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7-10-21 10:17刘春晓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践行中庸和谐

刘春晓

[摘 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精神文明的社会变迁。“现代化”不仅包含了诸如自由平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先进的精神文明,也囊括了自私自利、生态破坏、人际关系淡漠等危及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问题。如同西方的“普世原则”,孔子的“中庸”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涉及了修己、处事、治国三大方面,是实现个人安身立命、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发展壮大的捷径,几千年来源远流长,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表明,“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成为治理现今社会弊病的良方。我們应该传承历史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血液,排除思想观念上的污垢,致力于实现个人发展、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庸;和谐;践行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和方法论原则,既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兼具伦理意蕴,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即“中庸只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中庸”是贯穿始终的道德原则,即至德。既具有道德性,又具有实践性。

1 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后来,朱熹将“中庸”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朱熹看来,“中”是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状态;“庸”是平常,始终如一的状态。“中”是“庸”的前提、依据;“庸”是“中”的实践。所以“中庸”就是在实践中无过无不及的适当状态,也是在这种状态下的实践应用。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存在两个极端,即过头、赶不上。无论处于哪个极端,后果都是一样的,而其中的适当的点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当的点既没有过头,也不是达不到。“执两用中”就是这个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人处世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恰到好处,合乎中庸。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也要思考。在这里“思”和“学”就是两个极端,在这其中有一个学思结合的恰到好处的点,就是中庸。掌握了中庸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践行,就是我们做成事情的捷径。“和”是达到中庸的方式,“和”的最大意义是“执多用中”,“执多用中”是“执两用中”的延伸,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统治者以这样的方式治理国家,“正身”以“治民”,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上下相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所谓的“中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中、达中的最高手段是权变。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且要在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求得中庸之道。对于任何事物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此外,行礼、用礼要符合“中庸”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很显然,“和”即中和、中庸。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己对人、对人对事都要求“行之以礼”。同时,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在的“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身出不同的环境,都要有合适的礼,也就是行礼要“适中”。“恭而无礼则,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个人如果能处处做到符合礼仪,这实质就是他内心达到“仁”的境界的外在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必须使情感合于理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只有“致中和”才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把“仁”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主张人们在生活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达到“仁”,需要人们的道德自觉,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应遵守一种内在的道德法则,或者说要行中庸之道。

2 中庸思想的难以企及

中庸的道德境界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在理论上易于理解,但在现实却中难以持之以久地践行。

2.1 中庸思想难以企及的原因

首先,中庸之道难以践行,受到践行主体差异性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道德修养的主体,不仅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具体的区分标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践行“道”,无论是思想还是言行,表现出来的“道”的程度不同,其为人层次也有差异。 “知者过之,贤者过之,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知者”“贤者”“君子”都不能恪守中庸之道,只有君子之上的“圣人”才能开启中庸之道的大门。另一方面,中庸境界的实现必须在思想、言行,时时、事事中加以落实。而在现实中,人们很难时刻将对中庸的认识和言行统一起来。“民鲜能久矣”,一般人都不能长久地坚持中庸之道。在短时间内,对于一件或几件事情,保持中庸的态度并用中庸的方法处理问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时刻坚持中庸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对此,程颐曾指出“人莫不中庸,善能久而已。久则为贤人,不息则为圣人。”贤人的境界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圣人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其次,中庸之道难以践行,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完全遵循理性的指导,是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也会收到非理性因素,如性、情、欲的干扰。

性可以分为本质之性和非本质之性,率本质之性而行,听由天命,就可以达到中庸之道德境界。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中庸的过和不及都是受到非理性之性,即生理、欲望、情感的影響。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这些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就是本性,无所谓过或不及,就是中庸的状态;如果适当地表达出来,就是和。也就是说,无论是情还是欲,其特点毫无节制,不能与理性和谐统一,非理性因素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控制在一定的尺度内,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正如《大学》中提到的,“身有所岔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2 中庸境界达到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极具复杂性,一般人对于中庸境界的认识和理解难以达到深刻的程度,即使理解到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其行为容易偏离应当的人伦之道。《中庸》里提到,仁知勇三达德为中庸境界的达到提供了可能性。

“仁”達德是对于善价值的偏爱和坚持,是理性化的情感。《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知”就是理智,是对于事物、心、情的认识。包括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作为达德的“知”指的是德性之知,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并通过自己的长期的积累和学习,以正当的精神加以追求所获得的对道德的体认。“勇”是善的执行力,归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它指道德主体在面临困难和危险处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从容选择,镇静执行的道德力量。知德使人明辨是非,仁德使人的伦理行为趋于至善,勇德则致力于至善的实现。

仁智勇既是由理性指导的知情意的统一体,又是能够在知行的结合中完成的统一体,它能够被认识,又能够付诸于实践。中庸境界的实现是在现实当中被认识并实践而完成,而仁智勇的统一也是在知行结合当中完成的统一体。中庸境界的困难就在于认识与实践当中,或者不能被正确认识,或者不能实践,仁智勇三达德正是在知行的统一中达到中庸境界。

3 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并非无矛盾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种因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错复杂,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适度”的原则,正确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讲究“权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才能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劉兆伟.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4] 舒大清.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践行中庸和谐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