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7-10-21 09:21冯刚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冯刚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积累了丰富成果, 这些成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关注外部环境,更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探索其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

坚定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国发展大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能把它独立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之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大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来加以理解,使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持续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丰厚滋养和肥沃土壤。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自觉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践发展的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设计中,需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方针、路线和政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设计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和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不动摇。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内生动力,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立德树人,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树木的生长过程中,既需要松土、浇水、施肥,也需要修枝剪叶,树木才能更好地成为可用之材。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的内生动力也是一样,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更重要的是在其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的基本素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不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所关注的内生动力是在“立德树人”价值取向指引下的内生动力。

2.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种发展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立足于中国发展大势,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要符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可毫无原则、不讲继承、推倒重来式的盲目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遵循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要服务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發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创新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为改革发展实践提供服务和支持。这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要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实现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有助于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改革发展实践取得更好的成果,共同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3.体制机制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中国特有, 只是各国在称谓、方式上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其特殊性,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首先,管理制度要体现中国特色。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使其适应中国的“水土”,体现中国的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评价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在坚持政治性、方向性、民主性、开放性的基础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其次,运行机制要体现中国特色。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运行机制本身与客观环境要求是否相适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经济特色、政治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得以可操作、落得下、接地气、能持续、有实效。最后,评价机制要体现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标准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发展大势,契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思想变化,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实际。

明确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及现实需求,将会影响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 对于有血有肉的个体而言,都会有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是否重视、能否回应、有无关切这些合理诉求, 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受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求,离开了这一需求,无疑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基础,损害自身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科学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马克思指出,从现实性上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具有密切关系。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国家的发展又是个人发展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青年学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勉励青年“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开拓者、奉献者”。 这即是说,学生正确的成长发展需求,并不是脱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单纯自然需求,它是以个人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社会和国家发展为前提的综合发展需求。 因此,只有将个人、社会、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才是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科学理解,是学生确立成长发展需求的正确方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回应和关切的学生现实发展需求。

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 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是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坚定理想信念, 正确理解世情、国情、党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素养,是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从现实性上讲,它们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具体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这些现实的具体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相一致的,正确理解二者的一致性,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逻辑基点。

直面变化:科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

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统一是市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供给也要与需求相适应,这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科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的客观变化,构建和完善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自身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供给结构的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育人主体多元。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力量,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供给结构已经发生多元性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党务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队伍都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进一步凸显。 其次,育人场域多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教学场域不断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课堂等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多元育人场域,社团、实践、班级、宿舍、网络等等都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育人功能。 最后,育人方式多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 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中央 31 号文件也明确将“七个育人”列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在传统育人方式基础上的丰富和扩展, 从育人方式上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结构。不正视供给结构的这些变化,就不能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准确的判断, 以至于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正确的应对, 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的新变化给高校育人系统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内部需要协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但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中的专职工作者更关注实务工作,这就容易出现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相互分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中的专职队伍系统,要坚持几支队伍的协同发展,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使实践需求成为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动力,同时使理论研究成为实务工作的支撑与指导。 其次,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需要协同发展。兼职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方面,受到专业素养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兼职队伍大多来自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影响力更为显著。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中, 既要充分发挥专兼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也要有效实现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 形成专兼搭配、力量统一、互相支撑的供给结构。最后,家庭、学校、社会间要协同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不再局限于校园,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家庭、学校、社会的大思政供给格局。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实现高校、家庭、社会间的有效互动,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实现路径: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不是推倒重来, 而是抓住重点,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形成突破。 目前,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要着重关注体制机制、供给结构、文化蕴含、交叉学科视野四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实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 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具体而言就是在科学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设计、运行和评价。 首先,目标设计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判断。 目标设计不能仅仅从教育主体的视角考虑,而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在工作机制运行中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运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多个要素,例如话语体系、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宣传途径等,都要真正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最后,评价标准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仅要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而且要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要注意把思想政治素质等价值元素纳入一般性教育评价、人才核心素养等评价体系之中,自觉做到同向同行、双向融合。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转向,要在充分认识各教育主体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供给主体的优化配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根据具体需求优化主体结构。 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导,就要整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多个群体的力量;大学生法制教育要整合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的力量。 通过优化主体结构,满足不同需求。 其次,根据时代特点优化供给方式。 例如,以往思政课主要集中在课堂授课,而新的时代特点则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 通过优化供给方式,提升教育科学化水平。最后,根据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给。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情况有所不同,资源配给也要有所不同。 比如有些高校硬件上还达不到要求,有些高校专职辅导员难以足额配备等,有些高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短板,这就要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给,形成有益互补。通过优化资源配给,实现工作整体推进。

3.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涵

青年学生处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引, 在多元思想交锋的社会环境中,理论灌输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但同时,文化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的思想特点,文化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发突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文化现象当中,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以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文化的力量,要实现理论灌输与文化渗透的有效融合。 理论灌输和文化渗透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一“显”一“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组合方式。理论灌输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文化的力量, 在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理论灌输的吸引力、 影响力和感召力; 同时文化渗透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灌输的指引,在文化渗透中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抓手, 明确文化渗透的方向。 因此,理论灌输与文化渗透需要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践中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4.借助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需要坚定学科自信、提升学科质量、促进自身学科发展,同时也要坚持问题意识,充分借鉴相关学科力量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为我所用。 通过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影响、认可。

借鉴人文学科教学与研究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学科的教育方式强调通过运用文化的感召力,展现广泛的人文关怀,提升受教育者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受教育者在浓郁的人文情感中接受专业教育,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坚持政治性方向性的同时要注意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正视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寻找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人文属性。

借鉴社会学科教学与研究中的实证研究范式。 社会学科强调实证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视实证的教学范式。比如,社会学教学强调学生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中认识、理解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人类学教学强调学生在广泛的田野调查中记录专业知识、 理解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等等。 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方式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运用社会实践教学, 但这种实践教学不应让学生简单的参加社会实践,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社会、理解专业、提升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