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宇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一部较为系统并完整的探讨了山水画创作的专著。本文是作者对读《林泉高致》一书的浅析和感悟。
【关键词】创作态度;趣味性;精神
在开篇的时候郭熙就提出了“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这样的问题。他在这里也给出了答案:山丘园林、泉水山石、捕鱼打柴这都是文人隐士所感到适意的。而画山水的本意则就是要通过高妙的手法生动的画出来,让人们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就能感受到山林之美,使人心情畅快。所以,他告诫我们后人,画山水者,必先有高洁的情操,纯瑕的思绪,以及对生活、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令人神思的艺术作品。
创作山水作品时,要有一定的法度和法则。郭熙强调,画大幅的山水作品,不要让人有一种熬赘之感,而画小幅作品的的时候,也不要因为画面尺幅的缩小,就减少画面的内容或不经营其位置。必须“注精以一之”这些理论知识对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创作态度。
在此篇中,郭熙还提到了山水画的创作宗旨:“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及意为,凡画山水,画中山水必要可行、可望,更要可游、可居。这是创作者对欣赏者的一种尊重。用当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山水的构图要合情合理,不可胡编乱造,异想天开。
原文提到“当以此意造”、“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我认为,画山水的本意,不可只定性为能观、能游、能居就是上品。这难免有些片面,或不够严谨。就从某些方面而言,当今山水画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创新,二是摹古。摹古就不用说,必是按照郭熙所述,要画出田园野鹤的意境。但是,当代人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欧洲抽象派、野兽派等一些派别艺术的影响下,人们对于一种非理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家们更愿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山水意境,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千奇百怪的图示语言,一种非真实存在的情景。或许这也是对郭熙的理论的一种补充,郭熙不可能想到,21世纪的世界与当年存在着哪些差异,但画出心中所想,遵循自己的内心,必然是不会错的。梦境山水或在情理上不能百分之百的可观可游可居,但却能为观者带来新的审美体会,犹如看了美国大片,人可以随意变换大小,变换造型这些虽不实际,但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这不仅给山水画增添了一种神话色彩,也更富有趣味性。
说到传统和创新,不得不说,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到:“人之学画,无异学书,……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这句“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便道出了艺术学习的真谛,也同时给当代学生解答了疑惑。现当代,艺术学习不再纯粹,比如“我跟我的老师学习,我的画风就得跟我老师保持一致”,这是不正确的。范宽最早是学李成的,继而领悟前人之法也是从自然风物中得来的,于是舍弃旧习,改为师法造化,终于卓然成家,与李成齐名,得“善与山传神”之美誉。再来说传统和创新,有些老师一谓追求传统不求创新,或是只求创新不求传统,我认为这都是不对的。李可染有句话说的好:“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就明确的阐释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典型的文学复古主义者。但他对古代作家的学习,不是模仿其文词字句,二是效法其“能自树立,不因循”的精神。
学山水到底该怎么学呢?郭熙提出“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是要我们学习山水就要到大自然中去,要师造化。到了自然中,要注意观察,在点景布局之时,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及“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
郭熙还为我们学画山水总结了一些经验。山各有不同,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特质:“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皆天下名山巨镇”。面对这样不同的山景,学画山水者,就是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莫精于勤”。在经营位置上,郭熙提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还提出了三远法则,及“高远、深远、平远”。“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山欲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这些口訣,都是山水画中的规则和常识。
《画诀》中解决的是具体的操作问题,此后的几段大多是谈布局、谈笔墨。他提出山水画家要具有空间意识,要在亭台楼阁、烟岚溪涧中追求笔墨功夫。要将看到的真山真水,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使其达到远之又远,尽而无尽的山水意境,这就需要画家具备一定的修养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