类学生总人数已有2100多人,其中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专业也有了十余个了。而独墅湖畔也从一片荒凉到如今世界名校云集,我们亲历了这座城市的科技崛起和腾飞。”黄刘生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感。

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

回忆起十几年前,黄刘生颇感不易,从合肥到苏州上课,都要披星戴月乘火车。“在合肥,晚上上车,到苏州火车站是凌晨四点,再打车,来到独墅湖,基本上太阳就升起来了,吃个早饭,就去给学生上课。那时候,独墅湖没有地铁,连公交车都不多,我们的老师,没有怨言,就是这样坚持度过了最艰苦的初创期。”

“那时独墅湖畔可以用荒凉来形容,基本上都是周末前来上课的在职研究生,平日里这边的人气真的不够。”在黄刘生看来,其实当初的荒凉和交通不便,一点也不可怕,因为他们相信园区的能力和速度。转眼十多年过去,现在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在校学生已经从100余人达到了2100多人,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人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黄刘生向记者透露,在独墅湖高教区,中科大是第一家将房产、地产买下来的学校,所以学校是真心想在这里发展。“合肥的地理位置不如苏州,中科大在那里也越来越感觉到人才吸引、成果转移等方面遇到发展瓶颈,合肥的区域经济各项指标和企业环境也难以满足中科大的发展需求。”

当中科大为“走出去”犹豫的时候,正在腾飞的苏州工业园区给了他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当时中科大的领导们来到园区后,看到这里能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充足养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再加上园区正好面临转型升级,迫切渴望“招才引智”,培育科研力量,引进知名高校营造科研氛围,于是,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便在独墅湖边落地生根了。

人才是持续发展之源

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迅速的发展,离不开黄刘生的惜才之道。

学科之间的竞争,终究还是人才的竞争。“到苏州其实我有很大的压力,一所大学师资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中科大苏州研究院除了我自己带过来30多人的团队,我还需要在苏州招募一批来自海内外的高素质教师团队。”黄刘生为此思考了很久,谋划出了如今中科大苏州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们学校有很强大的海外校友会,来苏州研究院后,我开始频繁地与这些海外校友联系,向他们推荐苏州,推荐我们苏州研究院,招募他们来这里工作。院里有了好的老师,学校的牌子就响了,这样生源自然而然也就好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号召海外校友来苏州创业,这里的政府政策资源优厚,经济发展成熟,地理条件又好,我们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专业性人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目前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已拥有一支80人左右的教职工队伍,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基金委优青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姑苏领军人才2人,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26人,副高以上职称27人,博士以上学历32人;并拥有多位毕业于耶鲁、UIUC、华盛顿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年轻教师梯队,一个高素质的国际化教授团队就被一点点的打造出来了。

助力苏州地方经济发展

名师出高徒。目前中科大苏州研究院累计为苏州培养研究生5366人,硕士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8%,平均年薪超过12万元,其中软件类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近百分之百,平均年薪超过16万。近5年来在校生人数一直保持在2100人以上,博士生保持在140人左右规模。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很多人留在了苏州,为苏州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则被长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录用。

“我们来到苏州,同样也是把这里当做中科大沿海地区的一个窗口,试图为工科、尤其是IT业打造一个一流的平台”,黄刘生强调,研究院围绕信息科学和化学材料等学科建立了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和6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共获批纵向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各类项目33项、市级各类项目19项,总获批经费7836万元。

未来,黄刘生希望能够为中科大苏州研究院,为园区吸引更多顶尖的人才,不仅是为了中科大的发展,也希望对整个园区人才培养、科教创新环境提供支持,提升园区的科技速度,助力苏州地方经济发展。

刘新宇 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经理院地合作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集聚之城

十五年前,中科院计算所和苏州市及工业园区有了第一次合作,共建了第一家院地合作机构,开启了院地合作的新篇章。

十五年后的2017年9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再次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产业技术研发科研机构战略合作。

中科院计算所技术发展处处长、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经理刘新宇说:再次携手推进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这标志着我们的院地合作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与科创区同频共振十五年

中科院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国立学术机构,不但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而且孕育了联想、曙光、龙芯、寒武纪、晶上、视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公司。其中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级初创公司,发布的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2012年,中科院计算所和苏州市及工业园区有了第一次合作,共建了第一家院地合作机构,中科院计算所苏州分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经过十五年的发展,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成为涵盖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公共设计服务平台,是中小IC设计企业入驻苏州强有力的支撑。

刘新宇说:我们在苏州的发展伴随着这座城市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苏州中科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作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苏州地区的企业提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第二个阶段是作为行业协会承担单位,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协助政府完成产业发展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作为院地合作的共建机构,转移转化科学院科研成果,并逐步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产品生产线的产业化工程。

独墅湖科创区是科技项目的“温床”

十五年来,苏州中科利用院地合作的共建优势,结合苏州本地的产业情况,先后引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多个团队到苏州转化。

包括设计了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的龙芯团队,龙芯团队专注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CPU芯片的产业化。据刘新宇介绍,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通用CPU,龙芯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而基于龙芯生产的低成本计算机也受到了广泛的青睐。然而却很少有“圈外人”知道,龙芯的产业化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龙芯一号CPU完成了集成电路物理设计,并与梦兰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龙芯产业化基地。

致力于突破无线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制约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器件的晶上团队,中科晶上瞄准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刘新宇透露:最近,这个团队在致力于突破无线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制约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器件——基带芯片以及核心软件——通信协议栈软件,打破国外对通信处理的关键技术、核心器件以及软件产品的长期市场垄断,成为面向未来计算与通信技术融合的IT3.0时代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技术引领性公司。

被评选为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一,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寒武纪团队,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

2016年,该公司推出的寒武纪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与特斯拉增强型自动辅助驾驶、IBM Watson等国内外新兴信息技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目前该公司与智能产业的各大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夜,寒武纪科技的光荣使命是引领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做支撑智能时代的伟大芯片公司。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之城

在苏州的15年,刘新宇感慨,无论是独墅湖还是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州中科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EDA、物理设计、测试和人才培养四大平台,以苏州为基地,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服务,先后获评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十佳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集成电路创业服务平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技术服务平台。

苏州中科的成长与苏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技术服务平台,苏州中科为苏州地区的集成电路企业积极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协会的承担单位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搭建科技项目落地转化的平台,园区科创区的大力支持下,苏州中科正在打造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蓄水池”,为产业备足创新“源动力”。目前,苏州中科已为产业累计培养专业人才2万余人,学员中涌现一批产业界优秀人才、突出人才,为地区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另外,由于行业发展呈现峰谷波动发展趋势,在行业低潮期,苏州中科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学员专业技能,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所需的大量人才进行培养和积蓄,成为苏州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蓄水池。

在刘新宇看来,苏州分所已经从原来定位的“服务的平台”逐步升级到“引领和带动产业的平台”。苏州分所的成立推动了整个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也证明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大意义。

刘新宇满怀期待地说:基于工业园区与计算所十几年良好的合作基础,及计算所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成果,2017年9月底,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再次签约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产业技术研发科研机构战略合作。

“此次计算所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携手二度合作,强强联手,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谢贤宁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创新带动园区发展不断提速

2010年11月15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这是中国首家由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谢贤宁博士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来到苏州后就扎根苏州开展工作,定期飞回新加坡,倒像是探亲。”谢贤宁被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已7年多。

新国大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姻”,设立其海外唯一的实体研究院,也成全了谢贤宁将先进科技带回国的“乐事”:“双城工作生活,让我感觉两座城市虽相距千里,但在心里却是零距离,7年里,新国大先后向苏州派驻几十位顶尖科研专家,大家带着先进的技术,结合苏州产业发展需求,全身心投入到研发、技术转化工作中。”

世界一流的创新力,助力城市转型升级

“新国大的教授有技术,想寻求产业化机会,苏州工业园区正好有适合技术转化的优秀产业环境。”谢贤宁解释,新国大作为百年老校,拥有国际视野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但新加坡受市场局限,而中国产业结构齐全、市场潜力大。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20多年,不仅酝酿了最适合的“土壤”,且处在迫切需要集聚海外科研资源助力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为园区“私人订制”了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能源与环保科技、先进电子器件、软件工程、农业与食品科技6个自然科学领域,并相应设立了先进微电子器件中心、互动多媒体研究中心、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中心、能源与环境界面工程实验室、现代食品研究实验室、先进3D生物打印实验室等6个研究中心及实验室。与此同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

“新加坡国立大学非常重视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外派专家教授来苏州研究院工作,希望通过新国大苏研院这个平台,有效连接新国大与苏州的产业,将教授们掌握的技术、专利用活用好。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苏州,就是希望将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带进来,在苏州这片创新热土上扎下根去,产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产品。”

科技转化源源不断,撬动全球创新动能

新国大苏州研究院正发挥着平台的作用,持续吸引新加坡高新技术到苏州转化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连续三年举办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就是希望搭起国内产业与国际科技的桥梁,通过科技优势互补转化,努力推动园区以及苏州创新发展走向新的高度。我们期望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为中新企业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携手共赢。”谢贤宁说。

“一张普通的平面图,用手机扫一扫,纸片上的恐龙立刻活了起来。如果再戴上VR眼镜,又仿佛骑到了恐龙身上。”在新国大苏州研究院,这样的惊喜随处可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成为中新合作的“抓手”。从应用型研究,到技术转移转化,再到企业孵化,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围绕当地企业、产业需求,打造了全生态链的创新服务体系。数据显示,苏州研究院已孵化49家创新企业,并和300多家江苏企业进行了横向对接。

新国大资源库拥有3000多项国际专利,都对苏州研究院完全放开。通过团队将这些较为成熟的专利带到江苏,结合江苏核心产业需求和方向,可以直接技术转化、孵化成创新企业。

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积蓄和撬动的是全球创新动能。目前苏州研究院的项目中,有一半拥有国际背景。作为关键的创新资源,苏州研究院包括35名教授在内,共有95人从事基础研究,很多学者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名校。

技术成果转化久久为功,但不到7年,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已提交了44项国际专利申请,在国际SCI著名期刊发表了380余篇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其中7篇发表在Nature子刊。

“我们非常注重在创新源头上下功夫,通过产业导向的研究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和专利,进而孵化创新企业,这样才能保证研发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协同培养,要做新加坡的升级版

谈到未来,谢贤宁博士希望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支持,进一步推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探索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引领型人才。

今年秋季,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又迎来一批“新生”,他们是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在我国率先尝试的“联合培养博士计划”首批18名学生。根据“1+2+1”的四年制规划,去年招收到新国大的他们,今年将到苏州研究院,从事为期两年的科研工作,最后一年再到新国大“回炉”。该项目主要针对江苏工业界的研发需求招生,博士研究的方向与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核心技术相吻合。“来自全球的博士生在苏州学习的两年,会是熟悉苏州、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留在苏州的两年,相信会有有意者与苏州的发展结缘。”

“联合培养博士计划”体现了苏州研究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些年,苏州研究院还与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合作,开设青年创新创业课堂。课堂将向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开放,围绕科技创业、创业意识启蒙、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就业知识培训等主题,由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创业家、创业教育者等通过讲演等方式分享科技前沿信息及创业经验和知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为大学生搭建起交流平台。

“苏州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给予原创性的研发工作极大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在苏州感觉大有可为。”谢贤宁非常欣慰,如今,独墅湖科创区迎来十五周年,我们特别期待,希望通过与独墅湖畔的兄弟院校专家、企业精英人士交流,激发出更多创新火花,碰撞出更多合作机会。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研究院苏州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的关键技术
塑封集成电路扫描声学显微镜分析
混合集成电路激光调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